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金根
长虹桥,在嘉兴可谓家喻户晓。我们嘉兴北部一带,许多人都称之为“长河桥”,这可能是“虹”与“河”发音相近之故。这一俗称倒也适合,运河不就是“长河”吗?它从北京一直到江南杭州,全长有1797公里。造在这样长的河上,称为“长河桥”也算名副其实吧?
现如今,长虹桥周边建起了运河湾湿地公园,为秀水泱泱之地的标志性建筑。1997年8月,它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秀洲大运河—长虹桥段遗产点,作为中国大运河项目内容之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秀洲区拥有了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小时候听老人说,在王江泾有一座古老的“长河桥”,建在苏州塘上,那桥是用石头造的,很高,很大,而且故事很多,于是心生向往。然而,我第一次见到长虹桥,是1974年高中毕业后的事了。当时参加生产劳动,去双桥削草皮,我们的船从上睦港出口进入苏州塘,向北望,远远的,一座东西走向的三孔大拱桥清晰可见。那一刻,我挺兴奋——这就是如雷贯耳的长虹桥了!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人们用“长虹卧波”来描绘其雄姿,恰如其分。它确实如天虹落运河,又如弦月落凡尘。
关于长虹桥的建造,乡间流传着不少传说。一说是开通运河时,河道未注水前,在河道内垒土为基,造一层填一层土,全部建好再把土挑走,大桥就这样留在了河道之上。另一说是由神仙帮忙,人们先在河道边的岸上把大桥造好,再由神仙将桥赶到河道里,跨于河的两岸。
真正的造桥情况,史料有载。长虹桥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至天启元年(1611—1621),是由嘉兴知府吴国仕倡议修建的。它是大运河上罕见的巨型三孔实腹石拱大桥,也是嘉兴最大的石拱桥,气势宏伟。桥长72.8米,桥面宽4.9米,东西桥阶斜长为30米,各有台阶57级,用长条石砌置。桥拱三孔,是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法的半圆形石拱。主孔净跨16.2米,拱矢高10.7米;东西两边孔净跨9.3米,拱矢高7.2米。桥近岸两侧有对联:南联为“劝世成善,愿人作福”,北联为“千秋永庆,万古长龄”。两边孔外侧楹联,南联为“淑气风光,架岭遥登彼岸;洞天云汉,横梁稳步长堤”,北联为“福泽长流,物阜民安国泰;慈舟普渡,江平海晏河清”。主孔两侧的楹联因年久风化,有几个字不能辨认了。南联为“一年经始,三岁落成,庆四境康乐安平,拱手□□;共济多功,交修懋德,顾百姓睦娴任恤,沃心□□”,北联为“锁钥镇雄藩,南通秀水,北接吴江,百里长渠□□;□梁遵古制,再修康熙,重建嘉庆,三门杰构□□”。(注:“□”为风化不可辨之字)
长虹桥造型优美壮观,为历代文人称颂,留有不少诗句,如“虹影卧澄波,登高供远瞩,南浮越水白,北接吴山绿”等。
在陶家荡没有围填成鱼塘基地之前,我没有去过王江泾,也没有走过长虹桥。1984年,当时的澄溪公社与荷花公社共同开发陶家荡,在荡中筑了一条大坝,把杨溪与张家甸连接了起来。这样一来,陆路就能直接到达长虹桥。
从我家出发,过杨溪,经大坝,走过张家甸,再过铁店港,穿过苏嘉铁路的桥洞遗址,绕过两只窑墩,长虹桥就呈现于面前了。在没有楼房、没有高墩的平原上,它鹤立鸡群,有耸入云霄的高度,需仰视才能一睹其尊荣。
我走此桥,最关心的还是它的石阶数量。每次走过,都会留心数一数。人们常说,长虹桥“不同的人数,石阶数是不同的”,主要是因为人们所算的起点石阶与终点石阶不同,有的人把平地当起级,有的人从踏级起数;有的人把桥顶算作终点,有的把桥顶面的下一级作终点。不管怎么样,这也算是古人留给今人的生活乐趣,一起过桥的人,数出了不同的级数,相互打趣,开心一乐。
在江南水乡,人们夏天乐于去河里摸河蚌。河蚌营养丰富,咸菜烧河蚌是一道民间名菜,现在的水乡餐馆里还保留着此菜。我们老家一带,就有去长虹桥底下摸河蚌的习俗。老人们说,在门前的河里摸河蚌,会主动相邀伙伴,“摸河蚌去不去?”而到长虹桥那儿去摸河蚌,不会言语相邀,而是用竹竿从埭东头拖到西头。人们听到竹竿拖地的声响,就知道是在邀约去长虹桥底下摸河蚌。于是,想同去的人会跟着拖竹竿的人一起走。为什么不开口招呼而要用拖竹竿来相约呢?老人们说,长虹桥下一是河水深,二是河水急,在那儿摸河蚌,弄不好会有生命之虞。如果用言语相邀,一旦出了事,发起邀约的人可能会被怪罪追责,而用拖行竹竿发出“暗号”,意思是“你自己愿意跟着去的,不是我叫你去的”。这样即使出事,也与组织者无关,这应该也算是一种民间智慧的体现吧。也因此,在我们老家有了“长河桥底下摸水产,愿者上钩”这样的俗语。
长虹桥,默默地矗立于秀禾大地,现已成为秀洲八景之一。它阅尽沧桑,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记忆与美好,更是一种文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