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是诸暨市及新一届枫桥镇党委、政府的重要使命。
1963年毛主席亲笔批示推广的“枫桥经验”,至今已走过了54个春秋,作为发源地的枫桥镇,有理由、也有责任将之创新发展、发扬光大。
枫桥镇党委书记金均海说得更直白,名扬全国的“枫桥经验”,是支撑枫桥未来发展之路的最现成、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大IP”,要致力于打造“枫桥经验”的升级版,就必须用足用好这个“第一资源”。
“IP”,在这两年可谓是炙手可热。
“IP”在现在的中国常指“知识产权”(但在英文中并无此含义)。在影视界,一些投资商为了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总是先买下某一热门小说的版权,进行改编、拍摄,再借助小说本身的“流量经济”,来获取影视作品的“流量票房”。
“枫桥经验”当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流量作品”。但经过54年的沉淀、发展,它早已成为全国政法战线的一面旗子、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根标杆,它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生命力,确实能成为支撑枫桥未来发展的一个“大IP”,或者说“大品牌”。
听话听音。“枫桥经验”升级版,其实就是一个关乎枫桥未来发展的“振兴战略”。
那么,问题来了。
因为长期以来,“枫桥经验”的主旨是解决群众内部矛盾,倡导的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属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畴,甚至还包含着一定的政治色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枫桥始终遵循着这样的理念,在综治领域作出了不少探索与实践,始终无愧于全国社会综合治理“第一镇”的荣耀。
可问题是,这样的一个“综治样本”,能够成为引领枫桥全面发展的“产业样本”、“文化样本”、“生态样本”吗?
“升级版”的内涵是什么?又将如何打造?金均海说,这要看枫桥有什么。跳出枫桥看枫桥,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重新打量枫桥、审视枫桥,厘清枫桥的优与劣、得与失。
这是重振枫桥的第一步,是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战略的必要一步。
枫桥有什么?枫桥有着最富足、最厚实的历史与人文。
这里曾是古越国建都的“大部”;在宋时,还一度做过“义安县”的县治。理学创始人朱熹四次在枫桥设堂讲学;省内少有留存的南宋方形砖塔,依然在向人诉说着“八百名化城寺和尚抗金兵、救小康王”的故事;明朝重臣海瑞亲临的小天竺内,至今还留有他的墨痕;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当年选择枫桥大庙,作了他在绍兴地区唯一的一次抗日演讲。也是因为抗战,这里还建起了浙江第一条“抗战铁路”——枫山铁路,是当年“浙东会战”唯一的出钱塘江通道……当然了,被称为“枫桥三贤”的王冕、杨维桢、陈洪绶,更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史上的三座“丰碑”。
难怪很多人说,诸暨的半部历史,就是由枫桥写成的。
枫桥有什么?枫桥也曾有过名扬一方的产业经济,培育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
在过去的30年中,枫桥经济也曾经创造过辉煌,是远近闻名的经济强镇,“枫桥衬衫”、“枫桥服饰”更是风光无限,最多时,拥有各类市场主体7000余家,规模企业74家,上市公司1家。但在最近十几年,特别是在全球金融风暴和“新经济”浪潮冲击下,曾经作为经济支柱的衬衫服饰等传统产业正在日渐式微,阵痛之强烈可想而知。
而同样让人不敢轻松的,是罩着无数光环的“千古一镇”,始终难掩另一种失落。
且不说那句“上有枫桥,下有柯桥”,早已成为枫桥之痛,就是在诸暨市内,当年的“一枫桥,二牌头,三草塔”之说,也早已成了一种记忆。尤其是拥有如此厚重的人文历史,却始终未能在文化旅游中“显山露水”。而作为“上层建筑”基石的产业经济,也未能彰显自己的特色或优势,而新的经济业态又尚未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不进则退的丛林法则,正在一步步消弥着枫桥的影响力。
一个地方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产业来推动。
显然,枫桥亟需来一次“转身”,亟需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身优势的发展之路,重拾“历史文化名镇”和“经济强镇”应有的自信。但什么才是这个“千年古镇”应有的姿态,未来的枫桥应该怎么走,似乎一直缺少一个明确的坐标与方向。
如此说来,枫桥确实需要来一次“枫桥之问”——枫桥有什么?
现在,“续写”枫桥的辉煌,就这样摆在了新一届枫桥镇党政领导班子的面前。通过近距离的观察、远距离的思考,他们决心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重新谋划枫桥的发展之路,提出了“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的战略构想。
因为他们发现,枫桥现在拥有的最具影响力、生命力的,就是“枫桥经验”这一块国家级“金字招牌”。
最关键的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今天的枫桥,已具备了“升级”的种种条件:传统产业急需转型,文化产业急需整合,民生事业急需提升……
都说思路决定行动,“入口”找到了,再往前行,必定是满眼的豁然开朗……
中篇:
枫桥,请慢慢品味
“枫桥经验”虽诞生于54年前,但这么多年来,它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成为社会各种复杂关系中的一道润滑剂。
当然,“枫桥经验”也在与时俱进,其影响之所及,早已超越了社会治安这一领域,而延伸到了行政、产业、文化、城市管理等各个方面,成为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撬动各方合力的一个社会管理体系。
凭借这一“自带流量”的国家级品牌,特别是诸暨市委作出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的战略部署之后,枫桥的创新意识、发展意愿再一次被激活、被强化。
比如“古镇改造”,改造的目标不仅仅是狭义的古镇旅游,而是要发展“大旅游”、拓展“大产业”,让建设成果向经营成果转化,是枫桥从“工业强镇”向“旅游强镇”转型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步”。
因此从一开始,就聘请浙江大学建筑设计院编制枫桥古镇改造规划,聘请中国美院风景设计院编制枫溪江景观提升规划,聘请中青旅文化研究院编制完成枫桥古镇旅游产品规划。力求精雕细琢,力求慢工出细活,力求既重面子更重里子,全力把古镇打造成一个内涵丰富、个性独特、乡愁遍地的古镇文化旅游精品。
目前,古镇改造一期工程(孝义路沿线工程)已全部改造完成。其高低错落、凹凸有致的布局设计,白墙黑瓦、亭台楼阁的交互辉映,无不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与美学享受。最为难得的是,没有丢掉生活的气息,居民商户依然在演绎生活的百味乡愁。因此,刚一开街,就迎来了大批的游客,更有不少省内外规划设计同行来学习、取经。
这样的“惊艳”,还将在二期工程(青年街、新街、枫溪江两岸)中一次次重现。届时,历史文化街区、民俗风情主题街区、枫江两岸慢生活休闲区三大主题街区,一定会让这座“千古一镇”再度风情四溢。
“大旅游”需要“大视野”。别看过去的枫桥一直“守着米箩寻食吃”,如今,经过岁月沉淀的枫桥,已开始对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山水资源进行全面整合。
根据规划,不仅将重现“枫溪泛舟”的经典场景,还将在枫溪江两岸,实施“十里枫林”、“十里荷韵”和“十里梅香”建设,以表达对“枫桥三贤”的敬意。届时,它们将与东化城寺塔、小天竺、枫桥大庙等全国、省、市级文保单位,以及会稽山古道、千年驿站古枫桥、东化城寺、三矶石等枫桥文化地标,以及历史同样悠久的枫桥香榧、枫桥年糕、枫桥老酒、枫桥藤艺等特色农产品,共同串连成一条“枫桥历史文脉”。
“大旅游”更需“大产业”。如果说“古镇”是枫桥文化旅游的核心,那么,会稽山西麓、枫溪江两畔,就是枫桥文化旅游的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分舞台。
目前,围绕打造华东地区旅游目的地目标,大健康产业园、田园·蔓谷、仙人阁民族风情园、香妃梅林、云溪九里、科地原乡谷等重大旅游休闲项目和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已陆续动工建设。
这其中,就有多个项目属于枫桥乡贤的回归项目。他们有感于枫桥的转型变化,纷纷回乡,而且大多着眼于文旅、健康项目。如一期投资5亿元的仙人阁民族风情园,就是由在云南创业的乡贤魏建金投资。前不久,长年在外经商的枫桥人何天明悄然迅捷地在孝义路上投资建起了“咖啡星乐”,让古镇更具诗意和品质。
除了大健康产业、生态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也将勃然兴发。
枫桥的文化氛围本就十分浓厚,拥有“三贤”文化研究、书画等方面一大批民间社团组织。前不久,枫桥镇被中华文学基金会授予“中国诗歌小镇”称号。第七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申报工作,也已进入审批程序。
甚至连“平安特色小镇”的创建,也被纳入了枫桥文化旅游的范畴。
除了“小镇客厅”、“枫桥经验”纪念馆的易地新建、嘉凯城商贸旅游综合体等项目外,依托“枫桥经验”这个“IP”,还将衍生出几个全新的产业,如平安教育培训产业、平安文化旅游产业、平安智慧安防产业。就在最近,建一座国际安保职业学校的项目,已在洽谈之中。
同时,针对每年都有大批全国各地的机关干部来枫桥学习取经的情况,筹建一座面向全国的“干部培训学院”也已进入下一步的工作日程。
把“枫桥经验”发扬光大,把经验优势变成发展优势,把品牌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正是“枫桥经验”升级版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三国时期,枫桥就号称“绿野”。如今,枫桥更是一块平安之地、文旅之地,让人安居,让人乐业,更让人激情舞动,梦想飞翔!
引 子
54年来,“枫桥经验”影响了枫桥,也成就了枫桥,即使到了今天,它依然在牢牢支撑着枫桥的维度。
的确,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枫桥镇一直把“枫桥经验”作为一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效手段,也创新发展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
比如在政府层面,实施了平安乡镇、平安站所等各种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和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建立集治安、国土、调解于一身的全科网格员队伍,成立了以杨光照、蔡娟等为核心的“老杨调解室”、“娟子工作室”。在社会层面,出现了以普通群众为主角的枫桥镇调解志愿者协会、“枫桥大妈”等民间调解组织,在做好社会调解、服务镇村居民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现在,要打造“枫桥经验”的升级版,就必须用足用好“枫桥经验”这个“第一资源”。
说说容易,可要把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延伸到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上,并非一件易事。
因此这些年,枫桥的产业经济,始终都是另辟蹊径,从早年的“枫桥衬衫”、“枫桥纺织”,到前几年的“枫桥汽配”,再到最近一两年提出的“文创枫桥”。也就是说,大家始终不敢触碰、也不知如何触碰“枫桥经验”这一经典品牌,最终形成了“枫桥经验”与产业经济各行其道、“一热一冷”的尴尬局面。
曾经做过高中语文老师、又在多个部门镇乡有过历练的金均海,却试图找到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他坦言,最近这两年,创建“特色小镇”可谓是风生水起,镇党委政府也提出了创建“平安特色小镇”的设想,但在内心里,如何将“平安”延伸到枫桥发展的各个领域,大家总觉得心中无底。
信心,来自于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近年来,省委、绍兴市委和诸暨市委对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高度重视。2017年4月20日,省委书记车俊对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了专门批示,强调“枫桥经验”不仅要继承好,更要有创新发展。绍兴市委书记彭佳学还专门来枫桥镇蹲点调研,指导工作。
更想不到的是,在前不久召开的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还专门提出了“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的目标要求,让枫桥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发展的方向到底是什么。
其后,创建“平安特色小镇”更上升到了诸暨全市的层面。
今年3月,诸暨市委“平安浙江特色小镇”创建领导小组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担任常务副组长,常务副市长、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分管副市长、公安局局长、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为副组长,枫桥镇和相关局办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员。创建工作正式启动。
作为创建工作的主要责任单位,枫桥镇也组建了专门班子,出台了创建方案。同时,按照诸暨市委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在全镇范围部署平安建设大提升、基层治理大提升、富民强镇大提升、美丽城乡大提升和和谐文化大提升“五大提升行动”……
喊响口号容易,组建班子、做个方案也容易,难的是如何体现特色、如何体现升级,更难的,是如何向其他领域延伸。
于是就想到了“IP”!在金均海看来,“枫桥经验”就是实现升级的“IP”,“平安特色小镇”就是升级的平台。只要做好平安文章,积极引导发展平安产业、平安文化、平安城镇、平安社会,积极营造社会和谐、生态和美、工作和顺、办事和畅的“和环境”,何愁不能实现“枫桥经验”的升级版?
思考,是个好东西。有了冷静的思考、审慎的决策,思路更清了,方向也更明了。一张既有战略考量、又有战术指导的创建蓝图,就很快摆在了大家面前。
在这一蓝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是一个战略方向,创建“平安特色小镇”则是实施这一战略的一个战术平台。在这里,“枫桥经验”也不再是一个内涵单一的政治概念,已开始向产业、文化以及政务等方面全方位延伸,再延伸……
升级的路径也自此明确——以“省小城市培育试点”为主要抓手,坚持“枫桥经验”与枫桥经济两轮驱动不变,围绕“平安”二字,积极开展产业之城、文旅之城、和美之城、先锋之城“四城同创”和平安建设样板区、基层治理示范区、产业转型先行区、城乡统筹标杆区、和谐文化引领区“五区共建”,大力打造平安中国示范区、标杆镇。
具体来说,就是内学店口、大唐,外学横店、乌镇,着力做好四篇文章,打造一个全新的枫桥、创新的枫桥:
一是产业动能的升级。在不断提升服装、纺织、汽配三大产业的基础上,依托青龙畈工业园区、湖头畈高新技术区和两创智造集聚区三大园区,大力拓展新兴产业和旅游产业,实现“工业强镇”向“旅游强镇”转型。
二是城镇建设的升级。以古镇改造为突破口,集中开展小城镇建设。
三是平安建设的升级。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全面构筑枫桥的平安和美环境。
四是干部作风的升级。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契机,大力提升公共服务,促进干部作风的进一步提升。
虽说,要让蓝图全部变成现实,还需要一段时间。但不可否认的是,枫桥已悄悄开始了她的一次“华丽转身”。
最亮眼的,当然是古镇改造。
古镇改造,并非只有枫桥做。但枫桥的做法,却是独特、独到的。最独特的,则是将“枫桥经验”融入了古镇改造工作之中。
比如,枫桥没有大拆大建,也没有赶走居民,也不造新的“旧景”,完全是依托原有的地形、布局、风貌进行修缮、修复,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镇原有的风韵、原有的气息。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以前的古镇保护工作比较到位,使得改造区域内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新建筑。但最主要的,是顾及了居民的需求,尽量不扰民、不影响居民的工作和生活。
又比如,率先启动改造工作的孝义路,全长1.5公里,共有房子45幢,涉及70多户店面、400多户居民。由于两边的房子原本就各不相同,所以在规划上,从屋顶、墙面到门窗,每幢房子的设计也不同。
问题是,房子的产权还是居民的,那么政府的规划、设计,居民能满意吗?
按照惯例,枫桥镇党委、政府又一次“走群众路线”。在改造工作启动之前,先后召开座谈会107次,走访6936户居民,同时,又派出整治小组成员,在村居干部的配合下,拿着设计模型,挨家挨户说明情况,并征求房主意见。
“有经营户提出把外墙设计的几根仿古廊柱适当往外挪,既不减少房屋面积,也不影响采光。经我们反映后,这个建议很快被采纳实施了。”枫桥镇陈家村妇女主任、古镇改造工作组成员陈佩英说。
甚至,工作组还专门拿出一幢公房用来做“实验房”,目的只是为了让住户看到改造后的样子。
把规划交给生活在镇上的居民,让“枫桥经验”成为流动的风景,就足以让人品味出许多东西。
枫桥,浙江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一座历史积淀极为深厚凝重的“千古一镇”。
她因古越国曾在这里建都而名,也因中国古代文艺史上有三座丰碑之誉的“枫桥三贤”而闻名,更因毛主席亲笔批示推广的“枫桥经验”而闻名。
一直被光环笼罩的枫桥,最近十年,也迎来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期。
但枫桥没有沉寂。今天,枫桥镇创建“平安浙江特色小镇”,“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正在重构产业格局,重建古镇生态,实现从工业强镇向旅游强镇的转型升级,重拾“历史文化名镇”应有的自信。
枫桥,是一部厚重的书。这本书,能让人透过时光的隧道,寻觅到关于历史和人文、政治和社会、经济和生态、人和人的种种哲学思辨。
枫桥,曾经让人着迷;枫桥,将永远让人着迷。
突击清淤
下乡送春联
古镇新貌
以普通群众为主角的枫桥调解志愿者联合会
书画展
本版撰文:陈全苗 张学敏
摄影:任光法
徐德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