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新风
顾娟玲
新课程理念忽如一夜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也积极投身到阅读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阅读教学一改过去的繁琐分析、串讲串问,取而代之的是议论纷纷、书声琅琅、情意浓浓……我们在欣喜于课堂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一节课结束,学生似乎学会了许多,但又似乎什么也没有真正学会,有的甚至可能连课文都没读正确、读流利。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阅读教学。”当然,简单不是“粗糙”,不是“简单化”,它仍然追求语文阅读教学的高境界——简约、有效、朴实。
删繁就简,回归本真:处理文本简约有度
语文阅读教学,应善于取舍,明晰目标,强化整合,教师备课时,需要对整组教材和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地研读,确定简明的教学目标,接下来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充分地预测学情,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集中时间,整合问题,引导学生有重点地体会、感悟、积累、运用,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实践。
洗尽铅华,回归常态:选择教法简单实用
近几年,语文阅读教学异彩纷呈,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各具特色。我们在这些面前有所迷茫了。又学这,又学那,课堂上什么都想做,有时教学环节就有十几个,结果是累得不轻,收效甚微。
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为了“营造”一个完美的课堂,花样百出:精彩的音像资料,热闹的合作探究,逼真的师生表演,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这些就是教师们热衷的所谓教学形式的翻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课堂上,“伪讨论,假合作”现象屡见不鲜,合作学习形同虚设,这种作秀式的表演教学,看似热闹,却收效甚微。
全国阅读教学特等奖获得者罗才军老师在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老师出示课件:
“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就摇了摇头。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又摇了摇头。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
罗老师让学生比较课文中这样写的妙处在哪儿,在旁边写上批注。老师通过一种非常简单实用的比较法,使学生非常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物描写的精妙。真正的好课不是靠花样翻新的游戏、表演塑造出来的,而是要回归语文的常态。否则,无异于舍本逐末。
语文阅读教学的简单化,并不是单纯地简单,而是提取精华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的简单化,基于教师对课文整体的把握,有赖于教师自身的文化水平。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拓展文本朴实有效
目前,困扰语文老师的还有一个认识误区——上一篇课文,不拓展就不是好课。于是,老师在课前要花很多时间去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他们小心翼翼地调控节奏,为的是让出时间给课外资料,在教学时他们心里还不住念叨“精彩不容错过!”
其实,有效的拓展来源于立足文本的深入研读,实施于超越文本的远见卓识,收效于回归文本的目标指向。以我在教学《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为例。
师:恩,那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区游人如织,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的游客,卖木雕的少年为什么却特别喜欢中国人,对中国人有这样深的情意呢?中国和非洲之间曾经有过感人的故事,你们想看看吗?
生(高兴地):想。
补充阅读: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屏幕出示一段简短的文字,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师:就是中国人这种无私的援助,深深地感动了非洲人。
本篇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在本课设计中,向大家介绍中国援助非洲修建坦赞铁路的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修为,使自己具备渊博的文化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才能够看清语文阅读教学的庐山真面目。
大道至简,真水无香。让我们共同追求语文阅读教学的简约之美,呼唤阅读教学的本色回归!
(作者系上虞区崧厦镇镇东小学教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