搜索
 

牛年,来赏一赏嘉兴的“牛”文物

2022年01月11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编辑人语:

中国人喜欢牛。

中国人赋予了牛很多美好的品质,踏实勤恳、任劳任怨;也赋予了牛很多吉祥寓意,金牛贺岁、牛气冲天。

自古以来,中国的艺术家以及传统匠人们都喜欢牛,他们创作了很多“牛”艺术品。

辛丑牛年,让我们一起来赏一赏嘉兴各大博物馆馆藏文物中的牛。

马家浜文化牛角

嘉兴博物馆禾源厅,有一对保存完整的牛角,出土于马家浜遗址,距今约6000年,这是目前嘉兴地区出土年代最早的牛角。该牛角的出土曾让专家学者们寄予厚望,认为和马家浜遗址出土的碳化水稻谷粒相联系,是马家浜农耕文明的起源。

马家浜遗址中出土了很多动物遗骸,包括梅花鹿、麋鹿、野猪、水牛、龟、鱼等,由此推断当时的嘉兴地区是一片滨海的水泽平原,湖泊河流纵横交错,林木茂盛,气候温暖湿润。水稻是马家浜先民所种植的重要农作物。

那么牛的出现,是不是意味着人类已经驯化野生水牛,并将牛的作用发挥到稻作耕种中去?事实上,根据马家浜遗址中出土的牛的数量比例、骨骼保存部位和死亡年龄来看,牛都显示出更接近典型野生动物的特征,是先民狩猎的对象,是重要的肉食来源。更有证据表明,我们现在所饲养的水牛并不是由野生水牛进化而来。

综合植物、动物考古研究成果,马家浜先民当时已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种植水稻以获取植物类食物,但是水稻种植在先民经济生活中的优势并不明显,依然靠采集经济作为补充。同时,猎杀麋鹿、猪、野生水牛等哺乳动物以获取肉类食物,捕鱼也是日常重要食物的来源之一。因此,当时的经济模式应该是渔猎耕三者并存。(吴嫣)

明末白玉卧牛配件

在玉石雕刻中,牛属常见题材,因有扭转乾坤、牛气冲天、富贵绵长之意,被雕刻师们屡屡刻画、孜孜不倦。经过他们之手的璞玉,瞬间变成了一头头姿态各异的玉牛,如卧牛、孺子牛、昂首牛、奔蹄牛、斗牛、双牛等等,嘉兴博物馆馆藏的这件“明白玉卧牛”就是一件典型的“玉牛”作品。

此卧牛像纵5.8厘米,横2.7厘米,高2.9厘米,白玉质地,以整块玉料雕制而成,晶莹剔透,整体造型圆润轻巧,这头“玉牛”呈蹲卧状,牛头回转平视,一对犄角向内上弯曲,粗壮结实,双眼分列两侧,牛耳自然下坠,牛鼻向前突出,牛嘴微微上翘,神态祥和。牛背脊线突出,牛尾贴于后腿一侧,饰有层层纹路,形象生动,单侧前肢离地上翘,后腿贴于地面,构思巧妙独特,取材精良。

俗话说“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加上牛辛勤劳作、无私奉献的品格,因此人们常常会把雕有牛的玉饰赠予那些志存高远、有吃苦耐劳精神的人以示尊敬。(肖子皓)

清潘振节设色沈曾植牧牛图轴

这是清代画家潘振节所画。潘振节(1858-1923),嘉兴近代画家,工人物,善写真及写意花卉,擅画人像。此画以沈曾植牧牛图为主题,沈曾植(1850-1922),学识渊博,精研西北史地,著述颇丰,书法融合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自成面目。画面上沈曾植戴斗笠、着僧服、骑水牛,远处丘陵皑皑,农田森森,俨然一副老农归耕的景象。再看他的坐骑,这头牛并不壮硕,反而给人以精瘦之感。牛角上挂着绳,牛鼻上穿着孔,全身毛发顺滑,它似被路边的小草吸引,想要转过头去嗅一嗅。整个画面一静一动,一位气定神闲的老者和一只活泼好奇的坐骑,形成强烈的反差萌。(胡洁纯)

牛年新春期间,海宁市博物馆举行了一场“吉牛纳福——辛丑新春生肖文物联展”,展出33件“牛”文物,除了海宁市博物馆馆藏以外,还集中了嘉兴博物馆、平湖市博物馆、嘉善县博物馆、钱君匋艺术研究馆、桐乡市博物馆的馆藏“牛”文物。展览自2月2日开展,持续到3月1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