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老师,你的幸福指数是多少?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

杭州一位专门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教授,自2005年来,在绍兴不少中学进行教师和学生心理方面的培训和研究,他认为,一个阳光的学生背后一定站着一位幸福的老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影响年轻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他们的幸福感会投射到学生心中,让孩子变得更加积极阳光。

绍兴全市现有教职人员达62660人,其中专职教师50606人,初中教师11059人,高中教师7439人,他们的幸福指数事关绍兴下一代的幸福。

“你幸福吗?”的央视追问,誉也好,毁也罢,却直指人心最软处,也呼应着国家的使命。

老师感到幸福,

学生一定阳光

●记者 潘晓华 文

记者

樊蕾 摄

老师感到幸福,

学生一定阳光

上周四晚,春雨凉夜,绍兴元培中学的体育馆里,乌秧秧坐着一众自带板凳来听讲的家长。这是一场有关“幸福”的公益讲座,时间挺长,没有中场休息,直至结束,基本没有家长中途退场。

“其实,并没有所谓的青春叛逆期,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内心要求独立的表达,如果孩子不愿和家长交流,那么是家长出问题了……”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有好成绩,但遇到考砸时,我们该如何共同面对……”台上的讲师一边用PPT讲述,一边请家长上台进行场景演示。

讲师让每个家长写下孩子的优点,随后一位家长站起来分享感受时说:“不写不知道,我女儿身上有这么多优点,其实,我已经很久没有由衷地夸她了。”

“对啊,很多家长、老师都希望孩子不断进步,生活和学习中提醒更多的是孩子身上的缺点……往往忽略了肯定和欣赏。而高效的学习,一定是建立在良好情绪上的……”讲师借着家长的发言,不断抛出观点。

这位循循善诱的讲师叫王强,他是杭州一位专门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教授。自2005年来,他在绍兴的不少中学进行教师和学生心理方面的培训和研究。

两年前,他选择在元培中学开始了一项名为“幸福教师”的培训项目,截至目前,全校210名老师都上过至少3天的培训课程。

“从心理学方面讲,积极的心态、良好的情绪,才能促成一个人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阳光的学生背后一定站着一位幸福的老师。也就是说,老师情绪稳定、内心自信、内在有力量,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王强从事教育方面的心理研究已有20多年。

“当时选择元培中学开展这个项目,主要是我在对部分高中生进行有关评估后决定的。”王强说,从评估结果看,从元培中学毕业的孩子,在发展空间的评估方面显现出不同。

记者采访获知,元培中学在2011年就提出了“阳光学生,幸福教师,轻负高质,和谐校园”的办学目标。在保证升学质量的同时,学校设有开心农场、西洋画社、电脑绣花、影视、咏春等42个社团,让师生在教学之外,增加情志培养。正应了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教育理念: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

教师,

为啥幸福为啥忧?

A

与孩子父亲越聊越糟,

老师难受得一宿没睡着

“什么培训,要收费吗?”元培中学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当她通知学生,让家长来参加这次王强教授进行的公益培训时,部分家长第一反应就是如此。老师向家长解释:这是公益讲座,不收费。

“那么,讲座上卖书和材料吗?会花什么钱吗?”这是那些家长接下去的追问,为此,有老师通知培训时,干脆说是“家长会”,这样便避免了不必要的猜疑。

“不被人理解是我最大的困扰。”一位老师在对记者谈她的焦虑时说,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社会诚信度有所下降,也让一些家长对老师也产生了不信任感。

“以有偿家教为例,社会上流传一种

说法:老师把重要知识点‘藏’着,到私下有偿辅导时才会讲,细想一下,逻辑上就不合理,整班学生成绩的提升才是教师的教学方向,升学率是考核全班同学,而不是尖子生或差生啊。”这位老师举了一些被社会误解的例子。另外,还有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家长第一时间介入,生怕老师在处理过程中有“偏袒”,也体现了家长对教师的不信任。

“孩子犯错时,再大的过错,严厉批评过后,我都不会往心里去。但家长的不理解和不配合,会让我真心生气,并且难过很久。”市区一所学校的宋老师告诉记者,前几天,她发现班里一位同学屡次“拿”其他同学的钱物,教育过后没有效果,便约了孩子的父亲来校沟通。

孩子的父亲一听,跳了起来,先问被“拿”的东西贵重否,得知不是贵重物品,就抱怨老师小题大作,“赔就行了”。宋老师希望孩子的父亲找找原因,并说这样下去不行……

孩子的父亲暴怒:“再敢偷就杀了她!”吓得小宋老师噤声。事后,她气得一宿没睡着,本来希望和家长配合教育孩子,结果差点成了“唆使”伤人。

B “嗓子难受就别批评,我知道,不闹了。”

“刺头”学生的贴心话,让校长感动得想哭

“幸福是一种很主观的感受,但确实决定着工作和生活的质量。”元培中学校长周菊芳说,老师不快乐,难免会表现出消极、冷漠,在这样的情绪下,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很难获取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最为享受的事情就是放学时,站在校门口目送孩子们回家。”周菊芳说,那是她生活中的“小确幸”,孩子从身边经过,恭敬地道别,会让她感到很欣慰。

那些被“骂”得最狠的学生,往往是和老师最为亲近的孩子。离校很多年了,那些曾经被“骂惨”的孩子,会更加关心老师,那也是老师的一种幸福。

“曾遇到一位很难管的学生,这个所谓的‘刺头’,在军训期间就常被‘拎’进我办公室。”周校长说,那个学生坐在我对面,跷着二郎腿还抖着……为此,在那个学生身上,我倾注了很多的心血。一次,他在课堂上捣乱,被我巡视时发现,又“拎”到走廊里批评。

“嗓子难受就别批评,我知道,不闹了。”周校长说,那次感冒失声,见到他不听话,忍不住嘶哑着批评,结果学生的意外“关怀”竟然把校长感动得快要哭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幸福,看到学生的成长,并被他从心里认可。”

在采访中,记者有一个意外的获悉,老师的幸福感和升学率、工资收入、社会地位的直接关系并不紧密,大部分教师的幸福感来自于被学生和家长认可和理解,看到学生的成长,在学生的进步与对社会作出贡献中体会到一种他人无法体会到的快乐与幸福。而被不信任、曲解及来自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评价,会让老师的幸福感大打折扣。

教师如何幸福?

最需要被尊重和自我实现

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相对于教师而言,前三个层次基本都能满足,若需要进一步追求幸福,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就摆在了眼前。

“现在老师遇到的一些问题,往往来自于‘尊重’方面的需求。一些年轻、经验还不太丰富的老师遇到顽劣的学生,比如上课时大闹课堂、私‘拿’其他同学或班级的财产,就会认为这个孩子在道德品质上出了问题,但其实很多情况,可能是这个学生心理出现了问题,可能是这个孩子缺乏关注,潜意识里认为通过‘闹’能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在物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去‘拿’东西,也是心理上遇到了问题。当出现这些情况时,老师若把心理问题当成道德品质问题去处理,在教育上的努力往往就变得事倍功半,甚至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所以,这就需要老师掌握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也是我们开展幸福教师培训的原因之一。”周菊芳对记者说。

心理专家指出,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乐和阳光的。作为教师,首先要爱自己从事的职业,其次要热爱学生,再次要热爱你团队里的人、事、物……没有爱的生活就像是一片荒漠。幸福是一种主观感觉,与外界无关,但与内心相连。教师的幸福还来源于自身认同与自身完善。如果把教书育人的职业当成事业那样来热爱和完成,投身其中,倾心相爱,即便是繁琐艰辛,困难重重,也会乐此不疲的。因为,职业的最佳内涵,就是体验到内心深层次的愉悦,这种愉悦,就是这种职业的幸福感觉。

另外,在家庭关系上,要懂得收放情绪,不要把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式语态带回家中,在工作环境中,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就能更妥善地处理同事关系。教师要想从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教学工作中走出职业倦怠,走向快乐教学,要提高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要热爱学生,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夯实专业知识,进行业务学习,保证身体健康,培养一些兴趣爱好,用阳光的心态看待一切。

“70%的幸福感来自成就感。”王强说,不光是教师,其他职业也是一样,甚至就是家庭主妇的幸福感,也来自于成就感,成就感不仅是从业方面获取的,情感关系中也能获取,比如有亲密的夫妻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

“你幸福吗?”这个源自央视的“标志性提问”曾被指“简单粗暴”,誉也好,毁也罢,这个“略显生硬”的幸福提问,却直指人心最软处,也呼应了国家的使命。让自己幸福,不光关乎教师、学生,还关乎所有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