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周国勇
以保护、利用和传承老三江闸为核心的“三江文化休闲区”建设正在推进之中,作为三江闸区块中重要文物遗址的三江所城东城门,也在文物部门的重视下于去年年初修葺完工。而我市方志专家、《绍兴市志》总纂任桂全先生在研读相关史料时,也对这一我市现存唯一的明代抗倭军事遗址有了更多新的发现。
涌现抗金民族英雄
围绕老三江闸的保护和利用,任桂全先生曾多次受邀参与相关议题和方案的讨论。正是在这过程中,他对三江所城的存续历史和建设背景产生了兴趣。于是在去年年底集中时间搜集相关文献和史料进行了学术梳理,并于日前写成了论文《三江所城考》。根据他的研究,三江所城建于朱元璋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在明初实行“卫所”制的背景下产生的海防军事要塞。“一般一郡设一所,数郡设一卫。绍兴府由于地处东南海防前哨,形势险要,所以打破常规,特设绍兴卫、临山卫、观海卫3卫,下设三江所、沥海所、龙山所、三山所等5所。”作者在论文中写道。
根据文献记载,任桂全发现,其实为防御“夷人”入侵,早在宋代,绍兴三江口就已经有了“三江寨”,从地理位置看可以算是三江所城之前身。更重要的是,这里涌现了一位壮烈殉国的抗金英雄。任桂全介绍,事情发生在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年底,当时已驻跸越州的宋高宗赵构,迫于金兵追击,又仓促逃亡宁波(明州)。越州知州举城降金,而新任温州通判兼浙东安抚使的曾怘(唐宋八大家曾巩之孙)坚守三江寨营,拒绝投降,结果被金兵抓获,连同家人一起被杀。明万历《绍兴府志》的记载是:“左右驱怘及其家属40余口于南门外,同日杀之。”“这个发生在绍兴的抗金英雄故事,值得今天的绍兴人,特别是三江村曾氏子孙的敬仰。”任桂全说。
曾实行“军垦”
根据明初卫所组织的规定,“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绍兴当时的其他几个所城,军士基本就是这样配置的,像沥海所和三山所都是1120名,龙山所是1260名。但三江所则有所不同,据万历《绍兴府志》:“三江所千户五员,百户十五员,镇抚一员。额军一千三百五十二名。”在任桂全看来,之所以军官和军士的编制人数跟朝廷规定的不同,高于一般的所城,这跟三江所海防任务特别艰巨有关。
这么多军士驻扎,怎么解决他们的军粮供给问题?任桂全告诉记者,根据史料记载,明清卫所仿效了自西汉以来的屯田设防之制,而屯田历史上又分为三种——军屯、民屯、商屯,三江所实行的就是军屯,也就是以军事组织形式进行的一种屯田制。“三江所的军士分两种情况,一部分既驻防又屯种,一部分只参加守防,战时服从统一指挥,无事散归原地。”据他透露,由于绍兴地狭人多,可用于屯种的田地面积有限,考虑到光靠屯种粮食无以自给,山阴县还将粮仓设在了三江所城内,除了水运方便外,还便于补给军粮。
尚武之风催生大量武进士
也许是因为出身行伍的原因,三江人对练武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同时又十分敬重儒业,因此由三江所城演变而来的三江村习文尚武之风兴盛。《三江所志》上有这样的记载:“城中子弟,成童就传业、举射策。约十家坐一墅师,四隅内外攻制科业者云集。别业子弟,发未蓄便能开笔成文,辄采芹藻或再试童子。不利,则弃文就武,习韬钤弓矢……”
“事实也确是如此。”任桂全根据《三江所志》和《绍兴市志》的记载作了统计,在明万历二十六年至清顺治十八年(1598~1661年)的63年间,三江所城共有中式文进士7名,在明嘉靖二十九年至清康熙三十六(1550~1697)的100多年间,城内共考中武进士30名。而明清两代,绍兴全市武进士是259名,分别是绍兴县(含山阴、会稽)204名、诸暨27名、上虞17名、嵊县8名、新昌3名。“算下来,三江所城的武进士,占到全市总数的11.58%,占到绍兴县的14.71%,比其他的任何县都要多,武风之盛可见一斑。”
绍兴也有过“妈祖庙”
在研读的过程中,任桂全先生还发现,由于三江所城内驻防军士来自四面八方,又为着同一目的长期生活在一起,因此在这个早期的移民村内形成了有别于其他乡村的独特风俗习惯。“除了尚武崇文之外,这里的人特别友善淳朴,做到了‘城如一家,家如一人’,特别重视经商,利用沿海区位优势‘煮海兴盐’和发展水产业,但更特别的是这里的宗教和民间信仰。”尤其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军城内除了一般的佛教和道教场所,还有宴公庙和天妃宫。“宴公和天妃是古代传说中的水神和海神,其中天妃又称天后,也就是闽台地区所称的妈祖。军城里的人之所以敬奉他们,是因为三江口濒海,而人们又经常需要出海,为此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庇护。”-->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