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靠着回忆,人可以在一条离乡路上年年回家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土星之环》

[德]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闵志荣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别处》

袁凌

天地出版社

《珠穆朗玛日记》

王少勇

长江文艺出版社

《好书有约——听名家谈读书写书》

沈秀红

主编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八月,当热得像狗一样的盛夏时节渐近尾声,我开始了徒步穿越英格兰东部萨福克郡的旅程,希望在一项较大的工作完成后,能够摆脱正在我体内蔓延的空虚。这是《土星之环》的开篇。

书的作者德国作家温弗里德·塞巴尔德(1944-2001)被认为是现代文学中一种非同寻常的存在,也是被公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级别的作家。继推出塞巴尔德绝唱之作《奥斯特利茨》、成名之作《移民》之后,这位作家又一享誉国际的作品《土星之环》由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

《土星之环》记录的是叙事者“我”一段穿越英格兰东海岸的徒步旅行以及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思所感。他行经古老的英国庄园、已故作家的宅邸、破败的海滨度假胜地、被遗弃的岛屿,回忆讲述各种奇异的故事。全书一共十个章节,看似互相独立,但在作者笔下,它们共同向人们展示了“历史如何成为废墟”这一人类经典哲思。

在《土星之环》高密度的行文里,我们可以随时听到叙述者发自内心的呼救:“当我看过去的时候,一切都已经逝去。”塞巴尔德的写作重心没有放在旅途上,而是大量回顾历史故事以及个人经历。通过这些绵延不绝的文字,我们可以慢慢靠近塞巴尔德文学世界的那个核心:在过去已变为荒草的当下,作为历史的幸存者,我们该如何了解过去、如何处理自我和过去的关系?

塞巴尔德的写作究竟特别在何处?英国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曾盛赞塞巴尔德是“最难以捉摸且最气质庄严的当代作家”。在他的作品中,人们很难找到情节、角色、事件等常见的小说要素,甚至难以定义作者的叙述是真实还是虚构,是梦境还是现实。在《土星之环》中,塞巴尔德的的写作照样模糊了许多既定的边界,既带有小说的虚构性,又深深植根于现实而具体的地理环境之中。我们可以把读这本书看作是一段文学和历史之旅,就如同进入一座回忆博物馆。

需要打预防针的是,这是本难读的书,作家总在你以为明晰的道路上又分叉出无数条小径。该书中文版译者闵志荣在译后记中说:塞巴尔德的作品,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很不喜欢。这本书虽篇幅不长,读起来却很漫长,的确给人以爱恨交织之感。

非虚构作家袁凌这次为我们带来了新作《在别处》,这是一个作家摊开的内心世界,从他的故乡小镇八仙到北京天通苑的自我叙事。16年前,袁凌第一次乘坐火车北上,从陕西省平利县八仙镇到北京天通苑。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作家的自传。

《在别处》分三卷,从北漂纪到寻梦记,从候车室到出生地,深汲离乡人的生命记忆。故乡,这个记录出生、成长、迁移、死亡的地方,牢固地寄存着每个离乡人共同的记忆。袁凌的故乡八仙镇在大巴山深处的河流源头,在作家眼里那里是“世界尽头”。离开故乡的袁凌走的也是他家乡人的寻常轨迹:出巴山,渡汉水,过秦岭,出潼关,辗转各地,在看见了更大的世界后,他的目光却始终凝视着微末寒酸的地方,直抵一个个被忽视的细小命运。

他的第一部作品《我的九十九次死亡》直视苦难,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在读者中备受瞩目,获得了2015年腾讯书院文学奖“年度非虚构作家”的荣誉。这之后是媒体特稿精粹《青苔不会消失》、关注留守儿童的《寂静的孩子》,还有不久前出版的《生死课》。这些作品先后入选新浪十大好书、华文十大好书、两届豆瓣年度作品等。在中国这一代写作者中,袁凌对死亡有着“持久地凝视和追问”,对死亡的思索也是他上述作品的一个核心。

这其中,《在别处》或许是最特别的一本,作家以极大的坦诚,用绵密细致的文字,忠实追溯了一个人的离乡与回归、在外漂泊的孤寂、城乡沉默的变迁。人在离乡的过程中成长,在返乡的路上安顿,其间种种,袁凌都放在了文字之中。正如序言中所言,非虚构作家常常是强悍的观察者,当他把自我置于观察的视角下,会发现怎样的人生真相呢?

相比袁凌之前的一些书,这本书显得更有温情,也依然带有他笔下贯有的毛茸茸的诗意。作家自白,当回到故土,却认不出曾经熟悉的物事,时光之水似乎原封贮存至今,他自问:我算是活过吗?昆德拉有一句名句,只生活过一次,就等于没有活过。“靠着回忆,人可以在一生之中活过千百回,在一条离乡路上年年回家。”在眼下过于迅疾的变动里,很多事物都在视线里消逝,包括方言、风俗、亲属。“当我们感到舒适的时候,也在失去切身的什么。”袁凌想记录下这些倏然消逝的人和事,也想以此为信物,和大地上的父辈和亲人彼此相认。

2020年5月27日,中国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测量,在中尼两国建交65周年,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60周年之际。这本书的作者王少勇作为2020珠峰高程测量前方报道组成员,亲历了这次登顶。

《珠穆朗玛日记》便是作者以57篇日记的方式来讲述珠峰高程测量全历程。“我和兄弟们一起面对过缺氧、狂风、严寒、落石,面对过使命、压力、悲伤、孤独,我们的肉体和灵魂都作出了回应。我想用一种更加‘自我’的方式去记忆,带着自己的体温和呼吸。于是有了这些日记。”

从3月17日作者从北京启程经停成都飞到拉萨开始,王少勇几乎是逐日记录。在随队采访的过程中,在呈现队员们的生活和工作、珠峰地区的气候和生态、测量和登山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外,他也用诗意的笔调向读者介绍了珠峰的危险和神秘。作者看到的珠穆朗玛峰是这样的:“这座‘观景台’,我们的星球上没几个人来过。向南看,珠穆朗玛峰顶被慢慢地镀成金色,宛如寺庙的金顶,云朵在山顶升起,又快速地聚散。向北看,红色的晚霞铺在群山之上,于是山像海浪般柔软,那色彩恢宏瑰丽,让人觉得它的下面、山的后面,必定正有亿万人同时发出诵经声,必定正有亿万个母子重逢,必定正有亿万缕炊烟冉冉升起。”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之巅,位于中国和尼泊尔的边界。2020年12月8日,习近平主席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8848.86米,这是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的新“身高”,上一次的测量是十五年前,中国科学工作者给出的高度值是8844.43米。每一个数字背后,是勇者攀登的脚步,也是严谨的科学精神。

王少勇用他的这本《珠穆朗玛日记》致敬了所有勇攀高峰的英雄,其中也有作者心灵的照影。作者说,人生就像一场攀岩,幸运的人拥有更多攀登的机会,或者说幸运的人能在心里看见更多的山峰。当我们跟着作者,一起看过那些不可思议的星空和美景后,仿佛独自站在整个宇宙面前,内心或许也会生发出这样的感叹:人生中除了庸常,还有飞翔的,在高处的。我们生而有翼,为何要匍匐在地?

王少勇,诗人,二十世纪末生长于鲁西南,后移居北京,作品收录多种选本,现为中国自然资源报社首席记者。

《好书有约——听名家谈读书写书》是“好书有约”名家讲座和本土作家沙龙的精华本,全书分上下两辑,共收集了“好书有约”前六年的十二场“名家讲座”和十三场“本土作家沙龙”精华。本书已列入2019年嘉兴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扶持项目。

2018年1月28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在“好书有约”年度盛典上开讲“《诗经》和中国传统文化”。这位门生如云的古典文学教授,这些年一直在贡献经典文学的通俗读本。在传统文化被视作救世良方的今天,骆玉明认为,我们需要在确立现代价值的基础上来谈继承传统文化。

2018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请来了复旦另一位人气教授傅杰,他为“好书有约”的读者带来的讲座主题是“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傅杰认为,两千多年来,孔子已经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造成了无所不在的影响,“你要是完全不了解,你就可能对中国很多东西有隔膜。”

除了分享《诗经》《论语》等经典著作,“讲座”辑还包含嘉宾对苏轼、巴金、金庸等其人其作的解读。如果说名家讲座更多在带领读者亲近经典,沙龙就更侧重把作家的作品带到读者面前。李辉、徐善曾、闫红、王占黑等十三位作家在沙龙中为读者带来他们的新作,并分享创作心路。无论是做客嘉兴的名家还是本土作家,“好书有约”都在致力创造他们和读者面对面交流的通道。

书中的内容都在“江南周末”相关版面上刊登过,由“好书有约”团队采访整理,后期经过嘉宾的完善和主编的编辑。书的主编是曾主持《嘉兴日报》副刊多年的沈秀红。在后记中,她写道:读书,历来被认为是个人的私事,但我们觉得,读书是件让人愉悦的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也同样适用,大家一起交流切磋,领略书海精妙,能走得更远。

“好书有约”已开启第八年的征程。这本书是对“好书有约”这个公益品牌运行六年来的一次回眸,也是过去六年“好书有约”的一份特别报告。

嘉兴市图书馆“好书有约”专架可借阅。嘉兴市新华书店“好书有约”专架有售。看了好书,欢迎写读后感给我们:haoshuyouyue520@163.com,一经选用,稿酬和好书双重酬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