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绍兴市教育局围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适应新常态,制定新举措,积极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在省市的“年终大考”中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记者
王丽红
“虽然是城郊的安置小区,但在家门口就能上省一级的幼儿园!”“户口地和工作地不在一个区也没关系,孩子能跟着我们到工作地上学了。”“2016年,我们儿子上小学了,发现班级数量增多了,每班人数减少了,真是意外之喜!”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2016年很多绍兴市民获得了更便利、更优质的教育体验。
2016年,绍兴市教育局以编制全市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为抓手,围绕“高质量、均衡性”,拉高标杆,狠补短板,取得的成绩获得了多方的肯定,2016年再次被评为浙江省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优秀单位。2017年1月15日,市教育局参加市级部门(单位)及市直功能区“晒亮点,比业绩”的“年终大考”,所“晒”出的2016年度八大重点工作、亮点工作同样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获得了2016年度“晒亮点、比业绩”考评优秀单位。同时,市教育局还获得了2016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2016年度“行风工作优胜单位”等荣誉。
亮点1
教育现代化创建加快推进
“看到新敬敷小学新一年级的老师大部分是塔山中心小学优秀教师的消息后,我和家人一起商量决定不买城里的学区房了,少了很多麻烦呢!”家住袍江的何丽娜一提起此事就特别开心。2016年9月,位于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敬敷小学在完成易地新建后正式开学,何丽娜的女儿成为该校一年级新生。该校的办学得到了塔山中心小学和柯灵小学的大力支持,许许多多“丽娜的女儿”可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这所郊区学校拥有了新校址、新校园,拥有了名校的名教师,得益于我市正在加快推进的“教育基本现代化”创建。学校布局合理,班额控制合理,校长教师有序流动,外来建设者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等是教育基本现代化评估的“硬杠杠”,同时又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内涵与重要支撑。为此,绍兴各区、县(市)教育部门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划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2016年2月,浙江省第二批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名单公布,我市柯桥区位列其中。至此,我市教育基本现代化县除了上虞区外又增加了一个。其它区、县(市)也不甘落后,2016年诸暨市已通过省厅预评估,越城区对照评估标准正在积极创建中。嵊州市、新昌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创建工作,已明确了创建目标并作出了相应部署——争取在2018年前全市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实现全覆盖。同时,2016年我市优质均衡示范乡镇创建率也达到61.3%。在这些创建的过程中,素质教育得以深入实施,教育质量内涵得到提升,教育公平进一步推进。
亮点
2
全市教育协同发展
“科技馆参观学习活动让我们爱上了科学!”2016年,市教育局联手市科协在绍兴科技馆开辟了“中小学生科技教育实践基地”。2016年,这个实践基地坚持“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展出”,共接待我市学生3.2万人次,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了参与科技创新的体验平台和丰富多采的活动内容,创造性地构建了与学校科学教育紧密结合的全新教育模式,这一创举受到了广大中小学生的普遍欢迎。
除了科技教育实践基地,2016年我市还搭建了全市优质教育资源网络共享、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和市学校管理评价研讨交流等多个平台,让优质教育资源能在全市范围内共享。先后建设“柯桥东方山水”、“上虞中华孝德园”和“诸暨山下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等全市育人工作基地。
2016年,我市立足大市区、全市域,继续优化全市学校规划布局,全年实施学校建设项目82个,完成投资27.4亿元。实现了有一批新学校投入使用,有一批学校实现扩建或者迁址重建目标,全年投资4.4亿元用于薄弱学校改造。2016年通过薄弱学校改造、省标准化学校建设、市教育优质均衡示范乡镇创建、教师交流工作和集团化办学等手段,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日益形成,校际、城乡、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
2016年底,市教育局还发布了普通高中重点特色学科面向全市招生方案,绍兴一中、诸暨中学、春晖中学等7所重点高中的9门学科被确定为“绍兴市重点特色学科”,面向全市招生,加强了校际之间的适度竞争,促进错位协同发展。
亮点3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2016年,全省学前教育、艺术教育、中职教育和教师“县管校聘”等现场会先后在我市召开,我市初中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也在全省推广。
为了与浙江省新高考顺利接轨,我市2016年继续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各高中实施分层分类走班教育;同时,全市初中学校也启动了深化课改工作,一批拓展性课程得到开发开设,课程设置更加灵活,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的“分层走班”在初中学校也不再是“新鲜事”;职业教育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绍兴市职教中心、绍兴中专和柯桥区职教中心作为全省首批中职课改试点学校,积极开展选择性课改的试点探索,全市6所中职学校成为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
在高等教育方面,2016年10月,“浙江第一所小镇大学”——浙江树人大学杨汛桥校区迎来了第一批学生,使得在绍高校增加到10所,在校大学生超过9万人,绍兴高校多元化办学成为亮点,并积极发挥优势开始支撑绍兴的产业升级。
亮点4
大批惠民教育工程推进顺利
“家门口就有省一级幼儿园,真是太好了。”家住越城区龙骧园小区的市民裘海英女士说。2016年9月,绍兴鹤池苑幼儿园龙骧园区正式开园,使得迪荡新区几个新建小区的幼儿能近距离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
2016年,全市新(改、扩)建幼儿园50所,已全部竣工,共计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投入资金3.1亿元。这些幼儿园的新建得益于市委市政府一直对学前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连续两年把幼儿园建设工程纳入全市十大民生实事工程之一,幼儿园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2016年,我市教育民生实事工程交出漂亮成绩单,如我市新建中小学塑胶跑道46条,使得塑胶跑道的覆盖率达99%,超额完成省定目标。我市还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2016年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教育10个亿,以满足人们在经济飞速发展中对优质、个性化教育的需求。
亮点5
优质教育资源全省领先
2016年11月,柯桥中学学生陈雨凡、毛思清关于《印染污泥的厌氧消化》的研究成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点赞。这一以学生为主导的研究课题来自于我市倡导的“创新”教育,也来源于柯桥中学新设立的创新实验室的技术支持和理念引领。2016年,该校正式建成包括化学、无人机模拟飞行、美术、3D等11个创新实验室,投入资金近千万元。这样的新型实验室已经覆盖到全市70%的普通高中,覆盖率全省第一。
2016年,我市教育领域还新添了多个这样的“第一”和领先,充分展示了我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全市98%以上的儿童在省等级幼儿园上学,全省第一;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中职学校4所,全省并列第一;我市97%的义务教育学校成为了省标准化学校,全省第二;50%高中学校创建成为“省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全省领先;61.3%的乡镇创建成为优质均衡示范乡镇,全省领先。
亮点6
学生培养质量名列前茅
近年来,绍兴教育质量始终处在高位水平。2016年高考,我市文理科第一批上线率为18.7%,每万人口一本上线率为万分之12.1,远高于全省8.3的平均水平。清华、北大录取人数达58人,创历史新高,全市每万人口清华、北大录取率为万分之0.12,远高于全省0.06的平均水平。中职升学率也再创新高,达到42.1%,有543人从中职院校升入本科。在各类技能大赛中,我市中职学生更是大放异彩,共取得了12金16银4铜的优异成绩,金牌数占全省金牌总数的29.3%,居全省第一。
在绍高校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硕果累累:绍兴文理学院2016年共获批5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名列省内同类高校第一名,硕士研究生招生学位点达到4个;越秀外国语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合格本科学校评估,国际化办学水平全省领先;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连续三年在全国300所独立学院中综合实力排名位列前五……
亮点7
市区教育融合发展扎实推进
“能跟着父母在工作地上学,确实方便多了。”中学生张泽威几年前随打工的父母从老家来到绍兴,居住证颁发地在柯桥区,但一家人都住在越城区。因为教育部门实施了三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基本养老保险”互认、互通办法,他得以顺利进入元培中学快阁苑校区就读。
“加快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融合发展,做强中心城市,合力推进大城市建设”,是绍兴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推进三区教育融合发展是实现城市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区融合发展的主要衡量指标之一。
2016年,市教育局制订并实施《2016年三区教育融合发展工作清单》,从最关键的考试招生工作入手,首次实行三区中考统一阅卷,实施跨区招生,推进招生管理体制改革,并启动实施三区非户籍地学生跨区报考,共有974名学生实现跨区入学。此举解决了三区非户籍地学生跨区报考的刚性需求和个性化需求,方便跨区就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父母监护。此外,三区的生均经费、中考加分政策等也得到了统一。
亮点8
行风建设和校园安全成效显著
在2016年度行风评议中,市教育局排名上升26位,是进位最多的部门,被评为2016年度“行风工作优胜单位”。2016年全市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连续十年下降,被评为“全国安全教育示范单位”。2016年全市推进百万学生饮食放心工程,学校大宗食品统一配送或定点采购比例、学校饮用水城镇管网接入率、学校食堂“五常法”管理覆盖面均达100%,全市中小学食堂A、B等级比率、品牌超市进校园比率、“阳光厨房”建设率分别达98.72%、97.71%和72.7%,相关做法经验得到了郑继伟、朱从玖两位副省长的“点赞”。
“撸起袖子加油干!”新的一年里,绍兴教育将继续紧盯“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目标,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确保全市2/3以上的区、县(市)创建成为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为2018年前实现全覆盖奠定坚实基础;扎实推进全市教育协同发展,统一全市中考加分、中考阅卷、体育中考等政策,实施市区6所重点普通高中跨区“对等定向”招生;将进一步完善学校规划布局,全市计划实施学校建设项目88个,预计投资27个亿,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新绍兴一中、新锡麟中学、新昌技师学院等投入使用,阳明中学开始招生;进一步加强育人工作,更加重视高校和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以更加严厉的措施惩治教师有偿家教,确保教育系统风清气正、和谐稳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