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古风遗存 老村老宅老人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

●见习记者

於泽锋

古风遗存

老村

老宅

老人

诸暨赵家新村,位于会稽山北侧腹地,古越国曾在这里建都,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赵家新村古名兰台,现系2006年扩镇并村而成,辖赵一、赵二、赵三、赵四、菩提、芦狮、上下坞7个自然村。走访过程中,记者遇到了现年74岁的退休教师赵校根,他是赵家新村人,平时主要从事村史的整理编撰工作,对于赵家,他很熟悉。据他介绍,宋哲宗元祐年间,先贤赵孟良从山阴柯山(今绍兴柯岩)迁至此地,子孙繁衍,始名赵家。

在赵家新村,随处可见一座座建造于明清时期的老台门,白墙黑瓦,马头山墙。据统计,全村叫得出名称的深院大宅就有60多座。另外还有许多佛教文化、孝文化、桥文化、水文化的遗址或遗存,包括古寺、古庵、古祠、古庙、古桥、古井。

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乡风淳朴。据不完全统计,兰台赵家出过秀才70个,太学生国学生108个,贡生20个,举人7个,进士1个。2014年,赵家新村入选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在随后的三年里,政府斥资对这座古村进行修葺和保护。截至目前,已完成第一期改造工作,修缮和改造了兰台古社、清献堂、水阁台门和兰台世泽四个点,修复了兰台古道、兰台大堰两线,顺利完成省级验收工作。

在赵校根的带领下,记者沿着兰台古道探寻这座古村的风貌。由于进行了修葺的缘故,古道显得很整洁,巷子里住户颇多,但基本以老人为主。在兰台古社里,记者看到很多老人聚集在这里,他们在大门口的大长凳上坐着,往里望去,庭院深深,还有音乐声响起,一支老年舞蹈队正在那里排练。据赵校根介绍,这里原本是土谷寺,村民唤作大庙,如今修葺一新,成了村里老人主要的活动场所。兰台古社最里面还有土谷寺旧址,此时显得空空荡荡,只有几幅纸质的佛像挂在那里。赵校根告诉记者,原本庙里有佛像,进庙后左侧还有一口大钟,右侧立有一个大鼓,庭院中原本还立有两座土地像,园中设有戏台,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都已经消失了。兰台古社边上便是兰台大堰,宽约3米,深约2米,从村东到村西穿村而过,为村民洗涤、防火、灌溉之用。

赵家新村属于盆地地形,为山间沙石淤泥冲击而成,土质沙性重,易渗水,村民为了种植需要,在田间多挖井,以桔槔提水灌溉,最大的井直径达5米,系中国之最,也入选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民谚曰:“日日三百桶,夜夜归原洞。”曾经,夜半朦胧之时,农民汲水灌溉,咕咕嘎嘎的汲水声宛如一曲“交响乐”。在村民户院中,村民也会挖井用作洗涤、饮用、防火之用,因而,村中各色古井众多。沿着兰台古道,穿街走巷,颇有曲径通幽之趣,僻静处,还能听到收音机里传来的夹带着“吱吱”的声响,巷口几条黄狗探头探脑,白墙、飞檐,青砖,仿佛行走在水墨书卷之中。

古街的拐弯处便是赵氏宗祠清献堂,已建堂400多年,至今保存完好。此时门口的晒场上,晒满了金黄的稻谷,清献堂内,也坐满了老人,几张方桌排开,村里的老人在这里谈天说地。说起古村修葺工作,在场的村民都不由称赞,祠堂的修缮,让他们多了一个好去处,很多人都是这里的“常客”。老人、祠堂,岁月的旧时光仿佛就在眼前,安静、祥和、隽永,一种厚重感扑面而来。祠堂规模宏大,总占地面积1350平方米,石柱林立,可以看出往日的气象。几块古碑矗立在那里,碑文上字迹已有些模糊。清献堂的另一侧便是气象恢弘的水阁台门,据赵校根介绍,水阁台门为清嘉庆年间乡人赵南选建,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正厅五间二弄,侧屋九十九间半,目前仍有四五户人家住在里面。

保护修缮

有形态

有文脉

有故事

赵家新村古风遗存,实属难得。在古建筑带的另一侧,现代化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一街相隔,泾渭分明。规划上的合理布局,可以说为古村的保护赢得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在赵家镇政府,记者见到了当时负责规划修葺赵家新村的负责人。“古村风貌得以留存,和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无论是修缮还是保护,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很多村落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迹在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下毁坏了,非常可惜。当时是了解到省里有申报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这个项目,借着这一契机进行了申报,最终入选。正是有了省里的政策支持,很多古建筑得以修缮。”他告诉记者,该项目主要分为古建筑修复、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筑物整修改造、村内古道修复与改造、搬迁安置区基本公建等项目建设。修缮完成之后主要服务于当地的村民,保护和利用共同推进,因此,在村里反响很好。“对于一个古村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