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张科勇
文
首席记者
袁
云
摄
几天前,绍兴一中120周年庆典校史博物馆、元培工作室、鲁迅纪念室开馆暨名人雕像揭像仪式上,有位88岁高龄的老人向广大绍一中校友讲述了蔡元培与绍兴一中的渊源,让在场的人都感佩不已。
他叫蔡英多,蔡元培的儿子。第六次来绍兴的他接受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向我们讲述了父亲与绍兴的故事,以及他眼里的父亲。
他是永远的北大校长
也是绍兴一中校长
蔡元培(1868—1940),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的“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名言警句影响了许多教育仁人,被认为是中国教育革新的第一人。
“父亲是绍兴人,我也是绍兴人。”蔡英多虽然生于上海,不过对于绍兴一直有着很深厚的感情。
1988年,蔡英多第一次来到绍兴,是为蔡元培故居开馆之事而来的。之后,他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每次来绍兴,都会到蔡元培故居去走走看看,提出一些意见建议。这次他应邀参加绍兴一中120周年校庆。他说,父亲曾担任两年的绍兴一中校长,这是父亲作为教育家的起点,为他今后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很高兴参加绍兴一中成立120周年纪念活动。回顾建校初期,国家内忧外患,面临危急存亡,现历经百余年艰苦奋斗,祖国变得繁荣昌盛。希望同学们能珍惜和继承光荣传统,努力学习,为祖国作出更大贡献。”在绍兴一中120周年庆典仪式上,蔡英多激情澎湃的发言感动了在场的一中校友和学生。
蔡英多回忆说,1898年,而立之年的父亲离开当时他就职的翰林院而从事教育,回到故乡,当时著名藏书家徐树兰先生创立了绍郡中西学堂,“父亲和徐树兰彼此都很熟悉和了解,因此他担任中西学堂监督(校长),同时教授蒙学班的拼音课程,这是父亲服务于新式学堂的开始。”
在蔡元培担任校长的2年时间内,他专门制订了教师的《学友约》,要求教师具有业务水平,专心教学、不沾名利,有纠正学堂规则的责任……
“其实这与父亲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制定的《大学令》一脉相承,即要聘请德才兼备、专心教育的教师,要容纳不同意见的人共同工作,要发扬民主的评议会制度,这和在北大时期确立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大学校务管理原则和‘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有共通之处。”
他是要求子女学“实科”的父亲
也是“唯卿第一能知我”的丈夫
蔡元培一生结过三次婚,有两个女儿和五个儿子。蔡睟盎、蔡英多和蔡怀新是第三位夫人周峻所生。
不过在蔡英多10多岁时,蔡元培就去世了。
“那时,我们一家住在香港。当时,香港已被日本人占领了,在交火中,我家附近的一个油库爆炸了,殃及我家。我母亲连手表都没拿,只来得及抢出父亲的手稿。她托一个志愿者把我们几个孩子带走,自己用一只藤箱装父亲的手稿,有些手稿还缝在棉被里,准备送出去,其间还遭到日本人扣留。”蔡英多说,父亲的物品一直由母亲看护,直到母亲1975年去世,才交由姐姐蔡睟盎看护了。
蔡英多说:“父母亲感情很好,在姐姐蔡睟盎处,还留有母亲为父亲画的像,父亲在上面题词‘唯卿第一能知我’。父亲是个很浪漫的人,和母亲订婚时,也曾题词‘谨以最纯洁最诚恳之爱情与周峻君订婚’。”
蔡英多回忆说,父亲和我们几个孩子无话不谈,为我们做玩具,读《西行漫记》。“我们深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关心时事,有人觉得父亲当过教育总长,当官的人总想让子女也子承父业,但父亲对我们的教育非常开明,他曾写了七个字给母亲‘且从诸兄学实科’。”
蔡元培的子女中,还真没有一个人做官。蔡英多的大哥蔡无忌留学法国13年,是位畜牧兽医专家;大姐蔡威廉留学比利时和法国,学习油画,可惜英年早逝;二哥蔡柏龄是法国物理学博士,获法国国家科学院奖章。蔡英多的姐姐蔡睟盎一生未嫁,离休前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研究员。
蔡英多也一心学“实科”,从华东航空学院毕业,分配到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搞技术,并在沈阳落户生根。
“我要延续母亲的遗志,在精神上与父亲不离不弃。”蔡英多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