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丝路上的阿恰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

吐鲁番盆地到帕米尔高原,从低到高,途经塔里木盆地的库尔勒、阿克苏、喀什,有两千多公里,这是丝绸之路的一条传统线路。阿恰正好居中,在地图上是难以找到的一个小点。碱大,水少,光照强烈。长途旅行的人却要停下来,好好吃一顿。因为这里的盐碱地出产两样好东西,恰玛古(注:新疆人普遍食用的一种蔬菜)和碱地羊肉。恰玛古炖羊肉,就用当地的水。好吃,大补。

阿恰是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的一个乡。我来时,路边的胡杨树正黄。秋天沙尘少,天似雨洗过一样干净。胡杨带有天然蜡质的叶片,在蓝天下黄灿灿地抖擞着,像满树金子撩拔着人的眼睛。有树即有荫凉,所以每棵树下都有忙碌的人。小四轮拖拉机“突突突”地开过来,男人上去打开白色塑料编织袋,把满袋子带土的恰玛古倒下,堆成小丘。女人们围着分拣,装成五公斤十公斤的小袋。国道上过往的车辆,不时停下来,买几袋或十几袋子拉走。

莫哈白提·阿不拉站在一排平房前,以他为界,左边是大堆待拣的恰玛古,右边是一大片装好的青绿色编织袋。袋子五公斤装,正面印着“药膳恰玛古”。他是一位退休副乡长,成立了阿恰第一家恰玛古农民合作社,想把这种品质绝好的土特产销往外地,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恰玛古”是维吾尔语,汉语叫芜菁或蔓菁,最早种植于中东两河流域到印度河流域的平原地区。据说汉武帝时期,由张骞带入西域而到中原。从古到今,丝绸之路上流动着很多物种,跟随人们的理念和脚步,四方游走。物竞天择,每个物种都会选择最适合地方扎下根,成为当地独一无二的物产,然后代表一个地方走向其他的地方。恰玛古在很多地方都有种植,我家乡的秋蔓菁专门腌酸菜,一大瓷瓮从冬吃到春,在新疆更是人们普遍食用的一种蔬菜。到处都有恰玛古,唯有阿恰的水土最宜,长得最好。恰玛古选择了阿恰,成了当地一宝。

合作社刚起步,农行贷款,现在到期还不上。我和当地同事来了解情况,协商解决办法。

恰玛古大的像大人的拳头,小的像婴儿的拳头,圆圆的一颗中间收个圆圆的尖,带着细细的小辫。莫哈白提从腰间抽出小刀,从大堆里挑了一颗很圆的,削了皮递过来。我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长大,小时候,生产队收秋蔓菁时,饿着肚子的人们总是先吃几个再干活。想着从前的记忆,我高兴地接过来,边啃着吃边和他说话。真是名不虚传,肉瓷,甜,细,没有一丝杂质,嚼着满口生津。他说在乌鲁木齐赛马场有仓库,有一辆面包车,他的大儿子负责给菜市场销售,卖得好,可还是不够多。

合作社社员合力力·艾买提的恰玛古还长在地里。我们驶离国道,从克孜勒库木河的岔口拐入土路,尘土形成的大墙超过汽车两倍高,追着跑了十多公里。车不能开了,下车步行半小时,到了一片平展地头。目测大约七八亩,像萝卜缨子的绿苗扒着地皮,行距很宽苗很稀,似小学生画得不规则的细道道,只有少数低洼处长得像大人的拳头。合力力身穿皮夹克,和我身上穿的比,多了点风沙,少了点保养,质量不算差。他说地里碱大,水少跟不上。上半年是白地,八月五日下种,每亩能收一吨半到两吨。我想着家乡种蔓菁,也是这个时节,却是在同一块地收过夏季作物之后。就眼前这块地,株距行距摆布好,每亩怎么都能收个四五吨。问他上半年为什么不种点其他庄稼,别的长不了,收一茬青苗做羊饲料也行呀。他说,不行的,只种恰玛古,肥料一点儿也不上,只浇水,全部是纯绿色的。他这是在告诉别人,这块地一年四季只长一种东西,是他一心一意种的东西,是干干净净的东西,是和心差不多一样的东西。哎,想想也是,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几百年前就在伺弄庄稼,我到城市多年还是忘不了蔓菁的种法。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几百年前只伺弄牛羊,不伺弄庄稼。让他种出好产量,何其难呐。

好的东西,会沿着古老的大路,去很多地方。路过阿恰的人,停下来,吃一顿恰玛古炖羊肉。碱草养成的肉不带一丁点儿膻气,而是透骨香,加上切成大圆片的恰玛古,喝汤都有余味无穷的香甜。一块又一块,一碗又一碗,肚子实在撑得不行了才站起来,或东或西地离开,顺便往车里装几袋子恰玛古,带往四面八方。路边堆放的恰玛古依然很多,客人留下的钱还不足以这里的人过上香甜的生活,好东西还需卖到更多的地方去。我当然不会空手而去,给莫哈白提一些现金。回到乌鲁木齐,他让儿子把恰玛古送过来。我又介绍同事和朋友买他的恰玛古。

恰玛古送给亲戚,亲戚的邻居看到了,说你们买到了最好的恰玛古。亲戚感觉很有面子,就说给他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给朋友讲阿恰的故事,讲阿恰恰玛古的种种好处。我和莫哈白提成了朋友,时不时地打个电话。-->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