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乌毡帽,“顶”上的风情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鲁迅在《故乡》中这般描写少年闰土。乌毡帽作为绍兴的传统生活用品,在鲁迅的著作中出现很多次而被人们熟知。正宗的乌毡帽,形似锅状,内外乌黑,纯羊毛制,帽边可翻,能呈几种造型。夏日,它可作凉帽遮阳,雨天可代笠避水,翻起的帽边可藏放香烟、火柴、零钞等细碎之物……曾经,绍兴的男性无论老小都有一顶乌毡帽,撑船、打渔、农作时必不可少,是这水乡泽国中的一道“顶上风情”。

时至今日,纯手工制作的正宗乌毡帽已较难见到,而熟谙这一完整工艺者更是少之又少。家住浙东运河水畔的高五九,自14岁起学习制作乌毡帽,今年已有86岁高龄,是绍兴乌毡帽制作技艺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见证了几十年来绍兴乌毡帽行业的兴衰历程。

●记者

潘晓华

实习生

孔卿媛

好的乌毡帽可以盛水一日不漏洒

绍兴古城历史悠久,人文地域文化浓厚,每年都有无数的游客慕名而来。外地游客谈起绍兴,总离不开乌毡帽的话题,有的还会买上一顶戴戴,再去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吃盘茴香豆,徜徉在小桥流水人家的老巷。古往今来,乌毡帽俨然成为了绍兴地域文化的标志之一。

其实,毡帽的历史可谓久远。在新疆楼兰罗布泊孔雀河北岸的古墓沟出土的毡帽,经碳14测定,距今约3880年,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大西北就有戴毡帽的习俗。

明朝文学家、山阴人张岱在《夜航船》一书中写道:“秦汉始效羌人制为毡帽”,可见,绍兴先人在秦汉时期,从北方羌人处习得毡帽技艺,带至绍兴。乌毡帽在传入以后,在一代代绍兴先民的手中,不断得到改良和创新,并成为具有绍兴特色的生活用品。

乌毡帽在绍兴,流行于明朝,兴盛于清末期。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绍兴袍渎有一位有名的乌毡帽制作商潘尚升,在绍兴城区西营口开设了一家潘万盛毡帽店,年产毡帽2000顶左右。这家潘万乘毡帽店,是有记载以来绍兴第一个毡帽制作行。

“我以前不住在皋埠老街,老家在陶堰茅洋。那时候,我的父亲专程去潘万乘毡帽店学艺,学成后回到茅洋。”高五九告诉记者,他自14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乌毡帽的制作工艺,学了三年,方能熟练掌握。如今算来,他做乌毡帽已经有60多年了。家住越城区皋埠老街的高五九,其手工制作乌毡帽的传统工艺,便来自绍兴制毡名作坊“潘万乘”,他是从父亲处嫡传习得,可谓正宗。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在3年前制了最后一批毡帽后就歇手过起了安逸的晚年生活。“当时,我要做帽的消息一出,就有人来订,很多乡里人舍不得几十元买件衣服,但100多元一顶的手工乌毡帽是一定要买的。因为纯手工制作的传统乌毡帽市场上已很难见到了,往往是提前好久预订才能拿到。当时做的一批乌毡帽都被买走了,我好不容易给自己留下一顶。”高五九拿出了当时被他“硬生生”留下的一顶乌毡帽给记者细瞧,帽体上不见一针一线,却造型坚挺,在老人的手中变出多种样式……

“听说有人曾拿乌毡帽打酒来喝,真有这事情吗?”记者问高五九,老人笑着回忆说,“以前乌毡帽的需求量很大,每户人家里的男人几乎人人一顶,所以除了潘万盛制毡社,还有很多小作坊也在制作乌毡帽,制帽者们常常会比拼手艺,看谁的乌毡帽质量好。当时,各家拿出自己的帽子,在帽里盛满水,看哪家帽盛水的时间最长,就说明哪家的帽子质地最好。好的乌毡帽可以盛水一整日而不漏洒,倒掉水后轻轻一掸,又滴水不沾……”高五九当年也曾参加过比赛,还获过奖,那是他人生中最为自豪的事情之一了。

关于乌毡帽,高九五还给记者讲了一个民间流传的关于乌毡帽由来的传说。相传古代时,有一个猎人进山捕猎,追捕到一只老虎。在老虎的窝里,发现了一块其他野兽兽毛压成的“毛毡”。猎人将“毛毡”带回家后,略做加工,制成帽子戴在头顶,竟是十分温暖舒适。周围的人们知道后,纷纷仿制,才有了如今的乌毡帽。

这一传说给乌毡帽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在过去的时候,商人店铺里多是供奉财神爷保佑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而在乌毡帽业,却是独树一帜,在店铺里挂着老虎画像,以表尊敬。老虎画像,也因此成为了乌毡帽行业的特殊标志。

制作乌毡帽的工序有着细致复杂的环节

“三年前,是我最后一次制作了,那是受人之托。当时仅是准备工作就花了几个月时间,买湖羊毛、细筛泥土等。”高五九说,纯手工制作的乌毡帽,制作成本较高,而且制作环境不好,制作过程中,口鼻手耳中皆是淤泥灰尘,劳动强度大,对手艺人的要求高。

“现在市场上卖的一些乌毡帽,大多是旅游产品,在实用性上远不及手工制作的乌毡帽。”高五九说。真正好的乌毡帽,能做到雨濯不渗,风吹不冷,日晒不烫,灰尘难粘,碰擦不伤,保暖御寒。从前,人们也曾将乌毡帽用作容器,买米当“米兜”,买干果当“篮子”,劳累时当座凳,平时习惯把零钱、纸条、笔、烟等塞进摺起的帽沿内备用,甚至缺小钱时将其当作“押物”等等。

乌毡帽的制作工艺看起来较为简单,其实里面却有大学问。首先,是乌毡帽的原料——湖羊毛的采集。“现在绍兴已经没有湖羊了,要湖羊毛的话,只能去嘉兴采购。”高五九说。拿到上好的湖羊毛之后,因羊毛上有油脂,所以需要拿一些淤泥脱脂。取干燥田泥撒于羊毛之上,频频拍打,待泥土吸收羊油脂污物后,将羊毛洗净晒干。晒干后的羊毛算是真正纯净的羊毛了。然后再用木制弹弓把羊毛弹松,使羊毛变得松软,再用形似手指状竹制“栅掌”将弹松的羊毛撮起,均匀铺于竹帛上。接下来,要用嘴喷细密水于毡毛,并将竹帘卷拢,用脚来回挤压滚动,让毛粘成毡块。

为了使制作出来的毡帽变得厚实耐用,就需要把毡块折成四层,再粘,然后将四层毡块均匀对揭,用滚开水浸泡,反复揉捏,使之粘附紧密,质地坚韧。之后,使毡帽成型。将毡块套于模型,制成帽坯,再次定型后,便成为了尖顶圆边的毡帽。

最初做好的毡帽其实是白色的,但依中国传统,黑帽更为稳重实用。故而在制作流程的最后,还需要将毡帽染黑,染色的原料是用野生植物花香果与皂矾烧煮而成。

乌毡帽的制作前前后后共有14道主要工序。在看起来较为简单的工序之中,每道工序,都有着细致复杂的环节。从羊毛缩绒,到染色,都十分考验手工艺人的技术水平。要做好这些,不仅需要手工艺人有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还需要细致耐心地专注工作。在一道道纯手工的工序之下,还需要有强大的体力支持,要求手工艺人能吃苦耐劳,适应高强度的工作环境。

传统绍兴乌毡帽怎样焕发生机值得挖掘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对于衣帽服饰的需求趋向于现代化、潮流化、个性化。除了一些在农村生活的老人还保留着戴乌毡帽的习惯,城市里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戴乌毡帽了,乌毡帽作为传统的生活用品,已经渐渐地远离了绍兴居民的日常生活。但随着绍兴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乌毡帽作为绍兴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物品之一,开始探索着另一片市场前景。

现今流通在绍兴市场上的乌毡帽,多产自山东,真正出自绍兴手工艺人之手的乌毡帽,已经很少了。“以前我还在厂里的时候,我们制作乌毡帽,从三月开始一直做到过年,每天每人要做五顶乌毡帽。但现在绍兴市场上的乌毡帽大部分是从外地进货,基本上来自生产车间,村质以化纤为主,形在但实用性已远不及当年。”高五九说。

经济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手工业被现代工业取代是不可避免的过程,但那些曾经蕴含劳动人民智慧的手工技艺不应该湮灭在历史进程之中。也许,当下我们不需要再在灰尘弥漫的环境下制作乌毡帽了,干净整洁的车间大批量的生产完全能够满足旅游市场的需要,但古朴的制作工艺何尝不是一种旅游资源。

“手工制作乌毡帽比较辛苦,劳动环境也不好,如今乐意学习的人很少,就算我的两个儿子,也不再想学习我的手艺了。但是我相信,一定会有感兴趣的人,只要有人愿意学习,我非常乐意将所有的技艺传授给他。”高五九说。眼见曾经陪伴自己一辈子的乌毡帽手工技艺,如今日趋衰落,面临着失传的境地,他心中也颇有些无奈与不舍。

绍兴乌毡帽,承载着绍兴一代代人的记忆。传统的绍兴乌毡帽手工技艺里,蕴含着多少先民的智慧与心血,如今该通过怎样的方式使它重新焕发生机,是高五九的心事,更是绍兴在开发旅游市场,以及挖掘旅游产品时,需要关注的节点。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非遗中心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