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之道
张君兰
2016年12月8日晚,一篇题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刷爆了微信朋友圈。文章作者自称是北京中关村二小四年级学生的妈妈。她称,孩子在学校被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后,出现失眠、厌食、恐惧上学等症状,被医院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这一事件将中关村二小推向了风口浪尖,同样也将“校园欺凌”这一现象展现在了大家面前,再一次引发了大家对这一现象的思考和研究。
一、校园欺凌的心理根源
校园欺凌是一种故意伤害行为,具有未受激惹性和重复发生性的特征,有其产生的内部心理根源。欺凌现象的发生虽然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有一定的关系,但问题主要还是来自学生自身,毕竟外因是通过内因在起作用。因此,对校园欺凌现象的干预还须从其产生的内部根源着手,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干预。
二、校园欺凌的现状和心理危害
校园欺凌不像校园暴力那么明显,往往混同于同学间的打闹、开玩笑、闹矛盾。学校往往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私下和解、息事宁人,这不仅没能遏制校园欺凌的发生,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校园欺凌的发展。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屡屡发生。据教育部统计,2016年5月至8月,就上报68起校园欺凌事件。而且从年龄段来说,也有低龄化倾向。2016年11月,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提出多项措施,要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
校园欺凌不仅损害“被欺者”,对于“欺人者”、旁观者和整个社会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被欺者”会焦虑不安、设法逃学,如若长期受到欺凌,可能会导致学业荒废,认知发生改变,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健康受到威胁等消极后果。“欺人者”可能会沉溺于反社会的行为模式之中,也可能会因无法控制的攻击性而产生抑郁,贻害一生。旁观者会感到恐惧,体验到心灵创伤,如果欺凌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会从中汲取错误的生活经验教训,甚至习得欺凌。校园欺凌破坏人际和谐,影响青少年今后的成年生活,甚至会导致自杀或犯罪,严重危害家庭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三、防治校园欺凌伤害的措施
加强学生个体心理干预分为事前干预和事后干预,事前干预和事后干预缺一不可,事前干预能有效地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事后干预能减少校园欺凌带来的持续伤害。
事前干预——防
1.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大多性格懦弱、内向、自卑;体形偏瘦或者偏胖,行动比较迟缓,智力低下;处事敏感、多虑、抑郁倾向明显。学校应关心弱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强其成就感,树立其自信心,避免遭受欺凌伤害。一是通过表扬、奖励等强化方式,肯定学生的成绩与优点,表扬学生的进步。提倡赏识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在失败的时候应指导学生正确归因,积极寻找失败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二是鼓励并支持性格孤僻、自卑的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参与人际交往,大胆展示自己。同时,家长应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正确评价孩子,充分信任他们,帮助他们发现与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多鼓励孩子在人群中表达自我,适当地展现自己的力量,以帮助其建立自信。
2.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
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一是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的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举办心理咨询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二是积极关注问题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和人际关系适应困难学生,对那些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监控和心理矫正,让这些学生能尽快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学会人际交往。通过游戏活动、班级活动、团队活动等形式,创建团结互助的班级氛围。
事后干预——治
1.及时给予受欺凌者帮助和关心,将伤害降到最低。
在事件发生后,如何将受害人的伤害降到最低是处理事件应该考虑的问题。对于受欺凌者,要积极进行心理疏导,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值得注意的是,遭受欺凌的学生近五成(48.9%)选择沉默,不愿告诉家长、教师或同学。欺凌事件之所以给受欺凌者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一个重要原因是受欺凌后学生得不到及时帮助和关心。因而,对受欺凌者应积极进行事后干预,及时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帮助。
2.纠正肇事者的错误行为和认识。
校园欺凌的实施者大多性格外向、控制欲强、表现欲强;情绪调节能力较低,处事急躁;普遍缺乏同情心,自我为中心。对于这样一类孩子,单纯的处罚和惩戒无法起到根治的作用,必须帮助当事人自己分析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让他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感受受害者受到的伤害,引导孩子自己梳理出事情真相并且找到解决方法,将孩子的注意力从“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转移到“我的行为有何影响,需要如何弥补”,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反省。
3.教会学生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方法。
对于孩子之间的矛盾,家长和老师不一定是目击者,我们得到的有效信息更多的是来自孩子的描述,凭此直接下结论,或直接介入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最有效的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孩子逐渐懂得独立处理问题特别是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是一个人成长所要掌握的最基本能力。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时时提醒自己,教育的目的除了让孩子学习知识和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在社会上与人相处,而与人相处的技能唯有自己亲自去探索去经历才能获得。成人在孩子学习社会技能的过程中担任的是辅助角色,要让孩子自己获取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将自己的办法强加给他们。
(作者系绍兴市教育局干部)
-->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