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童
波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鲁迅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
讲授生理卫生,要求学生不许笑
1909年,28岁的鲁迅从日本回国以后,第一个工作的地方就是位于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后来该校改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址就在现在的杭州高级中学贡院校区。
两级师范分为优级师范和初级师范两个等级。优级师范培养中学师资,初级师范培养小学师资。鲁迅担任初级师范的化学教员和优级师范的生理卫生学教员,兼任日籍植物学教员铃木珪寿的助教,当他的课堂翻译。
对于鲁迅先生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教学经历,杭州高级中学的校长蔡小雄相当熟悉。
蔡小雄说,杭州高级中学至今已有118年的历史,根据校史记载,1909年6月,鲁迅从日本回国。他的好友许寿裳比他早两个月回国,已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监学(即教务长)。许寿裳也是绍兴人,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相识,遂成终身挚友。同年8月,经许寿裳推荐,鲁迅到该校任教。这一段时间,鲁迅每周要上20节课以上,他教课,侃侃而谈,生动幽默。
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鲁迅初为人师,但他却为学校带来了一股大胆革新之风。
据许寿裳回忆:“鲁迅教书是循循善诱的,所编的讲义简明扼要,为学生所信服。”鲁迅教的两门课程,都是用自编的讲义授课。
其中,他编纂的《生理学讲义》是我国近代最早的生理卫生学讲义之一。在讲授生理学课程时,应学生要求,鲁迅增加了生殖系统一节。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生殖器官的组织结构与生理机能,这在保守的中国学校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但鲁迅却坦然对待。他对学生们提出一个要求:在讲授过程中不许笑。他认为,在这个时候,不许笑是个重要条件。因为讲课的人的态度是严肃的,如果有人笑,严肃的空气就被破坏了。
吴克刚是鲁迅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过的一名学生,后来一直从事教育工作,1957年从杭州四中退休。上世纪70年代,90岁的他曾发表过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
蔡小雄说,根据吴克刚回忆,鲁迅先生讲课的最大特点是很生动,经常引得全堂大笑,可以说在鲁迅的课堂上只有三种声音:鲁迅讲课的声音、学生的笑声和掌声。鲁迅的讲义是用文言文写的,很多地方是四字一句,使学生容易记忆。
鲁迅在杭州任教期间,每隔一星期就会和学生一起到西湖边的孤山、葛岭、岳坟以及北高峰等处,采集植物标本。在植物学的教学中,鲁迅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主张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易于习得知识。他也喜欢一个人独处,经常跑的地方是浙江图书馆,借大量线装书来读、抄。
蔡小雄说,当时很多教师是从日本留学归国的青年,他们大多住在一座起建于1906年的仿照日本东京师范学堂建筑样式的两层建筑(今杭高“一进行政楼”)里,鲁迅当年的起居兼办公室就安排在该建筑二楼西边房间内。虽然这些建筑后来有一半在火灾中被焚毁了,但是残留的部分被完好地保护着。如今,“一进行政楼”二楼的一个小阁楼被设为鲁迅纪念室。那里展示着由鲁迅编写的教科书《生理学讲义》,以及鲁迅在杭州用来采集植物的金属采集箱,等等。
据叶至善先生当年回忆,他的父亲叶圣陶先生当年曾在鲁迅隔壁的房间内和朱自清一起住过,记忆中鲁迅曾在南面窗下种过樱花树。
“相传由鲁迅亲手种的两棵樱花树虽历经摧折,却依然亭亭如盖!树底下立着刻有‘樱花文会’四个字的石碑。”
蔡小雄说,杭州高级中学一直坚持对鲁迅精神的传承,学校(时名杭一中)于上世纪50年代将创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的“晨光文学社”改名为“鲁迅文学社”,定
鲁迅的课堂上只有三种声音:讲课声和学生的笑声、掌声
绍兴第一初级中学龙山校区内鲁迅先生工作过的小楼。
童
波
摄
鲁迅编写的《生理学讲义》。
金秋喜迎开学季。学生们步入学校,会谈论新老师的趣闻轶事。历史上那些大师们的开学第一课,其实更让人津津乐道。
自1909年6月从日本回国任教起,鲁迅有近20年的教育工作经历,除在教育部供职外,曾先后担任过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10多所中学和大学的教员、讲师和教授。
鲁迅每逢开学的时候,总要为学生准备丰富而生动的材料。上课时,鲁迅先是一阵微笑,接着便念出讲义上的页数,用幽默的语调开始讲课,滔滔不绝。课堂上,常常只有三种声音:鲁迅讲课的声音、学生的笑声和掌声。
日前,记者寻访了鲁迅先生在浙江三所学校的教学足迹。
带领200多名师生参观南京博览会
期刊出社刊《鲁迅风》。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将鲁迅当年工作和生活过的房间建设成鲁迅纪念室。2006年3月,以纪念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为契机,学校的鲁迅文学社、杭高青年杂志社以及校园节拍等学生社团创办了首届“樱花文会”,并借此缅怀先辈的契机,让更多的同学走近文学,走近鲁迅。此后,每年樱花开花时节,学校里约700位高中生便聚集在一起举行鲁迅文学集会。樱花文会作为学校的传统文学活动,一度得到张抗抗、曹文轩等作家,还有周海婴、周令飞的帮助和支持。
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
带领200多名师生参观南京博览会
位于越城区城市广场对面的绍兴第一初级中学龙山校区,至今还保留着一幢鲁迅先生工作过的小楼,里面有鲁迅先生的办公室,门前还有他亲手种植的白玉兰和两棵枣树,都生长完好。这里是绍兴府中学堂的原址,它的前身是绍兴一中高中部。
1910年8月,鲁迅离杭返乡,应聘任绍兴府中学堂博物学教员兼监学(即教务长)。
清朝时,浙江设有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宁波府、绍兴府等共10府。科举制废除后,规定每府设立一中学堂,绍兴府就把原来考秀才的考场改建为绍兴府中学堂,因为绍兴在浙江排在第五的位置,后来,绍兴府中学堂又改称浙江第五中学。
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曹禧修说,根据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教过的学生的回忆,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最大的亮点依然是教学。他博古通今,口齿流利,还是一个极具幽默的人,博得全校师生好评。作为旧式教育的叛逆者,鲁迅执教时十分注意深入实际,他常带领学生游览大禹陵、会稽山、兰亭、东湖等名胜古迹,对他们进行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南京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南洋劝业会”,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现代意义的博览会,也是一场规模空前、展品丰富的博览会,展览设有教育、工艺、器械、卫生、武备(即军事)、农业等分馆。鲁迅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与学校领导商量,带领200多名师生赶去南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绍兴府中学堂的一些学生由于长年株守乡里,孤陋寡闻,有的甚至以为“铁路”就是铁水浇铸的路面,不少人以前没见过电灯、汽车。通过一周左右的参观,学生们眼界大开,不仅见识了南洋各国的先进工艺品和机器,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新知识,还受到了生动形象的社会教育。大家说:“豫才先生真好。百闻不如一见,南京一行,胜读十年书。”又说,“我们这些绍兴‘井底之蛙’,已由豫才先生带队游过汪洋大海了。”
绍兴一中的朱水军老师告诉记者,鲁迅先生在《秋夜》中写道:“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今年4月,一位1980届的校友向母校捐赠了两棵百年枣树,校友与母校领导还一起亲手将两棵古枣树种植在绍兴一中镜湖新校区“鲁迅工作室”窗外的草坪上。新的“鲁迅工作室”目前也已经落成。
据了解,绍兴一中还保存着鲁迅先生教学时用过的物件,一只日本东京产的袖珍显微镜实验教具,25把解剖刀、小钳子,一枚十分漂亮的无患树科生物标本,还有200多幅博物图谱等都保存完好。这些东西都是鲁迅从日本带回来的,其中一批博物图谱是鲁迅在1910年到府中学堂时带来的,还有一批是1911年鲁迅去日本接其三弟时带回来的。
鲁迅在山会初级师范学堂:
时间虽然只有短短两个月,至今仍有渊源
1911年11月,绍兴光复,绍兴军政分府都督王金发委任鲁迅为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即校长)。
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王黎君说,绍兴文理学院由原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与绍兴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而成,前身可追溯至1909年创立的山会初级师范学堂。下转第9版
相关链接
鲁迅的
教学生涯
1909年8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任化学和生理学教员。
1910年9月,在绍兴府中学堂(今绍兴一中)任博物学教员兼监学(即教务长)。
1911年11月,在山会初级师范学堂(今绍兴文理学院)任监督(校长)。
1920年,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1923年10月,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生讲授《中国小说史》,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1925年,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集成国际语言学校、中国大学、黎明中学等学校的讲师或教员。
1926年8月,赴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4月至黄埔政治学校讲演。10月抵上海。沪上学界,闻先生至,纷纷请往讲演,如劳动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等。
1932年11月,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校演讲。
1909年,鲁迅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时的照片。
扫一扫,倾听鲁迅课堂上的声音
杭州高级中学“一进行政楼”外相传由鲁迅亲手种的樱花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