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爱发明的少年郎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

17岁绍兴学子用创意征服德国评委

11月1日~4日,在德国纽伦堡举行的第69届国际发明展上,绍兴鲁迅高级中学高一男生陈涛收获了非常可观的成绩,其团队作品“山路急转弯警示器”获得银奖,其个人作品“高速公路电磁减速装置”获得金奖。另外,其个人创意项目“耳液平衡器”在同期举行的第10届世界创意节上斩获金奖。

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位居世界三大发明展之首,在国际上享有展览界最高权威和声誉。对于首次参赛的陈涛而言,能够带着他的作品参赛并斩获大奖,是发明梦想一个很好的开端。让人好奇的是,在这个小小少年的背后,是什么驱动着他在发明创造的道路上奔跑?

父子亦是朋友

一个参赛的契机

●见习记者

於泽锋

父子亦是朋友

见到陈涛,是在绍兴鲁迅高级中学的一间会议室里,当时他刚吃完饭,从食堂过来。瘦削的外形,留着短发,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笑起来露着洁白的牙齿,显得有点腼腆。和他目光对视中,可以感受到他心中的恬淡和笃定。他是一个安静的人。

在成长的道路上,很多少年可能都曾有过发明的梦想,但能把梦想变成现实的,少之又少。发明这条路上,需要思考,需要毅力,可能更需要一个好的导师,在这一点上,陈涛足够幸运,因为他的父亲,便是他最好的导师。

在陈涛眼里,父亲是个无所不能的人。“他会修家里的很多东西,小到锅碗瓢盆,大到家用电器,很多东西到了他手里,都能变废为宝。”陈涛谈起父亲很是自豪。父亲的这种动手能力,耳濡目染之下,对他影响较大。在父亲陈张兴的眼里,儿子陈涛则是自己的好帮手。“在他小时候,我每次修理家里的电器的时候,他都会在边上看着,时不时地问我,‘爸爸,这个为什么要这么装?这个地方能不能改动一下?’”在陈张兴的描述中,记者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个温馨的画面,父子二人席地而坐,面对一堆零件,思考应该怎么改才能让结果更完美。“在参赛前,组装‘山路急转弯警示器’的时候,陈涛还在跟我争论,他认为他的电路设计和组装更加完美。”

陈张兴很享受这种争论,这种争论的过程,是两人彼此思考的过程,目的都是为了让结果更加满意。在陈张兴的眼里,陈涛从小就是一个比较喜欢思考的人。“小时候,我干活的时候,我对他说,我需要一个螺丝刀,他便会问我,是需要一字的还是十字的;比如我需要一块抹布,他会问我需要干的还是湿的。稍长一点,他便喜欢看一些科学类的书籍,看完之后,书中感兴趣的部分,他都会去实践一下。对电视节目《我爱发明》,他是个忠实粉丝,从中学到不少知识。”

据陈涛自己回忆,他真正着手实践自己的想法,是在今年中考结束后的暑假。“当时在学习自然课的时候,老师讲到,我们国家一些特殊的高速公路路段,减速提醒是很不完善的,而很多驾驶员没有减速的意识,这也是造成事故频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老师的这一段话,陈涛记在了心里。课后,陈涛便开始研究如何才能让车辆有效地减速;这里面有两种选择,人为主动减速和强制被动减速。在陈涛看来,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司机,在自己判断安全的前提下,主观意愿是不会减速的,因此他把重心放在了后者上。

“他开始做这些的时候,我还是有点质疑的,我觉得应该把重心放在学习上,但看他认真的样子,我决定支持他。”就这样,父子一起参与到了发明中,研究理论,购买零配件,组装模型,作品慢慢地有了雏形。

陈张兴的手机里,保留着多段陈涛实验的视频。在客厅里,陈涛驾轻就熟地搭建完成实验装置,然后一边实验一边解说。记者不仅见识了精致的发明装置,也领略了发明的神奇之处。所有的实验装置都是可以折叠的,可以放在一个行李箱里,陈涛当时就是这样背着自己的作品赴德国参赛的。

一个参赛的契机

在去新疆之前,陈涛发明的重心放在

“高速公路电磁减速装置”上,如果没有这次参赛的机会,陈涛的作品应该还停留在自己的小小实验室里。

“当时从我的一个朋友那里得知新疆兵团中学有这样的指导团队,他们有着比较丰富的参赛经验,在一番商议之后,今年10月,我便安排陈涛去了新疆。”陈张兴说。

在新疆兵团中学,陈涛接触到了他们的发明团队,10多位从学校选拔出来的尖子生,都是和陈涛差不多的年纪。实验室里,陈涛看到了好几个实验装置,而他后来加入的团队,由三名队员组成,配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发明项目叫做“山路急转弯警示器”。这项发明的基础是源于对弯道凸面镜的改进,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醒司机,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当时他们采用的装置是灯光加蜂鸣器,但是我认为蜂鸣器的提醒效果并不理想,我当时就考虑设计成语音提示器。”在十多天的时间里,团队开始着手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直到陈涛回来之前,这个装置设计还不是很成熟。

回家之后,陈涛一个人开始着手实验,他购买了装置所需要的零件,然后进行加工、安装。这一过程中,父亲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在陈涛的设计理念中,弯道会出现多种情况:单向单车和多车同行,双向单车和多车同行,这四种情况,对应的是四种不同的语音提示词。在陈涛最终的成果展示中,这些目的都达到了。

“当时由于比赛时间临近了,指导老师希望带着原先的装置参赛,但是陈涛坚持采用语音提示器装置。”陈张兴对记者说。

那些日子,陈涛的精力都放在装置的改进上。由于参赛的时候,陈涛不能兼顾两个作品,所以,在装置改进完成之后,陈涛还要通过视频的形式把装置安装、运行的方法讲给他的小伙伴听。

比赛前几天,陈涛随同父亲的朋友从绍兴出发,先是抵达北京,在北京,陈涛遇到了从各地赶来的参赛团队,一共200多人。由于是第一次出国,陈涛显得有些兴奋。“那是一架挺大的飞机,参赛团队差不多占了一半。”据了解,此次出国参赛除了组委会提供的一部分经济补贴之外,大部分费用都是自理的。

“整个比赛是在一个大的体育馆举行,大部分国家来参赛的也都是学生,我们需要自己安装、讲解作品,这个过程中,可以邀请评委过来给自己打分。”陈涛向记者介绍当时参赛的情景。

下转第12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