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能
年轻的时候喜欢读词,词的绮丽婉转而又余音不尽的抒情性,是多么的吸引人。一开始自然读了不少宋词。后来眼界渐开,慢慢扩展到清代的诗词,于是了解到清词一改元、明两代渐趋萎靡后的词风,振颓起衰,于词之中兴,功莫大焉。所以严迪昌先生在其《清词史》中谓清词之中兴云:“似可借取顾炎武的一句诗谓‘老树春深更著花’,词在历经七八百年走成了个马鞍形的行程时,一代清词以其流派纷呈、风格竞出的空前盛况,终于为这抒情文体的发展史谱就了辉煌丰硕的殿末之卷。”
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可读的文学普及图书还没像如今这般名目繁多,最早对有关清词的一些具体认识,我是从龙榆生先生的经典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中略知一二的。这本书从明末词人陈子龙起,选录了著名词人66家的作品,一共498首。按所收绝大部分作品来说,尽量做到了持论平妥,也可谓是一部清词选。龙先生推崇苏辛词派,所以选得最多的是豪放的阳羡派代表人物陈维崧词作,共34首;他老师朱孝臧第二,33首;第三多就是浙西词派开创者朱彝尊词作,共26首。
晚清谭献在《复堂词话》中说:“锡鬯(朱彝尊)、其年(陈维崧)出,而本朝词派始成……嘉庆以前,为二家牢笼者,十居七八。”按清代阳羡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三大词派来说,阳羡派领词坛风骚的时间不过十多年,从兴起到沉寂也不过三十多年。所以我们自可从谭说中品味到,论词派风行之久、影响最深者则非吾浙西词派莫属。而从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的作品构成而言,读者在领略到清词勃兴的面貌同时,也可体会到浙西词派的力量。
浙西词派是清代前期以后最为重要的词派,并一直活跃到嘉庆道光年间。龙榆生在《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后记中说:“明清易代之际,江山文藻,不无故国之思,虽音节间有未谐,而意境特胜。”清词之风从深思、悲凉、迷离到激切、哀婉、幽愤,自有其独擅。自从接触了清词,此后我愈发喜爱上许多清代词人之作。当时总想更多地了解一下关于这个词派,于是也查阅不少资料,但是总找不到有关浙西词派的专著。记得80年代末,彼时《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刚出版不久,去书中查找相关词派的内容,却令人惊讶地发现,《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竟然没有“浙西词派”的词条,而代之以“浙派词”之目,这是颇堪玩味的。可能主编者倾向于认为,虽然“浙西词派”之说已成词界定论,但从其风起云从的影响来说,更是可以代表全浙的一种学说,所以毋宁说是“浙派词”更为合适。这自然是见仁见智之举,但似乎也确实有些道理。
但该词条对“浙派词”,即一般所说之“浙西词派”概括精当,说:“清康熙、乾隆时期的重要词派。此派创始于朱彝尊……”该词条并说朱彝尊的词论引起颇大反响,引用朱彝尊的《静志居诗话》说:“浙西填词者,家白石(姜夔)而户玉田。其同里友人相与唱和,互相标榜,于是风靡一时。”风靡到何种程度,今天我们从徐志平先生这部《浙西词派》的专著里可从中了解。比如作者在“浙西词派概说”节中说:“浙西词派以其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开启和推动了清代词的再兴盛。在经历了元明时期的徘徊后,清代词学勃兴,词人、词作猛增,对词的研究总结深入,无论是从创作实践还是从理论总结来看,它是继宋词后的又一高峰,而理论总结更是前所未有……清代的词创作基地在江浙一带,清代三大词派(浙西、阳羡、常州)均在江浙。叶恭绰选编的《全清词钞》共收录3196位词人,其中浙江籍词人有830余人,嘉兴籍词人占300多人;陈乃乾先生选编的《清名家词》收100位有影响的清代词人,浙江籍的有30家,其中嘉兴籍词人14家;严迪昌选编的《近代词钞》选了201位词人,浙江籍的有49家,嘉兴占14家。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清代嘉兴词的繁荣,也可看出嘉兴词在整个清代词中的地位。”
浙西词派在嘉兴诞生和发展,是清代历时最长、创作词人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词派。虽然在乾隆后,常州词派兴起,浙西词派渐成衰势,但其影响直至后世,乃至今天的填词爱好者,这是有其深厚的“合理性”的。如毛泽东主席,他既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文学家,就研读过朱彝尊编的《明诗综》,还曾亲笔抄录朱彝尊的《解佩令·自题词集》:“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可见浙西词派的开创者朱彝尊的这首词作深深地打动了这位伟人的心。
这不由使人想到金克木先生有关“古诗形态学研究”的一个精辟论点,他认为:“诗(语言作品的一种)是作者和读者在社会中的一种艺术通讯活动,即使用艺术语言中介的信息交流。这种活动和经济活动及一般信息交流一样是循环流通的。若不循环,便不再生,不扩散,停滞了,死亡了。古今许多诗都是这样。”(金克木《旧学新知集》)但是,如我们所知,浙西词派的许多著名词作,分明并没有“单行线交通,进入死胡同,坠入遗忘的深渊”,这些词作一直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每一代的“社会活动”同在,在一代又一代读者中“在循环,在再生”,展现了其持久的感召力和生命力。
无论是创作还是理论,浙西词派影响之大,正如晚清学者谢章铤在《赌棋山庄词话续编》中所言:“彼浙西之词,不过一人唱之,三四人和之,以浸淫遍及大江南北。”此言不虚。即如清季浙中词学大师谭献,向来被学界认为是常州之嫡派,但随着近年词学研究的深入,谭献被认为并非是“由浙入常”或“排浙取常”,而是认可浙派,欲致力于融通浙西词派、常州词派,而构建新的词学典范。
然而在文学研究繁荣的今天,以笔者之孤陋寡闻,虽然对于浙西词派的研究自清代以来就开展,有关“浙西词派”的研究论文持续至今,俯拾皆是,但近几十年来,似乎一直没有见到过有关“浙西词派”的综论专著问世,比较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较少,这可谓是词坛憾事。而徐志平先生这部十多年前就开始撰著的,当时命名为《浙西词派研究》的近30万字的专著可说是第一部有关这个起源于嘉兴的有清一代最负盛名词派的学术专著,作者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文献整理和发掘工作,并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其填补学术研究空白的意义自然不可估量;另一方面,因为浙西词派起源于嘉兴,所以作者在书中几乎全面梳理并介绍了清代嘉兴词人、词作,读者或可饶有兴致地将之作为一部嘉兴清代词选来赏读。
作者还敏锐地注意到了为何到了明代中后期,特别是明末清初,嘉兴词人“喷涌而出”的现象,指出这是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关的:“这是因为,明代中后期后,嘉兴的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繁荣,生活相对安定,百年望族人才辈出,文人感受到了新鲜的空气,有了创作的环境和条件,各种探讨诗词的社团纷纷出现,互相切磋,推动了诗词的发展,特别是词的发展。”徐老师热爱家乡,对于《浙西词派研究》的撰写,他认为:“历来人们重视浙东学派的史学研究,很少重视浙西(嘉兴)的诗词,而宣传介绍古代嘉兴文化,使人们能了解嘉兴古代诗词的繁荣,以使人更好了解嘉兴古代的诗词成就,可使大家更深刻体会到嘉兴作为‘诗词之乡’的名副其实,丰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嘉兴的内涵。”
《浙西词派研究》分为“浙西词派总论”与“‘浙西’词人论”上下两编,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浙西词派的理论、兴起发展的原因及过程,并分三个时期重点介绍清代三百年间浙西主要词人的创作,大量的词人都是未被关注过的。这些写作成果对于我们更加深刻而全面地理解清词的中兴缘由,改变某些教条式的认识,复兴禾城文化,都是很有裨益的。
徐志平先生是嘉兴市诗词楹联学会的顾问,他长期以来浸淫于中国古代诗词、嘉兴地方文化的研究,已出版专著及参与编纂著作十多部,如徐老师所著的被列为“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丛书的《浙江古代诗歌史》(杭州出版社2008年12月版),其中就有“秀水诗派”及“浙西词派”的内容,我常于案头翻阅,获益良多。此次将其中“浙西词派”的内容发扬光大,更可嘉惠学林。
(本文为《浙西词派研究》序言,有删节。作者为嘉兴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嘉兴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南湖晚报》资深编辑于能。大标题为编者所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