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原年人”怎样过“嘉”年?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庚子未尽,辛丑将至。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每逢佳节,国人心系的总是故乡,一家人的幸福团聚总能化解开游子心头的风霜。但是,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偃旗息鼓”,我们依然要“小心提防”。

眼下,我国多地倡导春节期间“非必要不返乡”,“原年人”成为网络热词。何谓“原年人”?即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减少人员流动,就地过年的人。

就地过年,就是为疫情防控作贡献。

在嘉兴,有许许多多“原年人”。“留嘉过年”成为他们的选择,他们中有坚守岗位的医务工作者、核电从业人员,也有热心给新居民子女推广阅读的语文老师、留校做实验的大学生,还有“充电”考驾照、启动自考本科学习计划的工人。

在勤善和美的文化浸润里,他们与嘉兴这座城市的情感牵绊越来越深。

在勇猛精进的时代浪潮中,他们脚踏实地追求那个“更好的自己”。

留嘉过年,他们中有人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吴丹:

新家新成员,新年新起点,共建新“嘉”园

2月2日下午,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检验中心微生物实验室见到吴丹时,她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和帽子,正怀着八个月的身孕。

她今年不能回老家过年,是因为疫情,也因为孕期后期出行风险较大。大年三十,在杭州IT公司工作的老公会来嘉兴团聚。

这是吴丹第二年不回咸阳过春节。

去年,老公被公司外派到西安分公司,爸爸妈妈留在咸阳,她早早定了机票准备回陕西。但疫情突来,她只能退了机票留在嘉兴,一家人被分割在三地。

年夜饭吃了什么?她已经不记得,“大约和平常一样吧。”那天,姥爷去世,她没有办法陪在伤心的妈妈身边,不能见姥爷最后一面,在出租屋里,只有一只小泰迪陪着痛哭的她,“或许有它陪着,我孤独寂寞的感觉没那么强烈,我蛮恋家的,还有疫情的压力。我不敢表现得太明显,家里人会心疼,会担心。”

除夕后半夜,她去值班,初一早晨刚下班,就和同事去疾控中心参加核酸检测专题培训。2月10日,她收到通知,紧急增援嘉兴第一医院,这是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

在PCR实验室进行核酸检测,直面让人谈之色变的新冠病毒。她和实验室的两位战友一起,因为每批检测必须两人进行,每天三批,所以他们轮流作战,每天工作十小时左右。35天,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实打实地接触病毒,听说其他地方有检测人员被感染,特别是病毒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不过我做事挺认真的,我们又是全套防护,安全能保障。”

今年虽然也留在嘉兴过年,但吴丹的心境完全不同。

年三十能和老公团聚,母亲也在嘉兴照顾她。妈妈本来要回陕西,因为疫情留下来。不过,爸爸只能一个人过年,她帮爸爸准备了年货,天天视频联系。

吴丹最高兴的是,今年过年就能搬进新家,“搬新家,也即将迎来新的生命,有种人生要进入新阶段的仪式感,感觉在嘉兴真正有家了,安定感更加强烈。”

虽然不能回老家过年,但吴丹也希望过得有意义有氛围,她准备了年货和春节装饰品,还和妈妈商量年夜饭菜单。大年三十她要值班,下午5点下班。年夜饭是以陕西菜为主,也会加几个嘉兴菜,特别是吴丹喜欢的酱鸭和粽子。

春节假期,吴丹休息四天,准备带着妈妈在嘉兴转转,散散心。

吴丹喜欢嘉兴。在医科大学读书时她在温州待了几年,读研时,因为导师实验室在杭州,对杭州也很熟悉。2016年毕业,她去很多城市找过工作,当同学给她发了嘉兴招聘的公告,她一下子选中了嘉兴,“缘分吧,这个城市很舒服,气候适宜,无论是职场竞争,还是生活成本,压力没有大城市那么大,生活便利,人们心平气和,是十分宜居的城市。”

吴丹觉得对外乡人而言,那种与城市的疏离来自对陌生城市的恐惧感。来嘉兴后,同事带她出去溜达,随着对这座城市的了解,生活渐渐习惯,工作越来越熟悉,陌生感逐渐消失。

特别是在嘉兴买了房,有了家。初时,她和老公刚毕业,压力挺大,但现在他们工作稳定,公积金还款,压力小了很多。两人从装修小白,一点点学习,一点点添置,家从无到有,慢慢变得舒适,“有了小窝,家人也慢慢过来,那些让我不安全的感觉渐渐散去。”

去年的疫情,对吴丹影响挺大的。参加抗疫让她变得坚强和自信,因为抗疫,她获得不少荣誉,是嘉兴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获得了单位和同事更多的认可,“这让我对这份工作,这个城市有越来越多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我的城市’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如果有一天,我的父母也都能来嘉兴安居,那这里就真的是我的第二故乡了。”

李思潼:

希望新春“牛”转乾坤,大家过个“嘉”运健康年

2月1日下午,细雨中,李思潼独自站在嘉兴学院梁林校区南门口,羽绒服里是白大褂,她刚从实验室里出来。

今年春节,李思潼早早就订了1月19日回家的机票。

没想到,放假前几天吉林省通报了黑龙江输入的无症状感染者,新增6例无症状感染者,李思潼听说是她家所在的东昌区有个机构请了黑龙江老师来讲课宣传产品。“只有几例的时候我还是想回家的。”1月15日,她退票时还在想,过几天疫情好转就能回家了,没想到通化的疫情越来越严重,成了重风险区,“18日封城的时候,我就确定了今年春节肯定回不了家。”

一家人反复纠结好几天,了解疫情,了解政策。李思潼是独生女,爷爷奶奶就这一个孙女,“他们都劝我不要回去。”奶奶起初还安排李思潼去南京姨奶奶家就近过年。但因为是跨省,来回都要做核酸检测,而且正是疫情防控期,李思潼怕麻烦亲戚,决定留在学校。

这是李思潼第一次在外地过年,虽然家人没表露出来,但她知道自己不回家过年,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整个春节都过不安稳,她想给家人买点嘉兴特产,但快递也进不去。说起这些,李思潼的眼眶红了,眼泪啪嗒啪嗒掉个不停,她没想到去年疫情那么严重,她躲过了,今年却不得不一个人留在嘉兴过年,“去年早早就回家了,通化也没有疫情。”

为了让父母放心,她每隔一天就跟家人视频一次,说说每天的生活,她尽量安排妥当,也尽量说得轻松,好让他们安心。

放假第二天,李思潼找到导师,主动要求协助学姐做“鼠尾基因型鉴定”实验。她一般上午8点起床,9点半到实验室,中饭后,再去实验室待到下午四五点,晚上追追剧。不做实验的日子,她就晚点起床,看看英语,下午逛校园,散散步,顺便做简单锻炼。虽然是一个人,李思潼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下午4点多,正接受采访的李思潼接到实验室学姐的电话,让她回去做实验,“学姐家在金华,过几天,她也要回家过年了,我就不去实验室了,留在寝室看英语,下学期要参加六级考试。”

除夕夜,她准备和家人视频,看春晚,就像在一起过年一样,现在网络发达,李思潼觉得可能不会感觉离家那么遥远。

年夜饭怎么吃?李思潼说学校会发餐券,年初一还有饺子。她听说学校给每个留下来过年的同学都准备了坚果、零食大礼包,会发压岁钱,这让她很惊讶。“家人知道也会少些担心。学校安排得挺周到,食堂不关,水电都很便利。听说全校有一百多个同学留嘉过年,我们班就我一个,宿舍整层楼也就两个人,老师们常跟我联系,询问我生活是否习惯,假期怎么安排,找我谈心,关心我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这些都让李思潼觉得踏实。

春节期间,她会出去走走,了解一下这座城市。李思潼对嘉兴还有些陌生,除去寒暑假和在家上网课的几个月,她在嘉兴也才待了一年左右,平常出来不多,不认路只能靠导航。“嘉兴挺好的,人也和善,对待陌生人比较有耐心。回到学校特别舒坦,老师和同学都不错,让我觉得很安心。”

杨宁、张彦义:

此心安处是吾乡,愿大家幸福安康

1月30日上午9点,海盐经济开发区,嘉兴艾迪西暖通科技有限公司,二十余位“留嘉过年”的新居民子女正在认真听讲一堂名为《苏轼的诗意人生》的课,这是由张元济图书馆组织的“涵芬沙龙·悦读汇”活动,主讲人是海盐县优秀阅读推广人、于城小学语文老师杨宁。

今年,这一群新居民子女与他们的父母都选择留在海盐过年,父母们还没放假,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杨宁说:“我作为阅读推广人,想力所能及做些事情。之所以选择苏轼这个主题,是因为在我看来,苏轼就是一颗星,一团火,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发光发热,照亮和温暖世界。当下,我们需要的就是抱团取暖。”

和这些新居民孩子一样,杨宁和丈夫张彦义都来自辽宁鞍山,是同学。2006年,杨宁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追随已入职秦山核电的丈夫来到海盐。

初来海盐,杨宁记得:“海盐县城最主要就是新桥路、勤俭路、百尺路三条大街,滨海新城之类的都还没有开发。十五年过去,海盐县城发展得更好了,框架逐渐拉大,出行交通也便利很多。”

对一个家庭而言,时代发展最实在的体现,莫过于住房的变化。

2005年,张彦义来海盐时,住在平均不到十平方米的宿舍。2006年,杨宁来到海盐,两人住进60平方米的公租房。后来,大儿子出生,家中又显得局促了。一家人通过努力,2012年搬进了核电南苑小区100多平方米的新家。前几年,小女儿出生,小家庭其乐融融。

由于疫情,夫妻俩去年就没有回东北老家。实际上,张彦义已经多年没有回家了,他常年在秦山核电运行一线工作,从现场值班员到培训工程师,他一直兢兢业业。过年机组缺人,张彦义常常是主动顶岗的那个,巡检、做实验、设备监视等工作,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我老公很有责任心,做事又实在,去年初一到初八,一直在值班,不回家,就睡宿舍。”杨宁说。

今年,原本杨宁一家打算回东北过年,但东北疫情突然收紧,风险系数比较大,一家人考虑再三,还是留在海盐过年了。说起家乡的年味,杨宁的描述十分美好:“东北的年味是很浓的。腊八以后就是年了,我们要换新衣,滑冰车,看冰雕,逛庙会,赶集市。东北人过年喜欢囤东西,猪肉要买几十斤,还有海鲜、水果等年货一站式采齐,当然最少不了的一件事就是‘吃饺子’,包饺子的时皮如果破了,我们不说破了,说挣了。”

杨宁做阅读推广时,给留嘉过年的新居民子女讲到一句苏轼的词:“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她深以为是。海盐对她来说,已经是“第二故乡”了。

不能回家过年,杨宁想着跟父母、亲戚多打打电话拜年。

核电南苑小区,所住大多是核电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其中有许多来自东北的老乡,杨宁说:“我们几个要好的老乡,过年时约了一起吃顿饺子。新的一年,愿大家幸福安康。”

陈晓云、王栋:

努力工作为了家,过年嘉兴也是家

2月2日傍晚六点半,在公司加班的陈晓云基本上做完手头工作,休息间隙,与灵璧老家的孩子进行短暂的视频连线。

“家璇,还有一个多星期就过年了。你想要什么新年礼物,妈妈买好给你寄回去。”

“我什么都不要,只想你和爸爸回来一起过年。”

1月中旬,陈晓云和丈夫王栋作出留在嘉兴过年的决定,儿子家璇早就知道这个情况。半个多月过去,看来,孩子对过年时爸爸妈妈不能陪他,还是耿耿于怀,心结仍没解开。

“妈妈不是说过了吗?因为疫情的原因……”

陈晓云正待继续解释,看到儿子的头扭到一边,瞧也不瞧她。刹那间,陈晓云心里的愧疚再次泛起,眼泪险些冲破眼眶。

她停顿了一下,转移话题,叮嘱孩子要听爷爷奶奶的话。问及寒假作业,孩子说,刚放假一个星期,他就做完了。陈晓云借机一阵猛夸,希望能够通过表扬,让孩子的心情舒缓起来……

每当想起不能回家陪儿子过年,陈晓云心里就发酸。去年2月底从老家返回嘉兴上班到现在,夫妻俩快一年没见过孩子了。原本想着春节终于可以回家探亲,没想到,河北一波疫情,以及上海冒出的本土病例,让防疫形势一下子又紧张起来。考虑再三,夫妻俩决定留在嘉兴,等五一再回安徽看望父母和孩子。

“尽管老家和嘉兴目前都是低风险区,但谁也说不准接下来会不会出现状况。一旦有情况,可能就不能准时赶回来复工。所以,我们觉得,在特殊情况下,留在嘉兴是最好的选择。”

陈晓云说,如果回了老家,这个假期的所有日子,一定会被各种家庭琐事填满。现在利用春节假期,正好进行驾照“科目三”的上路实践。

除了学车,陈晓云还准备启动自考本科学习计划,她觉得想要在公司上个台阶,必须在大专学历基础上更进一步。

2015年春节过后,25岁的陈晓云在亲戚介绍下,来到位于秀洲区生产智能家居的徳沃康科技集团公司打工,丈夫则去了附近的泰克弹簧公司。六年里,陈晓云凭借自己的努力,已经从普通一线员工成为公司物料检验班班长,管理着二十来号人。

这家已把全球总部搬到嘉兴的外资企业,对表现优秀的员工,从不吝于培养。“普通员工如果通过自学考试提升学历,公司会报销一部分学费。我姐姐也在徳沃康,她过年也不回家,抓紧时间学习,准备拿份大专学历。”

来嘉兴前,陈晓云在其他地方打过工。在她看来,嘉兴的企业无论规模大小,管理上更完善,更重视保护员工权益。这些都让她和丈夫感觉在嘉兴工作,有依靠,有盼头。

“这个春节,为了鼓励大家留嘉过年,秀洲区和公司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非常暖心。”陈晓云说,按照公司规定,只要不提前请假回家,坚持工作到2月7日公司放假那天,就可以领取800元奖励;坚持工作到2月4日,奖励300元;2月16日复工当天准时报到,能够拿到1200元的红包。留在嘉兴过年的员工,公司会派发春节大礼包。秀洲区还设立家属来禾探亲补贴、留嘉过年租房补贴、新居民子女入学积分奖励,并派发新年消费券,用奖励政策鼓励企业春节期间开展员工培训,让留在嘉兴过年的人得到实惠。

这是陈晓云第一次不在老家过年。“孩子不在我们身边,的确很遗憾。也想过让儿子来嘉兴,又怕疫情影响新学期报到,所以只能两地过年了。不过,在嘉兴过年,心里一样踏实。”

在嘉兴生活工作了几年,陈晓云已经没有“外地人”的感觉,她觉得,嘉兴就是自己想要留下来生活的地方。在嘉兴,她有不少亲戚,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有工作,还有了奋斗目标;这里不仅生活环境好,还有比老家更好的教育资源。对我们而言,嘉兴代表着承载希望的未来。

“2018年买房时,我就想买在嘉兴。最后听了王栋的话,先在老家买了一套房。我还是想攒钱,今后把家安在这里。”陈晓云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