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张灿永
《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温·哈伦编著,韦钰译)一书中提出了科学教育的14个大概念,它们包括物质、能量、遗传、细胞、力和运动等等,其核心要点是学生只要掌握这些核心概念,就能读懂科学这门课程。浙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九年级共7年时间学习《科学》这门学科,能否通过这7年的学习全面理解科学核心概念,取决于每一章节每一堂课的核心概念的教学。也就是说,每一节课也有核心概念。下面以浙江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为例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整合教材,确定框架:锁定核心概念,培养科学批判精神
笔者认为,当下使用的学科教材,不完全适合于教学对象,应该事先对学生进行摸底以便对教材进行适度的调整、修订。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五节的《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一节是在小学四年级下册的“横膈膜、胸腔、腹腔”等基础概念上的扩展和加深。本节课的框架是“三个问题,一个难点”,以“呼吸系统、呼吸运动、气体交换”三个问题为主线,也即本节课的核心概念,若教师能讲深讲细讲透这三个问题,就能基本上解决这节课的问题。但是,在这三个核心概念上,呼吸运动是难度较大的一个问题,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展示多种教学智慧才能化解这一难点。
二、设计课堂,灵动学生:构建核心概念,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课堂开始用日军侵华时进攻湖南常德的影片引入,影片中有2.5分钟时间展示日军违反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原则,使用毒气弹残杀中国守军的骇人画面。在学生惊恐之余,导入主题:毒气是如何进入人体的?
学生齐声回答:是通过呼吸系统进入的。此时,基于对学生自学能力、阅读能力的综合培养,也出于时间上的安排,可以要求学生自学课本第100页的图3~65,并自我归纳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生理功能。同时设置两个问题:(1)人体呼吸时,用鼻呼吸好还是用口呼吸好?(2)吃饭时,为什么不能嬉戏、打闹?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给出满意答案后,设置问题: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如何?
同时,安排11个合作学习小组(11×4人)进行活动和科学探究,每个合作小组的器材有:模拟呼吸的呼吸简易装置1个、弹簧2支、软皮尺1条、小组活动记录单4张。
活动1:用软皮尺测量吸气和呼气时的胸围变化,男生测男生的,女生测女生的。测后,把手放在胸部,使劲呼气和吸气,感受胸廓和肋骨的变化。
活动2:用手轻轻拉呼吸装置的橡皮膜,观察瓶内小气球体积的变化,然后复原橡皮膜,再观察瓶内小气球体积的变化。橡皮膜是用来模拟横膈膜的,思考使横膈膜下降的动力来自哪儿?
活动3:活动之前讲解肋骨之间有两类肌肉,即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肋间外肌分布在浅层,肋间内肌则分布在深层。用弹簧来模拟肌肉的伸张情况,把弹簧套在手指上,一支在手背,一支在手掌心。模拟吸气时,手掌向外运动,观察内外弹簧的差异。再模拟呼气时,手掌向内运动,观察内外弹簧的差异。
通过上述综合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及时记录《小组活动记录单》,并最终全面理解呼吸运动的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自然构建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形成探究性科学思维。
三、拓展内容,应用概念:提升核心素养,培养科学应用精神
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范围内,全面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科学素养尤为迫切。仍以八年级下册《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一节为例,在学生动手探究为主,教师引导教学为辅的模式下,学生建构呼吸系统及其呼吸运动概念后,教师给出两张吸气和呼气时空气成分的变化图表(参见课本第102页图3~67),并设置两个问题:(1)空气成分有什么变化?(2)空气中如含有甲醛、甲苯、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等有毒有害气体的时候,毒气能否进入人体?针对问题(2),学生一致认为:这些有毒有害气体会随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并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教师顺势提出一个课外拓展性作业:为防止有毒有害气体随呼吸系统进入人体,请你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防毒面具。
紧接着展示课本第102页图3~68,简要讲述肺泡的结构,最后问: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如何进行的?教材只讲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过程,此时拓展补充: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等有毒有害气体的交换过程。课堂结束之际,再布置一个研究性作业:吸烟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当下中国禁止吸烟为什么屡禁不止(引导学生从国家管理层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对比、从烟草产品本身特点等方面加以思考,联系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解决实际问题)?
四、实践与思考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运用所学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其中的核心是“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它的落地生根,有赖于对课程核心概念的深度理解和重点掌握,而课程核心概念的教学更加有赖于每一堂课的核心概念的教学。科学教育中极为关键的一项就是科学精神的教育,科学精神是现代人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实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提问,乐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要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要引导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同时,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该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在实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同时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人文精神作为科学精神的底蕴,使科学真正造福于人类。(作者系新昌县沃西中学教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