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历史的回响崭新的征程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

季春之月,谷雨良辰,又到公祭大禹陵时。

千百年来,大禹治水精神,烛照古今,生生不息。从修身到齐家,从治水到治国,从地平天成到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我们都能从大禹治水精神中得到启迪,汇聚起昂扬向上的正能量。

作为大禹治水毕功之地,绍兴域内禹迹史料之丰盛,祭祀文化之悠久,享誉中外。1995年4月谷雨时分,绍兴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举行公祭大禹陵典礼,使大禹治水精神薪火相传,在新时代得以发扬光大。

2006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专门致信绍兴市委,对公祭大禹陵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公祭大禹陵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禹以其疏导洪患的卓越功勋而赢得后世景仰,其人其事其精神,展示了浙江的文化魅力,是浙江精神的重要渊源。”11年来,绍兴铭记总书记教诲,自觉弘扬大禹治水精神,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一路前行,一路收获。

弘扬大禹治水精神,在“五水共治”的时代背景下,更有其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省委书记夏宝龙在2015年4月到大禹陵考察时说,大禹治水,万人称颂,我们要大力弘扬和积极传承大禹治水的伟大精神和科学方法,以不达目标誓不罢休,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劲头,誓将“五水共治”进行到底,拼好这一年,闯出新天地,真正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

以大禹命名的“大禹鼎”是浙江治水最高奖,各市、县(市、区)都以夺得“大禹鼎”为傲。“绍兴是‘大禹精神’发祥地,我们要以不达目标誓不罢休、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劲头,以背水一战、志在必得的信心和勇气,铆足干劲、奋力冲刺,确保夺鼎。”2015年10月,刚刚履新的市委书记彭佳学,在市委常委会上对勇夺“大禹鼎”亮明态度,迅即在全市掀起新一轮治水热潮。在大禹治水精神感召下,绍兴不负众望,连夺两尊“大禹鼎”,“五水共治”治出了一片水清岸绿好风景。

禹风浩荡,禹魂长存。今天我们公祭大禹陵,除了缅怀和致敬,更要传承和弘扬,从大禹治水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把“绍兴的今天”建设得更好,努力为“浙江的今天”“中国的明天”提供更多绍兴素材、绍兴样板。

祭祀大禹陵,是对先贤古圣的追思和景仰。每当祭禹典礼上隽永典雅的祭文朗朗响起时,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让人感念大禹治水的艰难和伟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知道来时走过的路,才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更好地面向未来。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相传大禹所处的上古时期,地球冰河期开始解冻,气候转暖,冰川融化,洪水滔天,生灵涂炭。对这场史前时期的大洪水,许多古籍都有记载,也有传说流传至今。

《淮南子·览冥训》曰:远古之时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坍塌了,大地开裂,水势浩大而不止。女娲冶炼五色石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龟的脚做撑起四方的柱子,终使洪水退去,大地重又恢复平静。

《孟子·滕文公下》道:在尧那个年代,洪水横流,在中原四处泛滥。大地成为蛇龙的住所,百姓没有安身之处。

西方典籍也有对大洪水的记载。《创世记》说:远古时期豪雨滂沱,高山峻岭淹没在滔滔洪水之中。诺亚方舟载着一丝生机,在大洪水中漂泊200多天,终于看到衔着橄榄枝归来的鸽子,预示着洪水开始消退,陆地就在前方。

文献记载和故事传说,足以说明远古时期的这场大洪水,已深深印刻在人类遥远的记忆里。就在洪水汹涌、人为鱼鳖的危难时刻,大禹挺身而出,手足胼胝,疏江导河,三过家门而不入,力挽狂澜于既倒,终于毕功了溪、地平天成,百姓安居、四海幸赖。

大禹治水成功,使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让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千百年来,大禹治水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令无数志士仁人景仰和传颂。

孔子在《论语》中说,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意思是说,大禹自己吃得很差,却把祭品办得很丰盛;穿得很差,却把祭服做得极华美;住得很差,却把力量完全用于沟渠水利。大禹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完美典型。

司马迁十分虔敬大禹的美德,他在《史记》中说:大禹把中国分为九个州,左手拿准绳,右手拿规矩,跋山涉水,疏通水道,引洪水东流入海,使大量水淹之地变成良田,造福百姓。

鲁迅在小说《理水》中,通过对大禹治水故事的描写,高度评价大禹治水的高尚品质和创造的丰功伟绩,赞扬像大禹这样拼命实干、吃苦耐劳的人,是中国的脊梁。

开国总理周恩来,1939年烽火千里回到绍兴,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亲临大禹陵瞻仰,留下了那张经典的周恩来在大禹陵的照片。在民族危难时刻,大禹精神唤起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正如《大禹纪念歌》所唱:“我思古人,伊彼大禹,洪水滔天,神州无净土!左准绳,右规矩,声为律,身为度,三过其门而不入,八年于外不辞苦,岂不怀归,念此众庶,嗷嗷待哺,大哉圣哉禹!”这首1947年由中国工程师学会征集的《大禹纪念歌》,在相隔68年后,当2015年在会稽山下重新唱响时,大禹肇启文明的圣德,依然令人感怀和景仰。

上接第1版

千百年来,大禹治水精神作为一种久远历史的记忆,一种民族文化的创造,已经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后人用“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这一儒家“十六字心传”,对大禹的功绩和精神,作了最凝练的概括和评价,对后人经世致用思想产生深刻影响。

绍兴与大禹治水渊源深厚。相传大禹两次来绍兴,一次为治水而来,手足胼胝,疏江导河,忧民救水。一次是治水成功后来此大会诸侯,会稽山由此而名。大禹毕功了溪,后卒葬于会稽。可以说,绍兴有更多理由得到大禹治水的真传。或许正是有了这种传承,古往今来,绍兴才涌现出如此众多心系苍生的治水英雄,建造起许多影响深远的治水工程。

东汉会稽太守马臻,舍命凿筑鉴湖,为民造福,泽被千秋。西晋会稽内史贺循,开凿浙东运河,提高鉴湖灌溉能力,促进航运发展。明代绍兴知府汤绍恩,筑三江闸调洪蓄水,以水兴业,造福一方。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闪光足迹的名臣贤达,都以躬亲治水、兴修水利之志,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新中国成立后,大禹后人们更以空前热情,翻开了绍兴治水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

一曲围海造田的壮歌,见证了几代绍兴人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围垦海涂的风雨历程,从茫茫大海中打捞起40余万亩新生土地,演绎出沧海桑田的传奇。

一项小舜江综合水利工程,在小舜江上截流筑坝、拦蓄清水、铺设管网,将优质饮用水源源不断送进千家万户,这项跨越世纪的工程,被誉为“鉴湖再造”,堪称绍兴的“生命之源”。

一座曹娥江大闸,扼守江海门户,外锁海水倒灌,内除泥沙淤积,集蓄水、灌溉、防洪、航运、景观、生态等功能于一体,将流淌千年的母亲河装扮得更加健硕妖娆。

一个面向浙东供水的钦寸水库,把对外供水与对内防洪有机结合,既为宁波“解渴”,又为黄泽江防洪“强身”,达到了生态环境、经济利益、人文旅游等综合效益最大化。

在绍兴2500多年建城史上,留下了无数治水佳话;在绍兴8279平方公里土地上,随处可见水利工程。今天,在这片大禹治水留下足迹的土地上,绍兴正以重整河山的雄心壮志,荡涤污泥浊水,打破坛坛罐罐,以“五水共治”的丰硕成果,告慰大禹,造福桑梓。

穿行于稽山鉴水,无论是大江大湖,还是小河小溪,岸边总有一块醒目的“河长公示牌”在值守,公示牌上除了河长名字、职责,还有河道名称、长度、整治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把治水与河长绑在一起,是对治水体系的一种制度创新。

“河长”这一称谓,在目前我国行政职级序列中可能还找不到其对应的位置。“河长”可大可小,大至省部级,小至村居级。河长制明确了治水责任,省、市、县、乡、村各级负责人担任总河长、河长,划定管辖范围,明确责任目标,对治水实行长效管理。“河长常在河边走,小河干净大河清”,是许多人对“河长”的一种褒奖。

如果把大禹比作中国第一任“河长”,那么现代“河长”已遍及大江南北,在绍兴这块成就大禹治水功业的地方,就有5000余名“河长”在行动,他们与群众一道,行走在6759条河道岸边,察看着1万公里长的河道的水质,曾经的黑河、臭河、垃圾河,在“河长”们的亲力亲为下,如今许多已是碧波荡漾、水清鱼显,成为了景观河、生态河。

在“五水共治”中,“河长”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们的身后还涌现出一批企业河长、乡贤河长、村嫂河长。大批“民间河长”的加盟,使治水力量陡增。“企业河长”不仅为治水捐款,还当起了“五水共治”的“养护者”和“管理者”;“村嫂河长”不让须眉,她们每天巡河,劝导污染河道不文明行为,成了治水的巾帼英雄;普通市民也是爱水、护水的义务监督员,发现水质污染,就用“随手拍”发到微信群里,交管理部门及时处理。有了广大群众参与,即使污染最隐秘、最偏远,也无处遁形,难逃法网。

“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这句千古吟诵的经典诗句,如今在“五水共治”年代,经过万千“河长”的艰辛付出,绍兴水乡又重现当年美景。“小桥流水人家,水巷台门酒香”,假若大禹在天有灵,看到稽山鉴水这片景色,一定会对绍兴“河长”发出由衷的点赞。

许多情况下,水质污染表象在河里,根源却在岸上,而岸上最大的“杀手”就是工业企业毫无节制的排放。尤其像绍兴这样的工业大市、轻纺之乡,工业污染对河道水质的杀伤力,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近年来,在追求财富与承受污染的博弈中,绍兴时常陷入喜忧参半的矛盾中。以轻纺和化工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在创造巨大财富和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制造了巨大的污染负资产。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一边是污染,一边是财富。选择,考验着大禹后人的智慧和眼界。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打好“拆治归”转型升级组合拳,着力提升产业品质、城市品质、环境品质、文化品质、生活品质,是绍兴坚定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绍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三高一低”传统产业施以“猛药”,在实现“绿色高端、世界领先”目标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对传统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关停并转,对企业排放截污纳管,这是大禹治水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扬。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平洪,消除水患,泽被后世。今天一场波澜壮阔的产业革命,剿灭污泥浊水,迎取水清岸绿,同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治水先治岸,治污先治人。在工业污染整治行动不断向纵深推进之时,城镇截污纳管行动、河湖清污(淤)行动、农业污染防治行动、农村污染治理行动、入河排放口整治行动、地下水污染防治行动、生态配水与修复行动,也在城乡各地次第展开,不断拓展着治水的内涵和外延,让绍兴水城从“一处美”变为“一片美”,从“外在美”化为“内在美”,从“环境美”迈向“发展美”,收获更多由绿色发展带来的“生态红利”。

在历史的峰回路转中,总有一些东西贯穿岁月、历久弥新。数千年前的大洪水,险些给早期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大禹治水的壮举,改变了人类命运,大禹治水精神也穿越时空,成为后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

当代浙江精神、绍兴精神与大禹精神一脉相承,读懂大禹精神就等于找到了绍兴的文化基因、解开了绍兴生机勃勃的精神密码。

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开拓创新、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公而忘私、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的先锋精神,同甘共苦、为民造福的公仆精神,大禹治水闪烁的这些宝贵精神,为我们推进“五水共治”,厚植生态文明优势,打造浙江铁军绍兴军团,添加了丰富的精神之钙和浩然之气。从大禹精神中汲取力量,是我们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发的强大动力和支撑。

过去两年,绍兴两夺“大禹鼎”,“五水共治”亮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治水大潮中,绍兴人民所展现的重整河山的雄心壮志、壮士断腕的豪迈气魄、一诺千金的责任担当、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共治共享的主人翁意识,是大禹精神与当代绍兴精神的有机结合,极大丰富了大禹精神的时代内涵。在持续推进“五水共治”、全力打好“剿劣战”之时,我们要继续弘扬大禹治水精神,勠力同心,砥砺前行,再奏一曲恢宏的治水新乐章。

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理念的提升、对工业文明的超越。绍兴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重新审视发展之路,提出了把“建设生态绍兴、共享品质生活”作为发展目标,擘画绿色发展、美丽绍兴的新蓝图。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从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中汲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灵感,把自然禀赋转化为生产力,把生态经济转化为富民经济,让人民共享绿色成果,持续提升绿色获得感。

当前的绍兴,正奔跑在“勇立潮头、勇当标杆”的跑道上。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新的征程、新的任务,需要有一支勇立潮头敢为先的浙江铁军绍兴军团担当使命,弘扬大禹治水不畏艰难、拼搏进取的精神,拿出攻城拔寨、闯关夺隘的气势,使出虎口夺食、猛虎扑食的劲头,干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奋力推进绍兴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确保全省第二方阵“排头兵”地位,奋力向第一方阵全面进发。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我们相信,留下大禹治水足迹的越州大地,经过“五水共治”洗礼的水乡古城,一定会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向世人展示多姿多彩的美丽绍兴。

可以肯定,那时的绍兴,山色如黛、翠幕如盖,碧波荡漾、水清鱼跃,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那时的绍兴,城在林中、人在景中,赏心悦目、如诗如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风景这边独好;那时的绍兴,生态红利尽情释放,绿色发展如火如荼,处处演绎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彩故事……

祭禹鼓声即将响起,祭祀大典开启在即。绍兴的现代化之路,又将翻开新的一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