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调查·聚焦青少年“网瘾”
■
记者
王珏
家里有一个有“网瘾”的孩子,对每个家长来说都是很揪心的事。记者从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了解到,在青少年日常的心理咨询门诊中,近六成是跟“网瘾”有关。
为减少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最近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其中提出了一项新的管理办法,就是每天0点到8点,禁止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
据透露,该管理办法要求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其接触的游戏或游戏功能,禁止未成年人在每天0:00到8:00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还要求公共上网场所应当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智能终端设备在出厂时或销售前,也应当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或者为安装这类软件提供便利、显著的提示。
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家长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但也有人怀疑新规对青少年的约束力,认为执行有难度。
家有小“网虫”
戒瘾不容易
因为孩子沉迷网络而向专家求助的家长不在少数。
“以小学六年级至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最多,不少是为了逃避学习而沉溺到网络世界里面。”市心理咨询治疗中心专家、主任医师汪洁告诉记者,这些孩子“网瘾”症状相似,背后的病因则千差万别。就好比发热这个症状,很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引发。
自身的人格不完善,或者家庭环境不和睦,甚至是心理疾病等都有可能成为诱因。汪洁说,她曾遇到过一个刚上大一的小伙子单某,期末考试挂了多科,回家后突然告诉父母不想读书了,然后整天在家没日没夜地上网玩游戏。父母急得不得了,想方设法地带着小单来找心理医生。
经过心理测试和交流发现,小单患上抑郁症。由于大学里人际交往不顺利,导致他性格越来越孤僻。找到具体原因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加上家人的帮助,小单慢慢地从源头上脱离了网络世界的“禁锢”。
几年前,一名有伤人反抗倾向的“网瘾”青年,住进市第七医院的精神科病房,4个月后,成功戒掉“网瘾”,该病例被业界认为很有借鉴意义。
网络成瘾并非一蹴而就,想要戒除,需要一定时间。市七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谢晓颖认为,治疗“网瘾”的关键是“隔离”。医院心理科门诊经常能碰到网络成瘾的少年,但治疗效果都不太好。“因为不能将孩子从上网的环境中脱离出来。”她解释,隔离就是为了使其“脱敏”。但现在学生基本都有手机,除了拿手机玩小游戏外,用微信群和QQ群进行网络社交也十分普遍。家长首先要扮演一个正面引导的角色,从自身做起,减少网上下棋、玩游戏的时间,多跟孩子交流,转移其注意力,使他们尽快摆脱对网络的依赖。也不要一味地禁止,可以跟孩子进行时间约定,从小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立法戒“网瘾”
开了个好头
近年来,未成年人在网民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然而,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正常活动尚没有得到应有保护,未成年人受到暴力、色情、凶杀、恐怖等网络信息危害严重,大量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的信息充斥网络。数据显示,七成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是因网络而起。
送审稿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在网络空间展示可能诱导未成年人实施暴力、欺凌、自杀、自残、性接触、流浪、乞讨等不良行为等信息之前,须以显著方式提示。
对此,浙江元祐律师事务所的邵律师认为,当前,网络场景化信息传播方式使得未成年人和家长的主动选择性差,更需要通过立法来保护。有些未成年人把家长的几万元积蓄花光,而有些成年人也会几万元地打赏。实际上,就是在这种场景式的信息传播方式情况下,失去了任何的抵抗能力。我们将来怎么样从立法上根据场景传播的特点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规定,这个很重要。
“拟出台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里面,规定了限制游戏时间以及游戏类别,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隔离’,对本身缺乏自律的孩子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要改善青少年沉溺网络的现象,关键还在于预防。”市七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谢晓颖说。
新规能否管住孩子
还要看将来实施情况
“管理办法写出来虽然不难,但实际操作起来或许并没那么容易。”邵律师表示,以手机游戏为例,条例规定,网游厂商禁止在凌晨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那么厂商该如何识别未成年人是一个技术问题,加上如今手游市场比较混乱,即便是大厂商可以做到,也不能保证其他中小厂商按规章办事。
此外,智能终端设备被要求安装的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是否可以卸载,不能卸载的话是否又违反了工信部的“手机预装软件必须可卸载”的规定呢?虽然“熊孩子”老趁着深夜玩网络游戏让人头疼不已,但似乎也不是一条简单的规定就能搞定的。该办法具体如何实施,还要看条例过审后的具体实施情况。
“针对网吧这块,我们的日常监管是十分严格的,特别针对节假日,一旦发现有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网吧,都会对网吧业主进行严厉的处罚。”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金锋告诉记者,近期包括在凌晨时段对网吧的一些突击检查中,都很少发现未成年人的踪影。
一方面是网吧管理越来越规范,另一方面是现在上网途径很多,很多孩子在家里通过移动设备也能进行,需要社会和家庭共同来进行约束。
链接
国外有哪些监管经验可以借鉴?
减少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日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如何预防网游对未成年人的危害?看看国外怎么做。
美国:1998年,通过了一系列未成年人网络限制的法案,内容都是关于禁止在网络上传播有害未成年人内容的商业行为,并强制要求网站的设计者在发布这些消息的同时,设置进入者提供年龄证明的障碍,规定未满18岁者不能进入该网站。同时,大部分未成年人主要是在学校和图书馆上网,所以对学校和图书馆的网络进行管制。
日本:对网络游戏的监管主要是行业协会。网络游戏协会自主实行监管,监管的主要内容是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游戏环境,对保护青少年还做了特别的规定。比如未成年人在登录或购买时,向其发送需征得监护人同意的信息提醒。此外,还对网络游戏进行分级,分为全年龄对象、12岁以上对象、15岁以上对象以及18岁以上对象的4个级别。
德国:规定包括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的网络内容供应商,必须限制相关内容的传播时间,通常为22点或23点到次日早上6点,必须通过实名验证等技术手段,限制内容传播范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