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诸暨市赵家镇保安新村,新开通的203路公交车开到村委会门口,结束了这个小山村不通公交的历史。
今年初,我市出台《“村村通公交”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在全省率先提出将村村通公交站点距离从2公里缩短至建制村村委所在地(或文化活动中心)500米以内;计划用3年时间对未达标的1049个建制村进行提升改造,目标是到2019年底全市建制村公交通村率达100%。
仅仅半年时间,我市已完成364个建制村的公交提升改造工作,提前完成今年目标任务。其中,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更是率先完成三年提升改造任务,实现“村村通公交”。
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破解山区出行难题
7月1日上午9点30分,一辆7座的城乡小公交车从新昌县东茗乡石下坑村驶往东茗乡政府,标志着该县首条定制公交开通运行。“以前去东茗乡赶集,要走半个小时山路到邻村坐班车,现在在村口就能坐上公交车,真的方便了不少。”石下坑村民吕大娘笑着说。
石下坑村地处偏远地区,山路险峻,并不具备九座以上客运车辆通车条件,一直以来未通公交车。为了解决石下坑村百姓出行难题,新昌县交通运输局联合交警、安监和乡政府等部门进行了实地踏看,最终决定开通定制公交——通过缩小公交车尺寸,减少座位,以达到山区道路通行标准。
在新昌、嵊州、诸暨部分偏远山区,由于道路条件较差、安保设施不完善,公交出行面临一定难度。为破解山区出行难题,各地相关部门通过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制定“一村一策”方案,让“村村通公交”的目标逐步推进。
在诸暨市同山镇南源村,经过数月的道路改造后,129路公交车终于开到了村委门口。“原先,由于村内道路狭窄、道路安保设施不完善,村里一直未通公交车。”南源村党支部书记邵均全告诉记者,通车之前,村民坐公交车要走上2公里山路到邻村坐车,很是不便。现在,通过加宽道路、安装波形护栏等一系列改造后,村内道路终于达到了通车标准。
诸暨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初,按照村委会大楼距离公交站点500米的新标准,经过摸排,发现诸暨全市有189个建制村未能达到通公交车的要求。其中,有110余个本身道路条件良好,不涉及安保设施提升等道路改造,通过调整线路、增加站牌就可以完成通达,这些行政村预计今年8月底前可以全部开通公交车。剩下的79个行政村,则需要对村级道路进行提升,同山镇南源村就是其中之一。“对另外70多个村,我们已委托专业设计单位与运管局、公路局等相关部门根据各村实际情况,进行道路改造设计,目前已完成设计评审。”该负责人说道。
改造提升,打造城乡公交一体化2.0版
柯桥区马鞍镇大渔山村村民宋志清,已经习惯于清晨坐上新开通的545路公交,前往镇上买菜。在此之前,75岁的宋志清需要走上1公里路,才能坐上通往集镇的公交。今年以来,柯桥区通过延伸公交线路、调整站点、新增公交线路等措施,使10个建制村完成了“500米”目标。
仅仅半年时间,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就提前完成“三年提升改造任务”,实现“村村通公交”。“在‘村村通’的基础上,更要实现‘村村优’。”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柯桥区先后投入1.9亿元,用于提升改善公交车品质,减少尾气排放,共购置新能源公交车426辆,淘汰“黄标车”117辆。目前,全区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68.8%,在县(区)级公交企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同时,该区又投入2000万元建成启用柯桥公交智能调度监控中心,实现了公交运行数据实时化采集,人、车、站场可视化监管。上虞区用天然气、油电混合、纯电动等新能源车辆代替原来排量大、黑尾、核载量小的柴油车,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大幅提升。
“我们希望在‘村村通公交’的基础上,打造城乡公交一体化2.0版本。”柯桥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沈宏明表示,所谓城乡公交一体化2.0版本,即在原先基础上提升公交服务品质,推进智能化管理。
惠民利民,美丽乡村建设搭上村村通公交
在新昌客运西站,回山镇丁山村村民余兴楚坐上了回家的班车。从新昌客运西站到回山镇丁山村,足足有57公里。“原先,车子不仅开不到村里,票价也比现在高不少。”余兴楚说道。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以来,不仅客运线路得到了优化,票价也大幅下降。改革前,新昌客运西站至回山镇的票价为13元,改革后,票价降至5元,每人每趟出行减少了8元,下降幅度达到62%。
“截至今年7月20日,全县城乡公交、城市公交全部国有化经营。”新昌县道路运输管理局副局长吕军波表示,城乡公交一体化后,带来的是全县客运线路的统筹安排。今年6月3日,新昌县开通了由客运中心至十九峰景区的首条景区专线,极大方便了外地游客到十九峰景区游览。6月29日,该县又开通了两条园区专线,分别是客运西站至高新园区梅澄区块、客运东站至新昌工业园区大市聚区块。“有了园区专线后,大大方便了员工上下班,也节省了公司的接送班车,有利于绿色出行。”三花控股集团行政总监丁伟洪说。
“村村通公交”,带来的是惠民利民。在嵊州市下王镇高彦岭村,一天三趟的10座定制小公交是村民们进出集镇的最主要交通方式。从高彦岭村到下王镇,共有18公里山路,开车需要40多分钟。由于道路状况差,通公交条件难,原先,村民出行全靠“三无”车辆。“如果有什么急事去镇里,得打电话包辆车,这一趟就得60元,现在有了班车后,只要5元就够了,既省钱又方便。”58岁的高彦岭村村民俞祥华说道。
“今年是我市‘村村通公交’三年计划的第一年,可以说开局良好,仅半年时间就超额完成了今年全年的目标任务。”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副书记许煌发表示,接下来,在“村村通公交”的基础上,将加快推进农村公交枢纽站、首末站和公交候车亭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于提前完成三年计划的地区,规范通村公交运行,提高服务质量。“我们还将指导各地将‘村村通公交’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相结合,灵活安排公交运营方式,增加客流,提高公交吸引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