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沛
大年初三,从“江南周末”微信公众号上聆听了青年曲艺家张艾嘉的迎春戏曲《原地过年心连心》,专业、高雅、欢乐的唱腔,裹挟着浓浓的年味和戏曲特有的醉人韵味扑面而来,着实让我过了一把瘾。喜欢越剧已有多年,也常常在丝竹声中迎新春,很享受迎春戏曲惯有的热闹、喜庆和精彩。也有特别的,有一年在电视里看到了老外唱越剧直播节目,那新奇有趣、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那二三十个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走上台来没有一点忸怩,笑嘻嘻地望着观众,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越剧是靠积淀的江浙文化滋养起来的剧种,有着优美、软糯、缠绵的唱腔,或俊美婉约,行云流水;或回肠荡气,激流出闸;或柔肠百结,如泣如诉。流派各有不同,却一律都是韵味十足,丝丝入扣,声声入耳,令人如痴如醉,欲罢不休。这些摩拳擦掌的老外,远隔千山万水来到中国,会唱出什么味道来呢?
想来是为了壮胆,一下子上来八个人,排成一字形,演唱《碧玉簪》选段“手心手背都是肉”。这段婆婆的唱词非常通俗:“阿林是我手心肉,媳妇大娘侬是我的手背肉……”演唱者非常整齐地把手心手背翻给我们看,怕我们也搞不清楚,使这段原本就带点夸张的唱腔更加显得诙谐。一位黑皮肤的高大男“婆婆”一边翻着手掌,身体却毫不含糊地颠着迪斯科。也难怪,他反串得太多重性了,外国演中国,现代演古代,男的演女的,年轻的演年老的,他怎能理解剧中嬉笑着的婆婆实际上正心急如焚?“媳妇若不肯夫妻和,我养什么儿子做什么婆?”与其说婆婆在苦口婆心地劝说受了极大委屈的媳妇接受凤冠,反不如说是在暗示媳妇,看在昔日为媳妇挡拳头、挡利剑的情分上,也替她这位非常难做人的婆婆着想一下。
才女陈瑞生把自己的白日梦写成一本书,让头戴官帽的女丞相在男人世界里挥洒经纶,指点江山,从此孟丽君不但流传下来,而且得到了大众的喜爱。现在这两位高挑的欧洲女青年肯定也是孟丽君的崇拜者,让人捏一把汗的是,她俩穿上戏装要演其中的《游上林》。这是全剧最精彩的片断,当然也最难演。皇帝在金銮殿上得知辅助自己三年的丞相很有可能就是旷世奇女孟丽君,不禁顿生爱慕,就设计把她招进宫来。在皇宫内苑,两人展开一场智斗,一个得意中试探,步步紧逼;一个恭敬中防守,句句对应。唱词由诗和联组成,非常华美。看得出两位演员下了许多功夫,就是“孟丽君”过了点,一味地挺胸抬头,不懂得弯腰,接“万丈深潭,叫渔翁如何下手”,她唱“千山峭壁,劝樵夫及早回头”后,她竟把水袖甩到“皇帝”龙袍上,亏得好脾气的“皇上”不怪罪她,仍殷勤地邀“丽卿”去赏牡丹花,不管我们这些戏迷已笑岔了气。
“眼前分明是外来客,心底却是旧时友……”看老外们兴趣盎然地唱着、演着一段段越剧,虽然唱词、情节都是熟悉的,但他们热情、奔放、无拘无束的本性,再加上唱腔、动作、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文化底蕴,就有了许多洋味,让人觉出许多新奇。让人意外的是,他们的唱腔,特别是单挑的这几个真的很可以,有几句甚至有了韵味,就是做功欠基础。我突然明白了老外笑嘻嘻的缘故,他们在参与一种中国地方剧种的演出中,知道了戏曲里的故事,了解了越地文化,非常亲民地与中国观众共同度过了一个传统的欢乐的节日,这些足够使他们高兴了。而我们有幸看老外唱越剧,随着时时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体会中外文化与艺术的差异、碰撞、交流、沟通,又何尝不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和独特的感受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