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近400名“长三角”教科研专家“慧”聚绍兴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

热点关注

11月30日,为期两天的“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教育科研绍兴论坛”在稽山中学开幕。本次论坛以“教科研团队建设与连续性问题研究协同发展的区域实践”为主题,采用主题报告、分论坛、专家报告等形式,聚焦教学问题的连续性研究和教育科研团队的建设。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近400名教科研专家和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记者

王丽红

文/摄

教科研团队建设和连续性问题研究,让绍兴涌现更多优秀教师

本次论坛由绍兴市教育局、长三角城市群教育科研协作共同体、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上海教育科研》杂志社联合主办,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承办。开幕式上,绍兴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周宝林、上海市教科院副书记陆勤先后致开幕词。随后,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副局长丁初效在主会场作题为《教科研团队建设与连续性问题研究协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区域实践》的报告。

丁初效在报告中说,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性力量是教师。教师群体对教育的理解决定着教育的高度,教师的教研力决定着区域教育的竞争力。绍兴针对教科研工作中存在的研究个人化、碎片化、功利化以及缺乏连续性等问题,提出了“教科研团队建设与连续性问题研究协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近年来,绍兴教育坚持问题导向,厘清“真”问题;坚持需求导向,构建“真”团队;坚持质量导向,促进教师们的“真”发展。通过建立研学共同体团队、教科研专业指导委员会团队、名师工作室研究团队、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团队、教科研基地学校团队等方法,让优秀的教师更优秀,让优秀的教师成群体,让优秀的教师不断涌现成为一种常态、一种机制。

接着,嵊州市逸夫小学校长马东贤作了《创新机制,引领团队在深度研究中成长》的专题报告,从一所学校的层面介绍了教科研团队建设的做法,逸夫小学以“文件夹”的形式记录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并从中找出大家正在遭遇或者即将遭遇的共同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又通过一系列“寻招”“磨招”和“传招”的机制,让教师们的研究常态化和深度化。诸暨市店口镇中心学校校长郑飞龙作了题为《区域联动:农村学校教科研指导团队可持续成长的有效途径》的报告,从一个乡镇的层面,介绍了农村学校区域教科研指导团队建设的“店口经验”。

展示绍兴智慧和探索,让“长三角”教科研紧密协同

11月30日下午,与会的教科研专家和教师分别走进越城区鲁迅小学和柯桥区华舍中学两个分会场。在鲁迅小学,专家和教师在观摩了“小鲁迅学书画”“小闰土学做绍兴美点”“鲁迅笔下的绍兴酒”等“百草园”数字课程线下拓展活动后,听王慧琴校长《让教师徜徉在“立人”的数字“百草园”》的专题汇报,了解了鲁迅小学通过打造教师科研团队、自主开发“百草园”数字课程的过程。目前鲁迅小学这一教育信息化的尝试已经成为数字课程研究团队建设的全国新范本。在柯桥区华舍中学分会场,劳建洪校长作了题为《实践团队研修,打造数字校园》的专题报告,回顾了学校近几年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方面的实践与探究,华舍中学用“五步课例研修”等方法打造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科研网络研修,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显著。随后,华舍中学教师执教的两堂观摩课,展示了如何把现代技术合理地应用于课堂的教学探索,得到专家和教师们的高度肯定。

12月1日,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科研员、华东师范大学与日本东京大学佐滕学研究室联合培养的博士陈静静在主论坛上作了《学习共同体建设与教学研究》专题报告。她说“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是孩子们的协同学习,外圈是教师们的“合作性同事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的专家”。因为孩子的梦想、孩子的学习,必须由专家型的老师来引领和支撑。她认为“学习共同体”这种“教”与“学”的方式能够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也需要教师突破自我,注重自我成长。

教科研专家们纷纷表示:“这一次绍兴论坛有真知、有真招、有真情,收获满满!”论坛最后,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院长吕华荣向下届论坛的举办地、江苏省徐州市的相关负责人交接论坛会标。据悉,长三角城市群教育科研论坛已连续举办了15年,已经成为“长三角”教科研紧密协同的重要平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