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宋:十八帝王的家国天下与真实人生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作者:游彪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9月

【关于本书】

本书的作者游彪,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辽宋西夏金史研究。《赵宋》是一部面向大众的宋史通俗读物,以宋朝从开国到灭亡的18位皇帝生平及其经历的历史大事件为线索,串联起宋朝三百年历史风云。游彪以史实为依据,从人性的角度,细致还原了18个皇帝的真实生命历程,以及在关键历史事件面前的命运抉择,以此描绘出两宋时期独特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史,呈现赵宋王朝的兴衰嬗变。

【精彩文摘】

孝宗赵昚档案

姓名:赵昚(又名赵伯琮、赵瑗)

出生:建炎元年(1127)十月二十二日

属相:羊

去世:绍熙五年(1194)六月九日

享年:68岁

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庙号:孝宗

陵寝:永阜陵(今浙江省绍兴市)

父亲:(生父)秀王赵子偁、(养父)高宗赵构

母亲:秀王夫人张氏

初婚:18岁

配偶:郭皇后、夏皇后、谢皇后

子女:四子、二女

继承人:光宗赵惇

最得意:被高宗选中入继大统

最失意:张浚北伐失败

最不幸:光宗不孝

最痛心:中兴大业最终落空

最擅长:加强皇权

孝宗赵昚,原名赵伯琮,为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代自真宗开始,皇位一直在太宗一系传承,到高宗时,由于其独子赵旉夭亡,大臣们纷纷建议高宗从太祖的后代里选立继承人。绍兴二年(1132),6岁的赵伯琮幸运地被高宗选中,改名赵瑗,育于宫中,36岁时被立为太子,再改名为赵昚,同年登基。从此,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太祖一系。

孝宗是南宋最有作为的君主。他不甘偏安,力图恢复中原,同时改革内政,希望重振国势,高宗时弥漫朝野的妥协求和之风曾一度有所好转。然而,面对高宗的处处牵制、主和派的极力阻挠、主战派的人才凋零等内外不利因素,孝宗深感力不从心,中兴大业最终不得不付之东流。

事必躬亲:重振皇权的努力

孝宗继位之初,就开始着手革除南宋初期以来政治上的种种弊端。他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加大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力度,严格官吏的考核,甚至亲自任免地方中下级官吏。南宋建立以后,财政一直拮据,孝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还常召负责财政的官吏进宫,详细询问各项支出和收入,认真核查具体账目,稍有出入,就一定要刨根问底。为了改变民贫国弱的局面,孝宗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不仅每年都亲自过问各地的收成情况,而且还十分关注新的农作物品种。一次,范成大进呈一种叫“劫麦”的新品种,孝宗特命人先在御苑试种,发现其穗实饱满,才在江淮各地大面积推广。

孝宗的勤政确实达到了集中皇权的目的,许多原本该由臣下处理的政务,现在都要他亲自裁定,臣子们只好俯首听命,少有自己的主见。然而,这种勤政对南宋政治却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孝宗理政之细,已经到了烦琐的程度,他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细枝末节上,反而忽视了治国的大政方针。一些大臣曾劝过孝宗要先抓住国家大政,虽然孝宗也认为他们言之有理,但一遇到具体问题,又依然故我。在重大决策上,孝宗常常事先不经深思熟虑,就贸然施行,稍有挫折,又马上收回成命。他在位期间,朝令夕改、犹豫反复的情况多次出现,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在张浚北伐、隆兴和议中的表现,恢复中原的计划最终落空与孝宗的这种为政作风也不无关系,有人评价其“志大才疏”,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正因为孝宗的集权,使以宰相为首的朝廷难有作为。孝宗在位27年,先后出任宰相的有17人,相当于副宰相的参知政事更是有34人之多,如此频繁地更换宰臣,这在宋朝历史上是很少见的。几乎每位宰臣在任时间都不长,孝宗的目的是防止权臣的出现,树立起君主的绝对权威,有时甚至听信片面之词,不经过调查核实,就将宰臣免职。乾道二年(1166),有人检举参知政事叶颙受贿,而检举之人与叶颙素来就有矛盾,孝宗在真相尚未明了之前,就将叶颙免职,后来经有关官员查证,并没有发现叶颙受贿的确凿证据,孝宗才意识到错怪了叶颙,重新召其入朝。淳熙二年(1175),朝廷选派使臣赴金求河南陵寝地,宰相叶衡推荐汤邦彦,汤邦彦胆小如鼠,他怀疑这是宰相要自己去送命,因此怀恨在心,向孝宗上书告密,说叶衡曾有诋毁孝宗的言论,孝宗大怒,当日就罢去了叶衡的相位,并将其贬往郴州。宰相是百官之首,孝宗却轻易罢免,也反映出他对宰臣们缺乏信任。

在宰臣的具体人选上,孝宗恢复了宋代立国以来“异论相搅”的祖宗家法,提倡宰臣之间存在不同的政见,以此来让他们互相牵制,杜绝朋党之风,但决策层内部的意见分歧常使军国大政久拖不决。宰臣们不能团结合作,无疑有利于皇帝控制朝政,然而,这种局面却给孝宗的中兴大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效应。隆兴元年(1163)十二月,孝宗以汤思退为左丞相,张浚为右丞相,让汤思退为首的主和派重新执掌了大权,他们趁机大肆破坏张浚辛苦经营的江淮防线,最后迫使孝宗屈辱求和。乾道年间,孝宗再谋北伐。他先是任命叶颙为左丞相,魏杞为右丞相,前者素来主张北伐,后者却始终反战主和,一年之后,孝宗就觉得他们意见分歧,很难成事,罢去了他们的相位。但是,孝宗并没有改变用人方法,乾道八年(1172),他在任用虞允文为左丞相的同时,又将反对用兵的参知政事梁克家升为右丞相,结果使虞允文心存顾虑,迟迟不肯从四川出兵。

除了内部的互相牵制,孝宗还利用宰臣之外的政治力量来制约宰臣,就是重用他当皇帝前的部属们。他们由于长期跟随孝宗,和他关系密切,所以相对于其他朝臣,孝宗对他们更为信任,遂重用他们以为耳目,这构成了孝宗朝政治的又一特点。

综观孝宗一朝,对外力图中兴恢复,最后却徒劳无功;对内重新树立起了皇权的威严,但吏治腐败、民乱迭起的状况却没有得到好转。淳熙后期,孝宗已经深感力不从心,开始厌倦烦琐的政事,打算让位于太子,但碍于太上皇高宗还健在,一时无法施行。淳熙十四年(1187)十月,高宗病逝,孝宗决定服丧三年,以“守孝”为名退位。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孝宗正式传位于太子赵惇,是为光宗,自己退居重华宫,从此不再过问政事。

(节选,有删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