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人洽古缘张廷济与乾嘉道文人圈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编著:刘云峰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月

【作者简介】

刘云峰,山西人,山西大学博物馆学专业本科毕业,浙江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在职研究生。现为嘉兴博物馆保管利用部主任、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嘉兴的书画世家、佛教历史和金石书画史,先后有十余篇论文发表于国内各大核心刊物,曾编著出版《佛光慧海——嘉兴博物馆馆藏·佛教文物》(合著),负责巡回讲座《嘉禾往事——博物馆文物中的嘉兴历史》。

【关于本书】

《人洽古缘——张廷济与乾嘉道文人圈》这本书,不仅仅是嘉兴先贤张廷济的作品藏品集,更是通过对一大批文物的解读,试图还原张廷济与当时文人圈交游的历史,反映张廷济的金石学成就和地位,也让人窥见那个金石学繁盛的时代。作者通过对张廷济的姻亲家族圈、金石收藏圈和乡邻友朋圈进行解读,让张廷济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

清仪悠远

【精彩文摘】

——张廷济与金石收藏圈

乾、嘉、道时期,张廷济以富藏、精鉴著称,与前辈项元汴包罗万象的收藏相比,张廷济的收藏集中在金石相关领域,其收藏品种之全、之多,超乎想象。

张廷济十四岁开始收藏金石古物,至其八十一岁故世,有长达六十七年的收藏经历。“自三代迄清,凡钟鼎、碑碣、鈢印、砖瓦,乃至文房、玩好之属,多为欧(阳修)、赵(明诚)、洪(适)、娄(机)、王(俅)、刘(次庄)、吕(大临)、薛(尚功)诸家所未及者。且诸家每详于石而略于金,或专于金而阙于石。阁中所藏,则皆搜集并存,手自摹拓,疏证翔实,尤出诸家之上。”张廷济的金石收藏范畴,已经远远突破清初局限于石刻碑拓的追求,而且考证翔实。正如吴受福所言:“金石之学有二:曰考订,曰品骘。吾乡叔未张先生之说金石也,以品骘为主,考订亦间及焉。出其精鉴,广为搜储,声称播海内。而清仪阁之名,遂与阮氏积古斋、吴氏筠清馆相颉颃矣。”张廷济对金石的收藏更在意器物上的刻字,对于金石收藏的研究也呈现多元化,曾自言:“余性迂拙,不善治生产,而于金石遗文,思之几废寝食。”

张廷济在1832年,也就是在他六十四岁时总结自己交游与收藏的关系:“自是三十年来,同邑曹种水、徐爱山、李金澜,秀水葛素如,海盐家文鱼、黄椒升、郭绅垂、陈南叔、朗山,平湖田后村,仁和赵洛生,钱唐徐问蘧,海昌徐寿鱼,武康徐雪庐,吴江朱石梅,吴兴陈抱之、王二樵、钮苇村,各以所得见饷,而粤东顺德温遂之更毡包席裹,越数千里以致。大兴翁阁学每咏古砖辄齿及贱子姓名。近则海昌方外友六舟、桐城吴康甫少府嗜之尤笃,移书往复,投赠靡闲。历计储藏泛览,视陆剑南所龛、岳倦翁所记,殆数十百倍之。地不爱宝,人洽古缘,良用厚幸。然穷老邨居,衣未脱白,寓意花砖,徒成笑柄,自幸又自恧也。”可以看出,张廷济的金石鉴赏影响力辐射范围极广,北至京城南到广州,而且他与同好者的交流不仅仅停留在藏品的交易,更多的是相互之间对藏品进行探讨考释。在藏品增加的过程中,张廷济自身的鉴赏能力也与日俱进,并在金石圈中声名鹊起,有意无意间形成了以其为核心的金石鉴赏圈。张廷济的金石友中,阮元、陈介祺、六舟、文鼎、宋葆淳、翁方纲、赵魏等人与其交往尤密。

对张廷济影响最为深远者,当推阮元。阮元任浙江学政时,编撰了在金石学上有重要意义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张廷济是其重要参与者,书中大量采用了清仪阁所藏的金石器物。张廷济虽与阮元相差仅仅四岁,但张廷济在其题跋上都以“阮师”称之,可见张廷济对于阮元在金石研究成就上的推崇,更可见师生之间学术上的传承和延续。

在师承关系上,张廷济尊阮元为师,而在日常生活中,阮元则呼张廷济为“金石友”,可见二人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张廷济所居新篁的地名,都是阮元所题。“国朝嘉庆初,中丞仪征阮文达公书新篁里扁署里门并赋七绝二首,以赠张孝廉廷济,于是里之名遂震,几与梅会相埒云。”张廷济曾写诗为记:“履仁乡又履淳乡,小雅传家旧有堂。谁与里居添故实,仪征使相署新篁。(嘉庆癸亥吾师仪征公抚浙时书赠新篁里扁)”1801年阮元在杭州西湖创立了诂经精舍,荐举孝廉方正及古学识拔之士六十三人,而张廷济便是其中之一。闻名中外的晋孙登公和铁琴(即项元汴曾收藏的天籁铁琴,项氏得此琴,改其斋为“天籁阁”),便镌刻着阮元和张廷济的题字。

《清仪阁题跋》记录了阮元督学浙江时,张廷济与其初次见面时的情景:“嘉庆初,仪征阮师视学两浙,于余暨侃叔(吴东发)两试卷上,特加一印曰‘金石交’。”阮元任浙江学政时二人相识,自此开始了长达五十余年的金石学术往来。阮元抚浙约十年后,又辗转数省任巡抚、总督,两人的金石交往只能通过书信维持。道光二十三年(1843),七十六岁的张廷济赴扬州为八十岁的阮元祝寿。“四月二日,公由嘉兴郡城雇舟赴扬州,子邦梁孟坚、侄辛受之侍行。四月七日,丹徒闸阻风。四月十五日,赋谢阮文达公《眉寿图》并记之惠,即以留别。”二人“不见者四十余年矣”,已“相见不相识”,阮元还调侃张廷济“其眉特长出寸许,世间罕见此象,真眉寿老友矣”。扬州之行后,张廷济便号“眉寿老人”,嘉兴博物馆藏《张廷济致汪俨斋父子信札册页》中一方“眉寿老人”的印后自注“仪征相公所赠之号”。

其后,张廷济将一幅《眉寿图》拓本册页赠予陈介祺。陈介祺作为张廷济晚辈,二人相交往时间为张廷济的晚年时期,其方式主要通过信函。陈介祺先结识徐同柏与张辛,后经过二人引荐与张廷济通函请教。他们虽从未谋面,但张廷济对这位后学非常欣赏,曾赋咏:“遥遥两千年,文字光琼玖。应知吉金吉,特为寿卿寿。”虽然陈介祺未能得到张廷济较长时间的指教,但张卒后,陈介祺与徐同柏交往甚密,经常向徐同柏请教考释之学,所以陈介祺受张氏金石学影响毋庸置疑,可以说陈介祺也间接成为张氏金石学传人之一。

张廷济经常邀请好友来清仪阁鉴赏其收藏的金石器物,如一件周诸女方爵,由张廷济、徐同柏、张质夫考证,六舟、文鼎、孙松泉等人来清仪阁观赏过此器并题了观款。六舟是海宁人,与张廷济家乡新篁相距不远,二人之间常有寄赠拓片、考证文字等金石学交流,六舟也多次到清仪阁观赏张廷济收藏。观周诸女方爵后一年,六舟再次来到清仪阁,这次是观明代赵宧光旧藏石鼓文拓本,并写下了鉴定意见:“此三百余年前旧拓本,较近时新拓本多数十字,洵可宝也。道光辛卯四月十一日过清仪阁,得观金石款识,如入万花谷,种种应接不暇。”除六舟外,张廷济还请宋葆淳、赵魏、瞿中溶看过石鼓文拓本,跋中写道:“旧友安邑宋之山葆淳、仁和赵晋斋魏、嘉定瞿木夫中溶、海昌僧六舟达受迭加评审,信乎其可宝矣!”

为张廷济鉴定过石鼓文的宋葆淳是山西安邑人,系张廷济第二次进京会试(嘉庆六年)时相识。“嗣后,武林、淮海流寓不一,时放船过余斋,为余致尊、彝、敦、爵约十数器。”此次进京,张廷济还结识了大兴翁方纲。这一年冬天,张廷济于北京琉璃厂购买了一册汉裴岑纪功碑的拓本,并赋诗一首。山西博物院藏有张廷济于道光十年所作篆隶行楷四体书屏,其中的隶书内容即为汉裴岑纪功碑,跋中写道:“裴岑碑在巴里坤,致之甚艰,故摹本甚多。余于辛酉之冬购诸京都厂肆,苏米斋翁先生为之题记甚详。今已重摹于清仪阁。”石刻现置于嘉兴南湖畔揽秀园。除翁方纲题记外,还有吴骞和宋葆淳的观款。嘉庆八年(1803)左右,张廷济建清仪阁,翁方纲为其八分书额,并跋云:“此取《渐·上九》王注也。盖与‘九三’同处上体,而上九远在爻位之外,故《象传》云‘不可乱’,正以位外见渐之有序。虽处清远,而非高尚物外之辞。以此注‘峨峨清远’,合干注‘有仪可象’,是叔未名阁之义乎?”

另一位鉴定过石鼓文的赵魏与张廷济常有藏品的交易。张廷济悼赵魏感逝诗中写道:“(赵魏)于维扬搜得秦始皇时残度,尚存十有二字,迂道过篁里,售归于余。”南宋贾似道刻本原石《宣示表》即是从赵魏手中购买。道光二十三年(1843),张廷济在原石背面刻下了最后一篇跋文。

清代以后的金石学,受乾嘉学派影响,金石研究开始复兴。在阮元、张廷济等一批文人士大夫的推动下,金石学进入了鼎盛时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