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抱华追梦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

——记绍兴籍著名花鸟画家何水法

西子湖畔山阴人

●记者

沈卫莉

西子湖畔山阴人

我是绍兴人。这是何水法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其实,他出生在杭州,祖籍绍兴。

每当此时,他会补充几句,“我的父亲是绍兴则水牌人,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全是绍兴人。诸暨籍著名书画家余任天先生曾跟我讲:‘水法,你是绍兴人,你从小是听绍兴戏、吃霉干菜长大的,你的心里很刚硬,所以你的画风跟绍兴历史文脉传承是一致的。’”

绍兴人何水法,南人北相。电话里与他联系采访事宜,一个男中音先声夺人,这声,有熟悉的乡音——绍普。

等到见了他,才发现他的形象更是光彩夺人,不愧“花间豪士”之美誉,身高1.80米,身穿红毛衣,下着黑裤,气宇轩昂,站在花前画花,完全看不到71个年轮的痕迹。

他的左眉梢旁有着一块“痣”。这痣,若是长在别人脸上,保不定会生出多少的愁怨。然而,在他脸上却无异样,他还自豪地说,“有位前辈曾经隔着一张酒桌对我说——痣过眉毛,聪明才子啊!”

聪明才子何水法,有一方印章“山阴人”,落款常题“写于西子湖畔”,如果将一方印章和一段落款合并起来,就是西子湖畔山阴人。

对此,他颇自得地告诉记者,“以山阴人来打量我的画作,就能够找到我的画作和为人的根源。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老话,既有‘养活’的意思,也有滋养个性涵养气质赋予独特人文精神的成分。”

绍兴历史上出过很多书画大家,王羲之、杨维桢、王冕、徐青藤、陈老莲等。它有一条文脉在里面,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脉。

何水法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祖上也没有多少文化基因,走上书画艺术之路,最初是受母亲的熏陶。他的母亲上过女中,写得一手好书法,这对儿子影响很大。

他长到五六岁,刚刚够得到桌面时,就喜欢踮着双脚,观看母亲写字。母亲见儿子喜欢涂鸦,而且画什么像什么,很有天赋,便买回印着正楷的描红纸让他练字。后来慢慢地,他就爱上了书法,临了很多碑帖,如《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等等,后来又接触了瘦金书和铁线篆,这一切都离不开母亲的悉心培养。至于后来他由书到画,多少缘于书画同源,由此及彼喜欢上的。

的确,从这个角度出发,循着何水法60年绘画艺术的轨迹寻觅,不难发现,根系发韧于山阴道,蓬勃于西子湖畔,古绍兴文化底蕴的深厚,将一种真气纳入画家的笔底。

画出时代的笔墨气象

1976年,西泠印社首次向全国出版发行花鸟画4条屏,影响极大。他们分别是吴茀之的紫茉莉、诸乐三的鸡冠花、陆抑非的向日葵和何水法的牡丹。彼时,何水法刚刚而立之年,他的画作就和三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并列展出,展示了自己的实力。

但是,他并未止步于此,依然潜心画画,四处拜师学艺。

一天,他从山东菏泽画牡丹归来,路过上海,生出了去见一见国画大师刘海粟的念头。

刘海粟夫人出来开门,说是大师身体不好,不能见人。

“我此行来别无它意,就是想

一见大师,真的不能当面聆听他的教导,让我站在门口,见他一面,也是我的荣幸。”何水法央求说。

何水法“程门立雪”,打动了经历浩劫的刘海粟,刘门终为何生开。有关这一段历史,还被刘海粟先生记录进了著作《存天阁谈艺录》。“何水法这个小青年将来有两个可能:一是昙花一现,二是大器晚成。”

何水法回到杭州,兴奋地跟先生陆抑非说了这件得意之事。陆抑非暗暗地吃了一惊。老一辈大家,见面讲究一套礼仪,约定时间、地点、规格、礼物,等等,他这位何弟子,倒是胆大做将军,闯进去就见了,还被留下了画稿。一个星期之后,刘海粟大师专门请人从上海把何水法的画稿送回了杭州。

何水法专攻写意花鸟,得恩师陆抑非教导后,又毅然放弃前人风格,将传统花鸟画中几乎必不可少的石头“搬”掉,以枝叶支撑全景式画面,融合西画的构成和用色理念,追寻更为纯粹的花鸟画。

中国花鸟画,历来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大家辈出,高峰矗立,纵观几百年来的大写意画家,要想在这个领域成名成家已属不易,而要想立异标新、自创新局更是难上加难。

何水法,当年那个携牡丹画稿、踽踽寻访刘海粟的“小青年”,终如大师所言般,成了“大器”。他笔下的花鸟热烈繁复,现代气息浓郁,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一次,全国精英画家的集会上,央视记者采访何水法时问他:您认为您是大师吗?

“我是大师。”他理直气壮地说。

记者大笑,道:“我采访了那么多画家,就您敢说您心里想的,所以我敬佩您……”

这就是何水法,有人说他“胆大妄为”、“狂”。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有底气的自信。

何水法钦佩前贤徐青藤、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这些花鸟画大家,经常读这些大师的画作,心摩手追。徐青藤的作品大气磅礴,以气为上。八大山人比较含蓄,以韵取胜。吴昌硕的画作,书法入画,画境更显深厚。齐白石的画则极有“天趣”。

300多年前,苦瓜和尚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文艺创作理念。这话至今被书画家奉为圭臬。

“寻找中国画精神传统与当代花鸟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创造反映这个时代的人民的审美意趣的艺术。让人能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文化的滋养,小则怡情,大则化人。我所要耕耘的,便是这样一种境界。”何水法说。

翻看何水法的花鸟画集,作家莫言形容他画作的最大特点是“闹”,而更多人认为“好看”。

也许“好看”更具有普遍意义。谁也不能否认这样的事实,那就是何水法的花鸟画,受到了大众的青睐。何水法的画作被作为礼品送给外国朋友,在拍卖行里拍出高价。而民间的书画收藏中,何水法的画也往往是他们的目标之一。

这不是一个通过单纯操作就可达到的状态,总有一种艺术的密码供人解开。

发出两会“好声音”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何水法的一份“取消中考,实行12年义务教育”提案,成为两会“好声音”。

其实,他的“有名”提案何止一二。

2008年,何水法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9年来,平均每年5份提案,从《富春山居图》合璧,到建议美术馆、博物馆免费开放,建议加强对华侨子弟的传统国学教育。他利用专业知识和亲身实践,站在国家高度,为百姓代言,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1350年,元代书画家黄公望完成扛鼎之作《富春山居图》,但是作品完成不久,黄公望去世。清顺治年间,该画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不到39厘米,收藏在浙江博物馆。后半卷长达6米多,被称为“无用师卷”,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何水法曾三次去台北,想一睹真迹,但都失之交臂,留下很多遗憾。

2010年,《富春山居图》完成660周年,何水法敏锐地意识到,在这个时间节点,能否先让《富春山居图》合璧。他的提案立即得到高层重视,经过各方努力,一年后的夏天,《富春山居图》在台北合璧展出,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里程碑,而何水法成为见证这一幕的唯一书画家。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常委,何水法每年有一个多月时间履职于参政议政。调研、艺术采风和学术交流都成为他履职的途径。

何水法每年都要去国外采风交流,每到一个国家,他都会走遍当地的美术馆与博物馆,在精美的艺术品前,流连,赞叹,又心生唏嘘:如果我们的孩子也有这样的欣赏机会,该多好呀!于是,他提提案建议美术馆和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将经典艺术陈列出来,供大众欣赏。2011年起,中国美术馆、博物馆都实现了免费向公众开放。

何水法履职的过程,接地气,听民声,让他得以跳出绘画看绘画,这恰好也是文艺创作的广阔道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以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传播中国艺术。

2012年5月28日,何水法倾尽心血的又一件力作——抱华楼国画研究院开馆。

“抱华楼”,华者花也,张臂拥抱花团锦簇的花鸟世界,还有一层意思是,拥抱中华!

在这处艺术殿堂,何水法举办国画高级研修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承办国内外展览,引进了油画、版画、玻璃艺术、摄影等多种形式的国外当代艺术作品。

将国外优秀艺术“引进来”和“留得下”,推动中国优秀艺术“走出去”和“走进去”。近年来,何水法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

2013年,何水法在国外成立了两个以他名字命名的艺术中心,一个在波兰卢布林市,另一个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他还相继在乌克兰、西班牙、波兰、法国、德国等地举办展览。

“外国人可能不懂中国的笔墨,但是色彩和审美,全世界都是相通的,我希望通过建立艺术中心和走出去办展览,引导更多的西方人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何水法雄心勃勃地说。

从梦想到梦圆,何水法一直在美丽的艺术征程上努力!

-->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