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姓金人数最多的村,钦差大臣曾为“金氏家谱”题字褒扬
刘金氏宗谱
●记者
童波
文
樊蕾
摄
在中国,许多古村就是一个村子一个姓,有的是“一杆多枝”,有的是“多杆多枝”。一个姓聚居在一起,基于传统也罢,图个照应也好,都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反映,即宗亲血缘是维系社会稳定最基本的纽带。
诸暨市阮市镇金家站村有3000人左右姓金,是全省姓金人数最多的村。相传宋末元初从东阳迁居此地,繁衍子孙。眼下,金氏后人第十一次修谱,而最早一次修谱还要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
传承三十世,跨越800多年,一个村就是一个家。
九世同居,礼义传家乐融融
诸暨白塔湖畔,尘嚣渐远,起伏的山野间,落入眼帘的是连绵不尽的绿色。山青黛,水生烟,安然恬静,鸡犬之声相闻。青山绿水相绕的金家站村,就是这么一个充满田园诗意的地方。
金家站村分为上金、中金、下金三个自然村,村民3200余人。除200来人杂姓外,其余3000人左右都姓金,供奉着一个相同的先祖。以前,村里有好几个祠堂,现在除了祖陵外,祠堂却没有了。
74岁的金马鑫,是金氏二十五世子孙。他对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这方土地的历史和自己身世传承的了解,都是从祖辈父辈的讲述和祠堂神位那里得来的。如今,这些在他脑子里生根的家族历史又变成了一个个故事灌输到晚辈们的耳朵里。
金马鑫说,据有关资料记载,当初金姓始祖是在宋末元初从东阳迁居此地定居生根,且为刘姓之后裔。
当年,东阳遭受特大洪水,加上战乱,刘金氏家族大部分子孙留在了东阳境内居住,一部分子孙分散于他乡外郡。
“也许正是这里青山秀水又形成的一个相对隐秘的环境吸引了他们,让金氏后人最终留在了这里。也许他们没有想到,这片灵秀的山水确实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幸福和希望,在他们身后的几百年时间里,根深深地扎进这片土地,后人繁衍昌盛,并最终发展成为这里最大的一个家族。”金马鑫说,族里辈分最高的老人还剩8位,年纪最大的95岁,他们是金氏二十二世子孙。年纪最小的只有5岁,是金氏三十世子孙。“村里同时生活着九世人,有些老人按辈分还得喊小孩子叔叔、爷爷,有些大10岁就称太爷爷,这在金家站村并不稀奇。”
这几年,村里的老人偶有离世。为了让后人更好地传承金氏祖训,金家站村金氏后人从2014年起开始着手第十一次修谱,而最早一次修谱还要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
两年多来,为考证祖辈们口口相传的金氏传闻,《金氏家谱》主编金迪荣和村民到各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还前往各金氏聚集地,找村里上了年纪的人一起追溯。
金迪荣抱出好几大卷资料,既有老的宗谱,也有新修订的样谱。“金家站村金氏家族经历了800多年,出了不少人物!”金氏家族的辉煌过往,在老人的娓娓讲述中慢慢展开。
金迪荣说,据相关统计,金姓在浙江省大约有69万人左右,而全省金姓最多的村就是金家站村,有3000人之多。像著名的农村教育家金海观、早期体育教育家金兆钧等,都是从这个村子走出去的。
“活金死刘”,古老习俗仍保留
在金家站村,仍然保留着活着姓金、死后姓刘的古老习俗,被称为“活金死刘”。
金马鑫告诉记者,除了金家站村,在义乌、东阳、天台等地也有很多村子都住着“刘金氏”,与他们一样,依然保留着“活金死刘”的传统。
关于村里“活金死刘”的风俗,金马鑫知晓两个版本的传说。
传说之一:避讳吴越国王钱镠(liú,音同刘)改姓金。对于这支“刘金氏”的传承,这个传说还有更具体的追根溯源——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胜是汉景帝的庶子、汉武帝的哥哥,蜀汉皇帝刘备第十三世先祖。刘胜在历史上的名气很大程度是刘备“造势”造出来的。在居无定所流落中原的日子里,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与汉献帝刘协翻族谱一看,便占到了“刘皇叔”这个便宜。刘胜后裔大多聚集在浙江一带,到了五代十国时,钱镠建立了吴越国。这位吴越国王在政治经济上很有作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就是从他手上建起来的,所以在民间人气很高。为了避讳他的“镠”字,这批刘姓人便改姓了“金”。当然,改成“金”也是有讲究的,繁体字“刘”,由“卯”、“刀”、“金”三部分组成,去掉“卯”和“刀”,就是“金”。
传说之二:刘秀为躲避追兵改姓金。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但是王莽的改制以失败告终,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王室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刘秀起兵失败后,就逃到了现在金华的区域。在一次逃亡中,孤身一人的刘秀看到田间小道边有一顶帽子,上面绣着一个“金”字。于是,他灵机一动,捡起帽子跑进了田间装作劳作的样子。当王莽的追兵抓住他盘问时,刘秀指着头顶的帽子回答:“我姓金不姓刘。”之后,刘秀为了保命,就改姓为“金”。而其子孙为了表明刘氏血统,死后在墓碑上标明祖宗的姓氏。
金马鑫说,很多专家认为,金姓的起源很多,刘金不分家,针对“活金死刘”传统的人可以这么说,但并不是所有金姓都来源于刘姓。
“义门金氏”,誉称“江南第一家”
对于每年清明举族公祭祖陵的盛事,金迪荣记得很清楚,“从四面八方回来很多人,平时清静平和的金家站村会变得像街市一样热闹”。在这些金氏后人中,既有散居全国各地的客子,也有漂泊在外的游子。不少自小在外漂泊、须发皆白的老人,当他们见到祖陵时,几十年间对故土的萦思在那一刻便化作了满眶热泪……
金迪荣翻开一本有些泛黄的家谱说,后唐清泰二年(935),刘金氏一族的景明由天台孟岸迁至东阳巍山,成为东阳刘金氏始祖,三传到从鉴。刘从鉴生4子13孙,再传27孙,又再传77孙,总数达到500多人,同居合食,每日在祖宅相会,长幼有序。
宋元祐九年(1094)三月廿六日,钦差大臣罗适带领一大帮人马到东阳巍山刘金氏家考察。他深为从鉴祖孙七代的孝义仁风所感动,挥大笔书写“义门”两字以赠,又在刘金氏的家谱上题写了84个字加以褒扬:“人之子孙,相聚及七世不析居,同爨(cuàn,烧火做饭的意思)而食者凡五百余口,无憎爱,无亲疏,无怨不足者,亦难有也。彼兄弟不相让,父子有间言者闻之,得无愧乎?子孙当守而终之,更能教子孙以道义,使世学为儒为君子,此善之终者也。”这是对崇尚孝义、和谐相处的金氏“七世同居”的充分肯定和热情勉励。
宋政和二年(1112)八月十五日,宋徽宗下诏书,赠从鉴公为中奉大夫光禄卿,赐紫金鱼袋,命“有司仍立‘义门’,书‘江南第一家’”。这就是东阳“江南第一家”的来历。
义门,旧时谓尚义的门族。族和民睦则邦兴,朝廷自然大力提倡。金氏被敕封为“江南第一家”,成为乡邻学习的典范。
金迪荣说,先辈不仅留下了“七世同居”的一段佳话,还在家风家训上留下了大笔财富。
公元1048年,刘从鉴的小儿子写下了一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家规,取名《同居诫言》,阐明了仁厚忠信、推仁佩义、以孝友治家、躬行实践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做法。
随着时间的流逝,家族制度已成为历史陈迹。刘金氏的“七世同居”也因一场特大洪水,宅基全部冲毁,子孙星散,分为十三居而遍布省内各地。
“虽然子孙散落各地,但流传下来的家风家训这块文化‘瑰宝’是代代相传。”金迪荣说,每隔几年,子孙们都会相聚,商量族内重大事务,礼义传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