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脚踏云梯步步高——王店镇民间文学集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作者:王店镇文学艺术联合界

主编:梅晓民

出版社:吴越电子音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8月

【关于本书】

王店镇为千年古镇,历来乡风淳厚、乡民质朴,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每一座桥、每一条路、每一个村庄或多或少伴随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有惩恶扬善的、有劝人为戒的,也有颂扬弟兄和睦、邻里互爱的……这些优美的传说故事,至今仍有着启示和借鉴的积极意义。

【精彩文摘】

打铁桥

老早老早的时候,三建村有一个铁匠,他打的镰刀一天能割九百九十九亩稻,打的犁耙一天能耕九百九十九亩地。由于手艺高超,待人又厚道,远远近近的乡亲们都十分喜欢他。

这件事不知怎么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便下旨令铁匠师傅上天去为天兵天将打造兵器。铁匠师傅有一百个不愿意,但因为是玉皇大帝的旨意,不敢违抗,只得骑着玉帝派来的独角麒麟上了天庭。

玉帝见了铁匠师傅,非常高兴,便封他为锻造官,专门掌管锻造兵器,进出宫门也不用事先禀报。

铁匠虽然身在天庭,并有着优厚的待遇,但他时时记挂着凡间的父老乡亲,经常向老寿星打听人间的生活情况。

这一年,人间大旱,庄稼都枯萎了,老百姓们眼看着要颗粒无收,都快急死了,他们多么盼望能下一场及时雨呀!

有一天,铁匠有事经过南天门,他低头一看,只见乡亲们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不由得心急火燎地跑去面禀玉帝:“玉帝呀,为臣今日看到人间正遭大难,万请派人前去解救疾苦。”玉帝却说:“噢,是锻造官啊!这稻田、雨水方面的事不用你管了,快快下殿打造兵器去吧!”铁匠无奈,只得退下殿来。但他哪里还有心思去打造什么兵器呢?就大着胆子,再次上殿去恳求玉帝。玉帝这次大发雷霆,喝道:“呔!好一个大胆的锻造官!朕叫你下殿,你竟敢再次上殿,还不快快退下去!”

铁匠无可奈何,只得怏怏退下,心中大骂玉帝是个昏君。他悲愤至极,就瞒着玉帝,偷偷地到龙王那里请求降雨。但龙王对他说:“锻造官,你的心意我知道,但是没有玉帝的旨意,我不敢擅自降雨呀!”铁匠闻说,怒气冲冲地又要去和玉帝评理,不想匆忙中撞到了老寿星身上,他赶忙将老寿星扶起,连声道歉。老寿星见他眉头紧锁,就关心地问他有什么心事?铁匠如实地作了回答。老寿星说:“锻造官啊,你再去闯玉殿也是枉然,我听说玉帝有一部天书,能调龙王降雨。但那部天书藏在玉帝的书房里,有许多天兵天将守护,不容易取到。”铁匠心想:“玉帝以前非常赏识我,只要给侍卫官一点甜头,就一定能取到天书。”于是他急忙回去锻造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兵器,送给把守玉帝书房的侍卫官,那侍卫官满心欢喜,又见是玉帝的宠臣,便放铁匠进了书房。

铁匠拿到天书,立刻前去叫龙王降雨。龙王一见天书,不敢违命,当即呼风唤雨。于是,人间的庄稼渐渐苏醒了过来。

再说玉帝发现天书被盗,大发雷霆,要千里眼、顺风耳立即查找。不一会儿,顺风耳就上殿禀报:“是锻造官所为。”玉帝闻说大怒,令天兵天将速将锻造官就地正法,尸体从南天门抛下凡来,落在一条小河港里。

说也奇怪,就在铁匠尸体落下的地方,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为了感谢铁匠的恩德,乡亲们就把这条小河港取名“铁店港”,还在小河港上建造了一座“打铁桥”,一直叫到今天。

搜集:三建村倪建伦

整理:梅晓民

朱彝尊施粥

康熙四十八年,嘉兴大旱,民不聊生。朱彝尊不顾年老体衰,亲自上门恳请太守臧公出面募捐赈灾。太守十分赞同:“竹垞先生如此体恤民情,岂能坐视不管!我这就召集各商号、富户、乡绅等,齐心协力拯救灾民。”

收到臧太守请帖的各路人马聚集在古南禅院,太守和朱彝尊早已端坐上方,太守见人已到齐,才心情沉重地说道:“现在,请金风亭长代本太守讲话。”

朱彝尊缓缓道来:“大家知道,今年江南发生了百年未遇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是四处逃难。剩下老弱病残的,只能饿死在路边。乡亲们急盼着朝廷能下拨救灾粮,可是……”朱彝尊放低了声音:“朝廷因连年征战,国库早已虚空,哪还有钱粮可拨?所以,只有靠在座各位了。今天在座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家里钱粮都还充裕吧。所以,老朽建议,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救济一下灾民吧!”

人群顿时骚动起来,并夹杂着几声抱怨。太守伸出双手示意:“大家安静,这次捐献是自愿的,捐多捐少,请上来签个号吧。”

乡绅杨春元第一个上台,签下了“大米五十担”。臧太守点头称赞。接着,陆陆续续有人上台,有捐大米的,也有捐钱款的。朱彝尊对太守附耳道:“现在只差富户吴林生、大户汪金祥两家没上捐了。”

太守用眼光示意吴、汪两人站到前排:“在场的人多少都表示过了,两位难道真的好意思袖手旁观?”冰冷的目光直刺得两人不敢抬头。僵持了一会儿,两人磨磨蹭蹭、极不情愿地上台,吴林生签下了“大米一担”。

太守耻笑道:“你真是粗心,少了一竖嘛!”吴林生无地自容,咬咬牙,眼一闭,在“一”字上加了一竖。

汪金祥抖抖索索地握住毛笔,刚在纸上写下了“大米一……”,太守连忙阻止,“你的‘担’字离‘一’远一点。”汪金祥不敢违抗,乖乖照办。太守夺过毛笔,指着“一担”之间的空白处对汪金祥说:“要不要本太守在这里添个‘百’字?”

汪金祥一听,扑通一声跪下了:“求老爷,我添一竖还不行?”

募集到钱粮,朱彝尊便在梅里古南禅院设立了施粥处,灾民闻讯后纷纷赶来领粥,并感谢竹垞先生的爱民之心。转眼到了来年开春,豆麦尚未登场,正是青黄不接之时。灾民仍是犹如嗷嗷待哺的婴儿。朱彝尊看到这种情况,倡议大家继续捐献。

“汪兄,咱总得想想法子呀,不然,今日十担、明日二十担,这无底洞何时能填满?”这天,愁眉不展的吴林生来找汪金祥商量。汪金祥踱了几步,说道:“对!既要不施舍钱粮,又要不给人留下话柄,还要给多管闲事的朱彝尊一点颜色看,我这里倒有个一箭三雕的好办法。”

一天,臧太守身旁的师爷拿着一只精致的小雕盒送给太守:“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笑纳。”又亲自给太守送上一盖碗茶,一边悄悄地和太守说笑:“老爷,您真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老爷,我听外面的人在传言,说朱彝尊假公济私,截留部分救灾钱粮挪作私用,不知是不是真的?”

“胡说!朱彝尊一向清正廉洁、两袖清风,怎会做出如此龌龊之事?”

“老爷,我是担心您被他牵连。当初这事是您牵的头,老百姓会以为您俩沆瀣一气呢!再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呀!”

“一派胡言,是谁收买你充当这个说客的?”

“我是一片真心为老爷,请老爷明察秋毫,赶紧阻止他胡作非为下去,以免连累了老爷的名声!”

太守气得发抖:“你……快带上你的东西,马上给我滚出去!”

一计不成,再施一计。自从“一箭三雕”的计划落空后,气急败坏的汪、吴两人窜到古南寺施粥现场,对正在领粥的灾民煽风点火:“乡亲们,你们别再受朱彝尊的蒙蔽了,他是把你们作为发财的工具,借赈灾之名鼓自己的腰包!”

朱彝尊努力挺直了腰板,一字一顿地说道:“父老乡亲们,大家不要理睬他们的信口雌黄,我朱氏做人做事从来都是坦坦荡荡,从不掺杂私心杂念。身正不怕影子斜!”

“朱彝尊,你好汉做事好汉当,不要做缩头乌龟,乡亲们,你们再也不要受他的欺骗了,他是明里救灾、暗里发饥荒财!乡亲们,我都是为你们着想……”

“你是心疼钱粮,为自己着想吧!”一位年老的灾民随手拾起臭鸡蛋,往汪、吴两人的脑门上砸去。灾民们一片哄笑。

过了几天,正聚在一起唉声叹气的吴林生和汪金祥突听下人来报:太守老爷前来拜访。两人惴惴不安地把臧太守迎进门,只听太守和颜悦色地对汪、吴两人道:“我听说朱彝尊贪污赈灾款,是真是假,咱们今日去他家里翻检翻检,你们俩可愿意前往?”

两人不知太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一时都不知如何作答。太守笑笑:“你们多带几个人,带上家伙跟我走吧。”

“老爷,您这是?”站在曝书亭旁的朱彝尊,看到臧太守领了一帮人前来,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太守鼻孔朝天,并不理会,只吩咐来人:“曝书亭四面通风,潜采堂藏的都是书。估计也藏不住什么赃物。来,给我把这块地翻一遍,这方池塘里的污泥也全部给我提上来,看看是否藏有赃物,动手!”

吴、汪两家一共来了十多个家丁,挖地的、舀水的、提泥的,全都甩开膀子干了起来。干到天擦黑儿,朱彝尊门前那块一亩见方的地全被掘翻了过来,那方池塘也挖深了。一直板着脸的臧太守撑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拍着朱彝尊的肩膀说:“此计如何?”朱彝尊回过神来,也哈哈大笑道:“老朽年事已高,掘地挖塘已力不从心,今天万万没想到臧公会来这么一手!”

搜集整理:清泰桥村殳福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