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程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关于本书】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本书以叙议结合的散文,辅以众多实拍照片、馆藏文物图片,讲述了故宫的历史沿革、建筑布局、宫内制度等,涉及皇帝理政、大臣辅政参政、皇子教育、宫内饮食起居、故宫警卫、宫中所藏珍宝等知识,是一次对故宫文化的系统描述,对故宫建筑和宫内管理制度等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梳理。
作者张程,是浙江临海人。他是位职业编辑、业余作家,写作兴趣集中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和社会变迁,出版有《衙门口》《制度与人情》《大都会博物馆中国简史》《清朝反贪大案》等图书。他还是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主讲人之一。
【精彩文摘】
皇帝饮食的奢侈,你想象不到
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满足帝王的口腹之欲,所有的制度都是为了君主安享珍馐美馔。
二月,“清明之前,……食河豚,饮芦芽汤,以解其热。……此时吃鲊,名曰桃花鲊也”。鲊,腌鱼。
五月,“初五日午时,饮殊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吃加蒜过水面。……夏至伏日,戴萆(注:同蓖)麻子叶,吃长命菜,即马齿笕也”。
十一月,“糟腌猪蹄尾,鹅脆掌、羊肉包,匾食馄饨,以为阳生之义。冬笋到,则不惜重价买之。是月也,天已寒,每日清晨吃辣汤,吃生煼(注:同炒)肉、浑酒以御寒”。
这是明代刘若愚记录的紫禁城食谱。历朝的宫廷饮食,都经历了由俭入奢的过程。大抵是开国君主励精图治,不乐于奢侈享乐,之后的守成之君不知民生多艰、耽于荣华富贵,宫廷饮食日趋奢靡铺张。
这个历史规律在明代的紫禁城体现得尤为明显。明成祖朱棣篡位创业,生活节俭,曾怒斥宦官用米喂鸡:“此辈坐享膏粱,不知生民艰难,而暴殄天物不恤!”明初紫禁城御膳多用豆腐和猪肉鸡鹅等寻常畜禽,到中后期山珍野味充斥了紫禁城的膳房。比如,万历皇帝“喜用灸蛤蜊、炒鲜虾、田鸡腿及笋鸡脯,又海参、鳆鱼(鲍鱼)、鲨鱼筋、肥鸡、猪蹄筋共烩一处,恒喜用焉”。就连宦官、宫女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多不以箪食瓢饮为美”,对食物的色香味形都极其挑剔,进而安逸懒惰,不愿意亲自烹煮。当时,高级宦官、宫女常常雇佣有烹饪之长又贫贱无依的底层太监打工,而后者也甘于受人驱使,做饭取酬。后宫的这种享乐堕落是彼时政治黑暗的表现之一。
鉴于明代后期宫廷奢侈误国,爱新觉罗家族人住紫禁城后,以史为鉴,顺治等前期皇帝亲加厘定、制定饮食标准,清宫“日用饮食,皆有恒经”。清初建章立制的原则,一是节约。雍正曾谕膳房:“凡粥饭及肴馔等类,食毕有余者,切不可抛弃沟渠。或与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善于乾纲独断的乾隆皇帝,更是没有放过规划膳食的机会,在膳金、奏销等方面多有筹划。第二个原则是严格的等级制。食物定尊卑,不同身份的紫禁城居民享受不同的供应、菜肴和器具。后妃们的常例饭费,从五十两到十来两不等,等级越低,份例越低,待遇越差。蔬菜供应,乾隆时期皇后每天29斤,贵妃和妃15斤6两,嫔12斤2两,贵人和常在10斤2两,答应2斤,宫女以及乳母等每天供应蔬菜不足1斤。清朝中后期,宫中大臣、侍卫的蔬菜供应每天人均1斤左右。再以鸡为例子,皇帝每月150只,皇后、皇贵妃、贵妃每月递减为30只、15只、7只,至嫔仅有5只,常在、答应等低级后妃则无额定的鸡鸭供应。
皇帝无疑占据着膳食金字塔的顶端。
清朝皇帝每日食材供应如下:“盘肉二十二斤、汤肉五斤、猪油一斤、羊二只、鸡五只、鸭三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十九斤,大萝卜、水萝卜和胡萝卜共六十个,包瓜、冬瓜各一个,苤蓝、干闭蕹莱各五个(六斤),葱六斤,玉泉酒四两,酱和清酱各三斤,醋二斤。早、晚随膳饽饽八盘,每盘三十个,而每做盘饽饽需要上等白面四斤、香油一斤、芝麻一合五勺、澄沙三合,白糖、核桃仁和黑枣各十二两。”另外,御茶房还要恭备皇帝每天用的茶、乳等。皇帝例用乳牛五十头,每头牛每天交乳二斤,共一百斤,又每天用玉泉水十二罐(皇上只喝西郊玉泉山的水)、乳油一斤、茶叶七十五包(每包二两)。这些还仅仅是常规供应,不包括各地定期不定期进贡的数量可观的鹿、野猪、狍、野鸡等野味,以及燕窝、百合、鲜笋等特产。守成日久,奢侈之风日长,清朝后期紫禁城供应已经突破了祖宗的规矩,日益铺张。溥仪回忆,他五岁的时候一个月就要“吃”掉810斤肉和240只鸡鸭。他和隆裕太后、四个太妃“家”六口人,一个月共吃猪肉14642斤,合银2342两7钱2分。除此之外,每日还要“添菜”——添的菜比正常供应还要多得多。溥仪一家一个月的御膳用银高达14794两1钱9分。
清宫御膳分早、晚两顿正餐。早餐般在卯正一刻(上午六点以后),有时推迟到辰正(上午八点以后)。晚餐在午正一刻(上午十二点以后),有时也推迟到未正(下午两点以后)。正餐之外,还有酒膳和各种小吃,一般在下午或晚上,没有固定时辰,随皇帝喜好而定。现代人习惯的晚餐,在紫禁城并不是正餐,清朝皇帝常常在酉时(晚六时)进一些小吃,宫中称“晚点”,但并不固定。
膳单,是对皇帝菜单的专称,是现存最多的宫廷饮食文献。这得益于严格的膳单审核规定,也得益于御膳房对此的重视。每天膳单详细注明早晚用膳的时间、用何膳桌摆膳、在何地用膳,以及饭菜的品名。有些膳单还注明何人做何菜、各种菜肴用何餐具盛送。御茶膳房逐日开单具稿,呈送内务府大臣画行,再交予御膳房承做。
乾隆十二年(1747)十月初一,御膳房所进晚膳膳单:
万岁爷重华宫正谊明道东暖阁进晚膳,用洋漆花膳桌摆。燕窝鸡丝、香蕈丝、白菜丝、馕平安果一品,红潮水碗。续八鲜一品,燕窝鸭子、火熏片馆子、白菜、鸡翅、肚子、香蕈。合此二品,张安官做。肥鸡、白菜一品,此二品五福大珐琅碗。肫吊子一品,苏脍一品,饭房托场澜鸭子一品,野鸡丝酸醒菜丝一品,此四品铜珐琅碗。后送芽韭炒鹿脯丝,四号黄碗,鹿脯丝太庙供献。烧狍肉、锅溻鸡丝、晾羊肉攒盘一品,祭祀猪羊肉一品,此二品银盘。糗饵粉餈一品,象眼棋饼、小馒首一品,黄盘。折叠奶皮一品,银碗。烤祭神糕一品,银盘。酥油豆面一品,银碗。蜂蜜一品,紫龙碟。拉拉一品,二号金碗;内有豆泥,珐琅葵花盒。小菜一品,南小菜一品,菠菜一品,桂花萝卜一品,此四品五福棒寿铜珐琅碟。匙筯、手布安毕进呈。随送粳米膳进一碗,照常珐琅碗、金碗盖;羊肉卧蛋粉汤一品,萝卜汤一品,野鸡汤一品。
当天晚膳,乾隆皇帝是在其钟爱的重华宫东暖阁吃的。他经常在重华宫用膳,还将重华宫西侧的原乾西三所改造为重华宫膳房。不知道当天的晚膳是重华宫膳房还是内膳房的作品。这顿晚膳,各式菜、汤二十余品,用珍贵的金、银、珐琅、瓷等餐具盛放,而且是由御膳房的名厨承做,对升斗小民而言称得上是饕餮盛宴。在乾隆皇帝看来,只是寻常一餐,可称节俭。当天晚膳有两品大菜由著名厨师张安官承做。张安官也是乾隆欣赏的御厨之一。乾隆皇帝一次进食时,感觉膳单中注明厨师的四品菜不像张安官的手艺,命太监传旨令张安官再做一品呈上。
乾隆四十一年(1776)四月二十八日,乾隆在西苑颐年堂春藕斋进的早膳。当日膳单真正称得上俭朴:“五福珐琅碗菜四品,攒盘肉一品,点心三品(黄盘),珐琅葵花盒小菜一品,珐琅碟小菜四品,汤膳碗照常珐碗金碗盖。”虽说相对俭朴,御膳分量还是远超常人正常饮食所需。不管皇帝用膳与否、多少,御膳房每日都按照审核过的膳单,进膳呈达。这也是皇帝不自由之处。饮食制度既是因皇权而生、为皇权服务,作为皇权化身的皇帝遵守制度不仅责无旁贷,表率天下,更与自家的尊荣享受休戚相关。每顿膳食,人人皆知超越了正常需求,又日复一日不敢逾越规章制度一丝一毫。保障御膳定制规模,是政治,是仪式,是生活,正如数百年岿然不动并将千百年亘古不变的紫禁城一样。
分析食谱,朱明皇室的膳食与汉族豪门饮食基本相同,更丰富、更精致、更豪奢。朱明皇室祖籍江淮,又曾定都南京,饮食立足汉家特色,将传统的汉族饮食发挥到了极致。而爱新觉罗家族祖籍白山黑水,饮食满汉结合,以关外满族特色为主。清朝皇帝御膳以鸡肉、鸭肉和猪肉、羊肉为主,辅以白菜、茄子、韭菜、豆腐等,间有鹿肉、鱼肉,但鲜有海鲜。现代人追捧的鱼翅、鲍鱼、海参等,要迟至道光年间才进入紫禁城。这倒不是海鲜没有普及,而是爱新觉罗家族对海鲜的陌生和忽视——事实上,明代后期的御厨已经多有海鲜佳肴。
清朝皇帝对海鲜的漠视,是满族膳食特色之一。更大的特色是饽饽在清朝紫禁城的普及。
饽饽,是一系列满族特色面食的统称,包括馒头、花卷、花糕、寿桃,等等,是满族人喜爱的主食。清朝宫廷也以饽饽为主食,而不是汉族人的粥饭。
清朝在京西的玉泉山、丰泽园和汤泉等地设置专门人员种植黄、白、紫三色稻米,供紫禁城食用。这些稻米就成了宫中饽饽的原料。宫中饮宴、馈赠都离不开饽饽。晚清大臣何刚德奉命勘查紫禁城工程,见到宫中妃嫔院中“必排百数十个饽饽”,庭院两廊排列满饽饽,“盖宫人食料固以是为常品也”。他的同僚恩灏是慈安太后的内侄,每次年节都要送些鞋子针线等当作礼品入宫,宫中则以饽饽回赠。
(原题为《皇帝的食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