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土豆作主食,会怎么吃?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

●记者

寿鸥迎

绍兴马铃薯

诸暨产量最多

诸暨市街亭镇新联合村毛家园畈,一大片拱棚,一垄垄白色地膜覆盖下的马铃薯种薯,躺在松软的泥土中,安静地沉睡着,等待春风和阳光将其唤醒。

这是毛家园马铃薯合作社负责人金康德的马铃薯种植基地。他的110多亩马铃薯,于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创全省农业吉尼斯马铃薯百亩方平均亩产和最高亩产纪录。

“每年4月下旬到5月初,南方土豆已经落市,北方土豆则因为长时间贮藏可能会发芽,市场上没有品质好的土豆,南方发展马铃薯产业要抓住这段市场空白期。”老金说。

去年底,因为遇到连绵阴雨和冰冻天气,原本12月底1月初该种植的春马铃薯,到2月才种。他为马铃薯加盖了大棚,希望能提早收获。

得知国家提出把土豆作为主粮,诸暨市街亭镇的土豆种植户跟老金一样激动而忧虑。激动的是,这对于种植土豆的农户是个大大的利好;忧虑的是,该怎样把这一利好转变为现实?

“绍兴的马铃薯种植主要集中在诸暨。”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局高级农艺师蔡仁祥介绍说,绍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为6万多亩,其中诸暨有2万多亩,嵊州和新昌各约1.5万亩,柯桥区和上虞区各五六千亩,越城区200亩。而全省种植面积为90多万亩,相比之下,绍兴种植面积并不大。

“农产品一般是以销定产,有多少销量再来决定播种面积。”市农技站高级农艺师高兴友说,马铃薯分为做菜和食品加工两种用途,味道浓、口感好,相对个头较小的马铃薯一般作为蔬菜食用,而个头大、淀粉含量高、口味相对较淡的马铃薯用作加工,比如加工成薯条、粉条等食品,而绍兴的马铃薯以做菜为主。

“绍兴种植的马铃薯均为春马铃薯。马铃薯只有3个月左右的休眠期,一发芽就有毒,由于贮存条件有限,因此也不敢盲目扩大产量。”高兴友说,绍兴种植的马铃薯,种薯都是由东北的马铃薯主产地运来。

“在我省,马铃薯种植以散户零星为主,规模化程度不高,总体生产较粗放,产量也不高。”蔡仁祥说,加工企业尤其是主粮化加工企业也几乎是空白,龙头带动、订单生产、产加销一体化等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加上种薯繁育、机械研发推广、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培育等缺乏有效支持,马铃薯主粮化发展刚处于起步阶段。

记者了解到,目前,由于没有现代化的储藏设备和科学的加工技术,每年全国损失的马铃薯占比达25%~30%,其余的70%~75%也基本用于鲜食或者加工成粉丝、粉条及淀粉,加工深度不够,经济效益不高,消化能力有限。

媲美鸡蛋

还能抗衰老

马铃薯又名土豆、洋芋或山洋芋、山药蛋、爪哇薯等。浙江通常把块茎小而圆的马铃薯称为洋芋艿,块茎大而长的称为洋番薯。

“马铃薯主粮化,通俗点说,就是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蔡仁祥介绍,要将马铃薯加工成适合国人消费习惯的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产品,实现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制成品转变。

从营养学的角度讲,马铃薯作为主食很靠谱,因为它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品质高、热量低,营养丰富全面,因此还被一些国家誉为“地下苹果”、“第二面包”、“珍贵作物”等。

浙江农林大学食品分子机能学研究室专家张有做介绍说,马铃薯块茎中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6%~2.1%,高蛋白品种可达2.7%,质量与动物蛋白接近,可与鸡蛋媲美,消化成分高,易被人体吸收,还富含18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全部氨基酸。

土豆,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主食。

近日,农业部公布《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把马铃薯作为主粮,将种植面积扩至1.5亿亩,推进产业开发,让马铃薯逐渐成为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

土豆为何能作为主粮,它有哪些营养价值?作为主粮的土豆又会是怎样一种吃法?绍兴的土豆产销情况如何?

一般来说,马铃薯块茎内含有的膳食纤维,比大米、小米和小麦粉含量高2~12倍,与其他蔬果相比,马铃薯块茎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6倍,一个成年人每天吃0.5公斤的马铃薯即可满足体内对维生素C的全部需求量。马铃薯块茎还含有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及矿物质。

马铃薯还是一款优质的婴幼儿食品,目前常见的婴儿辅食有土豆泥、土豆块和土豆饼干等,这类食品营养丰富、烹调简单,食用后有很好的饱腹感,同时易于婴幼儿消化吸收。

彩色马铃薯品种则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它是一种强抗氧化剂,可清除自由基危害,抗衰老效果较好。

可制成

米饭和馒头

在西方国家司空见惯的粮食——土豆,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食。

很难想象,吃惯了米饭、馒头、面条,为此创造了无数种下饭菜和调味酱料的国人,对于要拿土豆当饭吃这件事,最先考虑的当然是用什么调料,酱油?醋?还是糖?

其实,土豆作为主粮并不意味着米饭面食会退出中华食文化的舞台。

“在未来的半年到一年时间内,马铃薯粉做的包子、土豆饼或者功能米等产品,都可能出现在浙江人的餐桌上。”张有做说,现在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一款功能米,在米粉基础上混合15%~50%的土豆全粉,再加上栀子花的黄色素,这一工艺在国内已经可以实现。

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40%以上的土豆将作为主食消费。

“其实,在我国盛产马铃薯的内蒙古地区,马铃薯是作为主食食用的。”绍兴饭店一名资深厨师介绍说,各地人群根据不同的饮食习惯将马铃薯加工成不同形式的主食产品,主要有炒洋芋、锅粑洋芋、烤马铃薯、洋芋焖饭、土豆饼、土豆煎饼、土豆丸子、洋芋丝炒饭、炸洋芋、煮洋芋等。

马铃薯主食形式多样,其加工方法也多种多样,除了蒸煮外,还包括煎、炒、烧、炸、炖等。那么,如何吃马铃薯更有营养?

这位厨师说,从健康和营养保持的角度来说,首推蒸的方式,蒸马铃薯更能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营养,但是蒸的食物口感单一,可在蒸后配以佐料。煎、炒、烧、炸等方式,比蒸煮口感丰富,但都是在植物油或者动物油的环境下烹饪,高温以及脂肪酸的介入容易破坏食物原有的营养成分。

目前,马铃薯加工产品主要为四大类:马铃薯食品(马铃薯片、条、泥、丁、膨化食品及馒头、面条、米粉等传统食品)、马铃薯粉条、粉丝和马铃薯淀粉(包括变性淀粉和马铃薯全粉)。

“很多马铃薯主食产品已列入研制计划。”蔡仁祥说,这些主食产品包括马铃薯面包、马铃薯面条、马铃薯米粉、马铃薯复配米、马铃薯饼干、马铃薯蛋糕、马铃薯冲调羹系列产品,马铃薯莜面系列产品、马铃薯无矾油条和马铃薯胡辣汤等。

“第一代马铃薯馒头已于2015年6月1日在北京上市。”蔡仁祥说,马铃薯馒头以优质马铃薯全粉和小麦粉为主要原料蒸制而成。

马铃薯的

前世今生

静卧在安第斯山脉3800米之上的Titicaca湖(的的喀喀湖)——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之一,它位于秘鲁和玻利维亚的交界处。慕名而来的游客惊叹着高原湖的美景,却经常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看点,这里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马铃薯的故乡。

在距今大约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东部迁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脉,在的的喀喀湖区附近安营扎寨,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是他们最早发现并食用了野生的马铃薯,并把野生马铃薯品种驯化,使其成为最早种植的马铃薯。

2005年,美国农业部专家利用DNA技术证实了这一点。

马铃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首先从南美洲传到欧洲,后又传至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17世纪时,马铃薯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已传播到中国。

徐光启(1562—1633)所著《农政全书》中记载:“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

由此可见,土豆的引进应在1633年前无疑。如此,马铃薯传入中国至少已有近400年历史。还有一说,我国马铃薯的栽培始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京津地区可能是我国最早种植马铃薯的地区之一。

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裸燕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在19世纪前期,我国的云南、贵州、山西和甘肃已开始大面积种植,并有相当的产量。

马铃薯和玉米、番薯等从美洲传入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物,对维持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马铃薯全国种植面积约8000万亩,平均产量较低,约为1200千克/亩,种植面积较大的省份和地区有甘肃、内蒙古、四川、贵州和云南。

欧美那些以

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马铃薯多以主食形式消费。美国马铃薯加工制品的产量和消费量约占总产量的76%,马铃薯食品多达90余种,人均年消费马铃薯食品30千克,再加上用来加工成淀粉、饲料和酒精等,土豆加工量已占马铃薯产量的85%左右。目前,美国以马铃薯为原料的加工产品品种已超过100种。

俄罗斯每年人均马铃薯消费量为100千克,几乎与粮食消费量差不多。

日本马铃薯年总产量351.2万吨,其中用于加工食品和淀粉的马铃薯约205万吨,占总产量的72.4%。加工产品主要有冷冻马铃薯制品,马铃薯条(片)、薯泥、薯泥复合制品、淀粉以及马铃薯全粉等深加工制品,还有全价饲料等。

德国每年进口200多万吨马铃薯食品,主要产品有干马铃薯块、丝和膨化薯块等,人均年消费马铃薯食品19千克。

英国每年人均消费马铃薯近100千克,全国每年用于食品生产的马铃薯450万吨,其中冷冻马铃薯制品最多。

法国是快餐马铃薯泥的主要生产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达2万多吨,全国有12个大企业生产马铃薯食品,人均消费马铃薯制品39千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