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十年一转身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

·上海

●记者

童波

《甄嬛》连演20场

仍一票难求

越剧界原本就是一个江湖,草根的江湖。

和京剧一样,越剧得名,也是在上海。1917年,越剧(最初称“小歌班”)初进上海。1925年9月,《申报》广告首次把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源于浙江的“的笃班”称为“越剧”。

越剧犹如一条溪水,从嵊州的山野发源,汩汩汇入上海滩,变得蔚为大观。越剧也因扎根上海进而成长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砥砺前行,近十年来,上海越剧迎来了好戏、好角儿、好时代。

3月22日,上海市徐汇区。

幽静的复兴西路上,梧桐树被蓝天洗得碧绿。

10弄16号门口的围墙上,镶着一块不太起眼的牌子:上海越剧院。

沿着一条小弄堂走进去,有一幢行政楼,楼前,已故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老师的铜像矗立在那里。

欣闻记者来找钱惠丽、方亚芬等越剧大腕,坐在传达室的门卫热心地当起了向导:“这里她们偶尔来一下,平时都在福州路天蟾逸夫剧场演出呢。”

上海的戏曲演出场所首推天蟾逸夫剧场,场子大,地理位置好,最重要的是,据说场租也便宜。

上海越剧院副院长钱惠丽是诸暨人,3月25日,她将在天蟾逸夫剧场出演越剧《甄嬛》(下本)里的皇帝一角,这几天都在为演出做准备。

年轻时,钱惠丽与戏结缘,师承徐玉兰,走上小生之路,“粉丝”们都亲切地称她为“钱大院”、“钱公子”。

记者辗转之下,与钱惠丽取得了联系。因为又要彩排又要管理越剧院的一些事务,钱惠丽有些行色匆匆。

提起越剧《甄嬛》,大概要从2013年说起。

那一年,上海越剧院的新戏排演让人眼花缭乱。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越剧《甄嬛》上下本。这部戏由时任上海越剧院院长的李莉主抓改编。

《甄嬛》在上海连演20场,因为汇集了越剧8个流派唱腔,让越剧迷大呼过瘾,一票难求。

而此后《双飞翼》《铜雀台》以及《风雪渔樵记》等热门剧目的接连上演,让戏迷们耳目为之一新,人称“越剧牛市”。

越剧《甄嬛》为何会火?钱惠丽说,对《甄嬛》来说,其成功除了流派云集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取材于已经经受了大众严苛检验的网络文学,符合一代人的欣赏趣味。就像很多中国民间文学,完全以叙事魅力打动了大众。

10年来,上海越剧的发展轨迹如何?钱惠丽认为,砥砺前行,十年书写一部发展史,国家支持戏曲传承、编剧注重剧本创新、剧院着力青年演员的培养,等等,上海越剧迎来了好戏、好角儿、好时代。

2010年之后一段时间,上海越剧院曾经陷入过一段低谷。

当年,上海越剧院副院长、著名尹派小生赵志刚离职,男女合演越剧的力量顿时失衡。而当时越剧院又遇到了新戏创作的瓶颈,所以《甄嬛》等一系列原创越剧的推出让戏迷们再次沸腾。

戏曲传承发展离不开人,需要大师、需要中流砥柱、需要新鲜血液。

2015年,上海越剧院正式挂牌成立满60周年。60年来,越剧院出人出戏,每个时期都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剧目群体。钱惠丽、单仰萍、章瑞虹、方亚芬、王志萍等中生代艺术家,一边积极创作演出,一边投入培养新人。杨婷娜、盛舒扬、王清、李旭丹等一批优秀新生代演员近几年也开始崭露头角。

传承的同时,上海越剧院也非常注重对传统剧目的挖掘,通过演出形式和模式的创新,不断激活经典剧目的当代生命。

1999年,上海大剧院版越剧《红楼梦》全新问世,因华丽宏大、制作精良的服装舞美、云集多个流派名家的演员阵容等特色冠绝一时。2015年,上海大剧院、上海越剧院在1999年首演版基础上加以精修,联手推出升级换代的“殿堂版”越剧《红楼梦》,好评如潮。

“买票看戏”

在上海

基本形成习惯

假如离开上海这样一个开放的大都市和活跃的演出市场,越剧能不能成型,也许要打一个问号。

上海为越剧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越剧的美学基调已经和上海的城市文化密切相连。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住在上海长宁区,周边很多小区的居民都认识她。居民碰到她,都想听她唱上几句。尽管已是90岁高龄,但她还是会满足一些戏迷的小小心愿。

在王文娟的心里,这是越剧扎根市井的基础,越剧发展是与观众和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上海越剧也一直坚持着“戏曲的生存根在人民、戏曲的发展源在生活”的理念。

王文娟当年是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的团长,当时越剧的主要观众,就是那些日日辛苦劳作但还没有被艰辛压抑了梦想的妇女。她们喜欢家长里短,喜欢儿女情长,喜欢细腻委婉,喜欢那些包含在朴素美学表达里的市井气。

而今,越剧的观众已经发展壮大,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不过,10年来,上海的越剧市场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王文娟介绍,此前,上海有上海越剧院、上海国泰越剧团、上海市静安越剧团、虹口越剧团等国有越剧团,还有上海德宝越剧团、上海肖雅艺术工作室等民营越剧团,但是这10年中,其中一些剧团已经消失。

相比专业越剧团,业余越剧团却是风生水起。它们扎根文化馆、扎根社区,让越剧扎根在市井。

让王文娟欣喜的是,上海的越剧市场相对健康,“买票看戏”基本已经形成习惯,每场越剧演出散票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年轻观众也在逐渐增多。

但是,高票价也将不少老百姓挡在了戏院之外,以越剧演出频率最高的上海天蟾逸夫剧场为例,平均票价接近两三百元。而扎根文化馆、扎根社区的业余越剧团,三四十元一张的票价却让戏迷大喊过瘾。

王文娟说,上海是一个收入较高的城市,对于许多人来说,两三百元能够承受得起。但是这“许多人”并不是大多数人,他们在上海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现在有几个普通工人能够带着一家老小花费数百元钱到剧场看戏的呢?戏曲的观众是需要长期培养的,一个人偶尔看几场戏,哪怕剧目的质量再高,也不可能成为戏曲的基本观众。

现状是,由于缺乏创新或者观众基础,一些越剧团体几乎都从都市被“赶”向了小城镇和农村。

上海越剧院每年要演出200场左右的戏,为了培育市场,剧院频出“新招”。钱惠丽说,2015年,上海越剧院推出两部原创新作,一部是取材于现实题材的《燃灯者——法官邹碧华》,一部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由4台关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小戏组成,每个篇章都单独成戏,合在一起又组成一台大戏。这些小戏也获得了2015年上海小剧目评选展演的4个奖项。这样将4个小戏组成一台大戏的创排形式,改变了以往小戏得了奖就“刀枪入库”没有演出市场的尴尬境地。

男演员的培养

需要更大空间

算起来,越剧落户上海已经近百年。越剧汲取新文化养分,率先在中国戏曲中完成从农村民间艺术向城市现代剧场艺术的转型。

在我国所有地方戏中,越剧汲取都市文化的养料最多,这是它一度成为“中国第二戏曲剧种”,而且至今保持着领先地位的根本原因。

现在被公认的越剧13个流派全部在上海创建;《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精品剧目及6部越剧电影都产生在上海;越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又是始于上海。

钱惠丽认为,越剧舞台上有声光电,有西洋乐器,有写实布景,有舞台科技,有新潮戏装,有奢华场面,比起其他地方戏来,无疑要“洋气”得多。可是越剧对于“洋”东西从来是有选择的,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从而保持住了她的独特魅力和存在价值。

对于戏曲人来说,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演员想演好戏,编剧想写好戏,剧团想排好戏。

越剧发展,每走十年,就是一个转身。这其中,有亮点闪耀,也有问题暴露。

男女合演是1953年周恩来总理来上海时和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提起的,目的是改变越剧只有单纯女演员的阴柔局面,扩展越剧表现题材。60年来,上海越剧培养了刘觉、史济华、张国华和赵志刚、许杰、张承好等两代男演员。“女子越剧”和“男女合演”齐头并进,形成了上海越剧的繁荣局面。

上海越剧院分一团和红楼团,一团的特色便是男女同台。其男女同台并不是指在舞台上安插几个男演员做龙套的角色,而是男主角的启用上,用上真正的男性,其他的角色,也大多是男人演男人,女人演女人。

但男演员的培养和成才始终有限。像2010年11月下旬推出的“琢玉成器——男女合演六台大戏”《红楼梦》《千古情怨》《杨乃武》《状元打更》《花中君子》《沙漠王子》在上海艺海剧院集萃亮相,表明了上海越剧院发展男女合演的决心,但这次演出也反映出了男演员数量的不足。

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王文娟认为,越剧的传承和发展,是要让优秀演员人尽其才,要让演员更多地在创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要为演员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不但要培养青年演员,也要培养男演员。

比如从2007年9月开始推出的持续10个月的“越苑青春风——上海越剧院10位优秀青年演员系列专场”活动,还有“越女争锋”之类的比赛,都给了青年演员一个成长的空间。

据了解,人才济济的上海越剧院仅明星级演员就有十几位,按照一年排两部新戏、一部戏两位主角来算,明星演员轮一遍就要差不多5年时间,更不要说其他人了。

下一个十年,上海越剧期待新的转身。-->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