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宇伟
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农村文化礼堂正是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也是一项民生工程。自2013年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全面启动起来,秀洲区紧紧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定位,一体化推进文化礼堂“建、管、用、育”工作。本文以王江泾镇文化礼堂建设情况为例,通过梳理总结文化礼堂建设的实践过程,发现“建、管、用、育”各环节的问题和短板,从而提出下一步管理与运用的建议和对策。
建设文化礼堂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
王江泾镇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点到面、由盆景到风景,探索出了一条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路径,深受农村群众欢迎和喜爱。
强化顶层设计,文化礼堂建设实现全覆盖。王江泾镇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纳入民生实事项目,作为“强基层基础”的重要内容。明确“文化礼堂、精神家园”定位,建立“五有五进”(“五有”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五进”推动教育教化、乡风乡愁、礼节礼仪、家德家风、文化文明进礼堂)的基本架构,确立农村文化礼堂的“四梁八柱”,打造集思想道德、文体娱乐、知识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在此过程中,王江泾镇克服土地、资金等瓶颈,于2019年底实现文化礼堂建设全覆盖。各村因地施策,采取新建、改建、扩建等多种形式稳步推进,如古塘村在原村委会旧址重新建设一幢三层楼高的文化礼堂,红联村则充分利用老旧厂房改建成富有江南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
挖掘文化特色,打造运河湿地文化带。王江泾镇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精准施策、特色鲜明“四大原则”,全面实施文化礼堂精品示范工程建设,重点打造运河湿地文化带。全面整合古塘村、洪典村、腾云村、民主村、民和村等文化礼堂和镇党群服务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以点为基、串点成线,全面拓展提升文化礼堂功能。同时,结合全年传统节日与本地人文民俗,开展各类文化礼堂活动,持续打响运河文化品牌。此外,做足长三角“运河端午”品牌、做优元宵民俗文化节、做深江南网船会非遗文化节等,组织开展“诗路大运河·文化进万家”活动、“诗路大运河·阅动长三角”阅读活动等运河文化主题活动。
健全长效机制,创新开展礼堂走亲联盟。一是建立村“两委”领导下村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文化礼堂管理运行机制。推广建立文化礼堂理事会制度,吸纳村干部、乡贤、文化骨干等参与文化礼堂日常运行管理。推行农村文化礼堂星级动态管理,定期开展申报考评。二是通过以奖代补、礼堂运营补助等形式对文化礼堂建设进行扶持。三是加强农村文化礼堂管理队伍建设,在全区首创文化专管员薪资与村干部挂钩机制,参照村民委副职的80%进行发放,极大调动文化“两员”主动性、积极性。四是根据全镇由原来六个半乡合并的历史,创新开展片内文化礼堂走亲联盟机制,礼堂间开展互学互赛,联合举办文化活动,共同提升礼堂内涵和功能。
突出价值引领,构筑群众精神文化家园。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抓好面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宣讲阐释,让党的声音在群众中入脑入耳、深入人心。开展育读红色经典、组织红色旅游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农民群众爱国主义精神。在文化礼堂深入开展各类道德模范、好人好事等“最美”系列评议评选和宣传展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学习“最美”、追随“最美”、争做“最美”。在文化礼堂宣传展陈好家训、讲述好家风、晒家庭幸福生活等,让好家风、好家训代代相传。在文化礼堂普及国庆升国旗、春节祈福迎新、儿童开蒙、重阳敬老等礼仪礼节活动,使其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新风的重要载体。在文化礼堂展示乡贤先进事迹,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广泛开展电影下乡、送戏下乡、百姓微舞台活动,精心组织“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办好“我们的村晚”,唱响“我们的村歌”,弘扬“我们的传统”。
发挥农村文化礼堂作用的几点建议
多年来,王江泾镇文化礼堂作用发挥显著,已然成为各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彰显区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地标”。但在基层工作中发现,农村文化礼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短板。如“人管”和“智管”均存在短板、活动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群众主动融入度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下一步,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
加强队伍建设,发挥智管效用。一方面要优化文化“两员”配置,根据实际情况对行政区域大、村体量大的村增派专管员,以满足基层文化工作需求。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两员”薪资结构,完善考核奖励细则性文件,建议以文化礼堂奖励资金进行以奖代补,真正实现收入与业绩挂钩。同时,推进人才共享计划,重视吸引返乡大学生、青年党员、大学生村官、学校老师、民间艺人等优秀积极的群体参与文化礼堂建设,为农村文化振兴注入新鲜创新血液。建议上级进一步完善智慧管理平台建设,让农村文化礼堂在落实专人日常管的基础上,能实现创新智慧管,实现管理“事半功倍”。
创新共享众筹,运用社会资源。尝试将“资金众筹”“展品众筹”“活动众筹”“人才众筹”“梦想众筹”等“众筹”理念贯穿于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育”全过程,进一步彰显农村、农民是文化礼堂建设的主体。成立农村文化礼堂基金会,接受乡贤捐赠,吸纳社会商业资本。在开展礼堂文化活动中,以社会资源冠名、合作等形式进行开支,减轻村集体经济负担。
实施效果导向,激发内生动力。农村文化礼堂空间场地布置和文化活动内容设置贴近群众需求,在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文化层次和吸引力。如在空间布局上,可将各活动室功能进行整合,“春泥计划”活动室与图书室、文化展厅与文体活动室等有机整合,发挥“礼堂+”效用。同时,在一些远离文化礼堂的自然村落开辟“文化庭院”或将旧厂房、农屋改造成活动阵地,让群众就近参与文化活动,发挥“+礼堂”效用。
建立供需平台,实施文化联盟。树立“一盘棋”理念,统筹盘活全镇各村文化资源,建设全镇农村文化礼堂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建立服务项目库。同时,继续深化文化礼堂走亲联盟机制,在基础建设、人员培育、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互学互赛,打破各自为政、全镇发展不平衡局面。
(作者为王江泾镇党委委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