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张岱《自为墓志铭》记载:他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农历八月二十五日卯时。因明清易代坚持遗民操守,其晚年深居简出,卒年不为人知。从其生年着眼,今年10月14日恰好是其诞生420周年纪念日。
张岱是一位生活于明末清初,在文学史、艺术史、史学史上都取得辉煌成就,被称为“绝代的散文家”、卓越的史学家和思想家、杰出的艺术鉴赏家、出色的诗人。他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根据他自己的记述和有关资料的记载就达31种,如当今广为流传的《陶庵梦忆》、《瑯嬛文集》、《西湖梦寻》、《四书遇》、《夜航船》、《石匮书》、《快园道古》、《三不朽图赞》等等。
张岱生前就得到了一些知重他的前辈和交游甚深的朋友的肯定和赞扬。到了民国三十年,周作人、林语堂借重评晚明小品倡导言志文学,引发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晚明小品热,张岱的散文作品《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瑯嬛文集》得到了校点出版。鲁迅特别青睐《于越三不朽图赞》。
我与“张岱研究”结缘是由于从事中国古代文学,重点是元明清近代段的教学与研究。我选择了与地缘有关的文化名人张岱作为研究的重点。
在30年间,随着对张岱多方面研究的深入,应邀参与了《绍兴名士丛书·张岱家世》《都市文人——张岱传》等多部著作的撰写。2013年英国BBC电视台到绍兴拍摄《中国的故事》,我应邀在府山山麓西侧一茶馆旁为他们讲述了张岱的故事。
一
身处明末动乱之际,张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用世精神和对传统文化的执著情结。他说:“忠臣义士多见于国破家亡之际。如敲石出火,一闪即灭。”
张岱留存的著作,除了《古今义烈传》是完成于明崇祯年间,其余都是入清后在生活极其困苦的情况下逐步完成的。他坚持遗民气节,不承认清朝年号,行文皆用干支纪年。他的几部著作之所以命名为《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瑯嬛文集》、《石匮书》,其用意就是执著存道以“存明”之文化传统的理想。他在明亡后所作的《史阙·南宋纪》中关于《清明上河图》中有一段议论值得咀嚼:“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因南渡后想见汴京旧事,故摩写不遗余力。……嗟乎!南渡后人但知临安富丽,又谁念故都风物?择端此图,而谓忠简请回鸾表可也。”
“忠简”即两宋之交的抗金民族英雄宗泽,他在汴京沦陷、高宗南迁以后,“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但呼过河者三而薨”。对此,当代散文大家黄裳认为,“这短短的一节话,可以看做《梦忆》、《梦寻》的跋语。”又说,包括小品在内的张岱撰述,“大多是与史部有牵连的,可以看作一种突出的特色。”联系《梦忆》自序:“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梦寻》自序:“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
如此,我们可以认为,在张岱眼中,《清明上河图》就是张择端不遗余力摹写北宋故都风物,以为历史见证,作为自己怀念故国之情的慰藉;同样,两“梦”包括《琅嬛文集》、《石匮书》在内,也是张岱对大明故国风物、山川有同样目的和功用的文字之史:一是以自身生存为载体,传承儒家的文化传统;二是通过著书立说之方式,反思亡国原因,寻找民族重新振兴之道。其情虽迂,而精神值得肯定。
二
张岱之所以成为知识渊博、著作等身的大学者,在于他从小深谙并实践祖父教给他的读书之法:“余幼遵大父教,不读朱《注》。凡看经书,未尝敢以各家注疏横据胸中。正襟危坐,朗诵白文数十余过,其意义忽然有省。间有不能强解者,无意无义,贮之胸中;或一年,或二年,或接他书,或听人议论,或见山川、云物、鸟兽、虫鱼,触目惊心,忽于此书有悟,取而出之,名曰《四书遇》。盖‘遇’之云者,谓不于其家,不于其寓,直于途次之中邂逅遇之也。”
他在阅读诸子史籍过程中,将不认得的字的读音、义一一记在卡片上,通过向人请教或自己弄清楚。反对读书一目数行,将那些难字的音义含混带过,不加深究。他认为凡人名、官爵、年号、地名有益于“文理考校”,如人名中的“四岳”、“三老”或“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等等,皆应记熟。为此,他在平时读书生涯中,将涉及的有关经、史、子、集中的有关资料分门别类,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旁杂三教九流、诸子百家、人论政事、礼乐科举、职官考古、花卉草木、禽兽麟豸、鬼神怪异、日用宝玩、方术技艺等共计二十个大类,一百三十个子目,四千多个条目,编辑为《夜航船》,俨然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
张岱还喜欢读无字之书,即广交友,好游历。他曾说过:“余独邀天幸,凡生平所遇,常多知已。”此外,他还结交了一批名位不显的艺术胜流,民间“奇技”,优伶、歌妓、帮闲等市井人物。
雅俗两种文化层生活的深入接触与体验,极大地拓宽了他的文化视野和生活情趣,对他博大的学术知识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张岱好游历,曾说:“余少爱嬉游,名山恣探讨。”其游踪遍布大半个中国。从游历中领略绮丽的山水名胜,了解各地多采的风俗人情,各种各样的市井人物,感受当时的市民思想和人文主义精神。
但与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之一、英国历史学家亚克敦有所不同,张岱不是““两脚书橱”,而是充分地利用了青壮年时期家境优渥,一边“像戈壁的沙漠吸流水一样,吸收了知识”,一边又能把清泉“喷到地面上”。正如黄裳曾说:“宗子散文,《梦忆》《梦寻》,天下无与抗手。”
三
清顺治六年(1649)秋天,张岱回到绍兴城中,此时故居早已易主,他只得卜居卧龙山下的快园。康熙元年(1662)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逮捕杀害,眼见复明无望,张岱将全力转入“存明”,即以保护明代文化为己任,继续从事“存明”的著史活动,倡导节义精神。康熙二年,庄廷鑨《明史》案发,他的朋友查继佐被牵连下狱,抗清民族英雄张煌言被捕杀害于杭州,一连串的白色恐怖信息让张岱感到,私修《明史》随时都有被告发的危险,为此,他于康熙四年预营生圹在项里鸡头山,并预先写下《自为墓志铭》,一旦牵连就以生命殉之,决不丧失民族气节。
后来时局渐有缓和,张岱坚持不懈地完成了《石匮书》的修订工作,同时又陆续完成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環文集》和《夜航船》、《四书遇》、《快园道古》等著作的撰写。
《石匮书》是一部记录明代由兴入衰的历史著作,其中熔铸了作者对历史治乱轨迹和总结明代亡国教训的深刻认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则是记录了晚明江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记录了一大批工匠的艺术创造,记录了江南繁华靡丽的城市生活和人们率性而为的文化氛围,表现了作者无限眷恋和强烈的沧桑感情。
张岱好友王雨谦认为“《石匮书》告成,特与《史记》并有古今”。黄裳称扬说:“生于明末的山阴张岱是一位历史学家,市井诗人,又是一位绝代的散文家,是我平素非常佩服的作者”。
在搜寻阅读张岱作品,细细咀嚼的研究过程中,我深为张岱的治学之道、用世精神及其渊博学识、高尚的思想人格所感染。我要说:张岱研究丰富充实了我,我感谢张岱,我要撰文纪念他。
作者系绍兴文理学院教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