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
不忘初心,逐梦前行。
五年来,嵊州市始终坚持“工业强市、实干兴市”工作基调,积极推进跨越发展、共创共享幸福嵊州,拉高标杆谋发展,突出重点破难题。厚积而薄发,仅在去年,就实现了嵊州历史上的三个“最”——完成了嵊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中村改造,引进了嵊州历史上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实施了嵊州历史上投入最大、数量最多的重点建设项目,实现了“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为下个发展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已越关山,再眺群峰。回望发展之路上印下的铿锵足迹、发展蓝图上绘下的浓墨重彩,让我们看到了嵊州腾飞的实力、改革发展的活力,实力嵊州、品质嵊州、魅力嵊州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
实业兴,则嵊州兴;工业强,则嵊州强。一直以来,中小企业多,巨头企业少,品牌影响力弱,是嵊州振兴经济的短板所在。如何在百舸争流的经济大潮中突围而出?
破题,从精准发力开始。过去五年,嵊州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七化行动”力促转型升级,开发区启动“二次创业”,“集成灶·嵊州造”掀起厨具创牌高潮,新光药业上市结束了嵊州国内主板市场企业为零的尴尬,嵊州工业经济短板正在逐渐补齐。
上市创牌
引领工业转型升级
经过五年的艰苦历程,去年6月24日,新光药业正式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为嵊州首家国内主板上市企业,这是嵊州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新光药业上市的价值,还在于其带来的引领意义。过去五年,嵊州越来越多的企业寻求对接资本市场。去年,又有富源制冷、双鸟锚链、高精锻压等8家企业挂牌新三板。至此,嵊州已有14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数量位居绍兴市第一。
与此同时,随着领带服饰定制化、厨电产品品牌化、机械电机高端化、土地利用集约化、企业资产资本化、产品销售多元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等转型升级“七化行动”深入推进,五年来,嵊州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555亿元,年均增长13.3%,新增规上企业300家、小微企业1580家,新老动能转换加速,工业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经济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潜力开始显现。
而厨具企业的创牌,为嵊州企业创出了一片品牌的蓝海。在集成灶领域,嵊州厨具有着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标准优势,“我们要走在行业最前端,创牌是必经之路”,嵊州市厨具行业协会会长、亿田电器董事长孙伟勇说。
在嵊州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创牌大战随之打响:千万元级别的央视广告投入,林志颖、海清、邓超等一线明星的加盟,让嵊州厨具美誉度不断攀升,行业发展信心前所未有的“爆棚”。三年来,嵊州厨具行业的销售和税收均保持了20%以上的高增长,其中亿田电器、帅丰电器的上市步伐已经启动,将在资本市场寻求更广阔的发展之路。
平台是企业的孵化器和催化器,嵊州还不断加大平台建设力度,2014年,开发区和浦口街道正式合署办公,开发区“二次创业”全面启动,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再造一个开发区”的目标。同时,高新园区、城北工业区、各乡镇功能区以及越剧小镇、领尚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也齐头并进。
招商选资
启动经济腾飞引擎
“工业强市”的理念,也贯穿在招商选资“一号工程”上。
过去几年,嵊州市招商选资始终紧盯“大好高”项目,通过万丰锦源、定阳新材料等大项目的引进,有效优化了全市经济结构,培育壮大了特色产业。
2016年,浙江定阳新材料项目完成了在开发区的洽谈、落户、开工,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2亿元,利税1亿元。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项目的投运,有望为嵊州带来一个全新的产业链。上下游产业的集聚,有望打造成全亚洲最大的热塑性新材料生产基地。
三江智能制造产业园在绍兴市“晒亮点、比业绩”中大放异彩,目前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项目建设都在顺利推进中。以万丰锦源智能装备园和三江智能智造产业园为代表的城南新区高端智能装备工业板块已逐渐形成。
而在高新园区,一个生物科技板块在招商选资“一号工程”的带动下初现雏形,已经落地的浙江艾迈塑胶制品有限公司将投资3亿元兴建年产15000万件化妆品包装生产项目,浙江湃肽生物有限公司的多肽项目预计新增年销售收入5亿元。在长乐镇,致威家具或带来一个家具全产业链;在黄泽镇,冷链物流产业基地的签约,有望让这个千亿级别的产业在嵊州持续壮大。
五年来,嵊州市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实到外资2.9亿美元、市外境内资金140亿元,一批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工业板块的落地生根,正为嵊州经济的转型升级注入最强劲的动力。
随着嵊州工业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集群的壮大、创新能力的提升,我们坚信,厚积薄发的嵊州工业,必将为“三个嵊州”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
历史上的嵊州,没有任何时候,城市建设如今天这般快速;没有任何时候,交通发展如今天这般迅捷。五年风华,于破立之间,剡城已巨变。
五年来,这个与嵊州人民朝夕相处的江南小城,不断融入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中。人们感言:真正的“品质嵊州”来了。
现代城市框架已拉开
仅仅几年时间,嵊州的城市容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嵊州市市长陈玲芳在上周刚刚结束的嵊州市人代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所描述:“五年来,我们聚焦城南新区,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不断加大建设力度,现代城市形象初步显现。”
的确,现在走进嵊州市区,会发现一个个建筑工地热火朝天,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宽阔漂亮的道路日新月异……即使是一个老城关人也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而这一切的变化,与嵊州市正在积极实施的城中村改造分不开。
嵊州市城中村改造于2014年开始试点,2015年再接再厉,
2016年全面铺开。“举全市之力,至目前嵊州已完成22个区块187万平方米的城中村集中连片拆除。”嵊州市相关负责人说。
拆改解决了城中村原来的各种乱象,也为现代化城市规划的实施和建设铺平了道路。嵊州的核心区——城南新区的建设,便是得益于城中村改造的大力实施。
在城南,全新的新城已成规模,嵊新协同发展有了实质性突破,新城控股、绿城集团、碧桂园、恒大等知名房企相继落户,近百幢高楼在城南拔地而起,实验小学、中心幼儿园两所高档次学校也将建成,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等一批大型公共服务设施也在规划建设中,一个高品位的城市核心区已经初具雏形。
大力建设新城的同时,嵊州老城区也在加快提档升级,新增市区公交线路22条,建成投运市区公共自行车系统,改造旧住宅区32万平方米,建成鹿山广场综合体、江堤绿道、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项目,老城区形象大为提升。
大交通格局正形成
与城市建设一样,嵊州的交通一直以来也是短板,铁路空白,高等级公路稀少,城区环线没有形成,这些都大大限制了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有短板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补。这些年来,嵊州在构建大交通格局上动作不断。
2013年10月1日,罗小线全线贯通,大大改善了城区周边的交通;2015年2月11日剡溪大桥全线通车,打通了城西区块和城南新区,成为老城区方便出行的快车道;2015年6月28日,甬金高速绍兴段嵊州南互通暨连接线(南田大桥)举行开通仪式,南大门就此打开。2016年,嵊州大交通建设的利好消息更是不断,有数据显示,当年嵊州市实施的20个重大基础设施政府投资项目中,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就占到10个,堪称前所未有。
嵊州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嵊州的交通短板不仅要补齐,也要补强。这位负责人的底气来自于嵊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通‘二二三四’,打造大交通”的目标。“目标贯穿整个‘十三五’,五年内嵊州市的交通建设投资将超过300亿元。”
所谓“二二三四”是指二铁二环三横四纵。二铁,指配合做好金甬铁路和杭绍台铁路建设;二环,就是初步形成两条城市环线,即中环和外环;三横,就是形成三条横向主干线,即甬金高速、37省道、527国道;四纵,就是构建四条纵向主干线,即杭绍台高速、上三高速、104国道、绍甘线。另外,曹娥江复兴工程,也将拉开嵊州市“大水运”建设的序幕。
嵊州的交通曾是一片“洼地”,但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个“高地”。四年后,嵊州不通铁路的历史将终结。届时,嵊州与杭州的时间距离将缩短至半小时内,并融入杭州、宁波和金义三大都市区一小时经济圈。毫无疑问,补上交通这块短板,嵊州必将迎来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的良机。
嵊州,一个现代化的山水园林城市,一方生态型的投资兴业热土。
五年来,嵊州市始终坚持加大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建设,通过治水治气,让天更蓝气更清;始终注重保护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文化旅游事业,让嵊州之美更具魅力。
治水治气
治出碧水蓝天
2014年,随着省委、省政府发出“五水共治”行动的号令,一场包括深化“三河”整治、工业污染治理、农业污染治理、截污纳管建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水质断面治理等六大硬仗的治水战役在嵊州大地全面打响。
活动从薄弱环节、关键问题抓起,对挂牌的“垃圾河”、黑臭河进行全面深化整治,对污染源“低小散”企业、畜禽养殖场坚决予以关停、整治。经过一场又一场战役,市域范围内的“三河”得以消灭。在这次战役中,嵊州市清养、关停畜禽养殖场2241个,清淤195万立方米,治理“三河”309公里,被评为省“清三河”达标县市、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优胜县市。数据显示,三年来,嵊州市36条市级河道的65个断面中,97.2%的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Ⅱ类以上水质断面达到70%左右。31个乡镇交接断面中100%的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其中Ⅱ类以上水质断面27个。
同时,嵊州市加快推进“五气合治”,PM2.5浓度明显下降,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9天。
嵊州市在深入实施“五水共治”的同时,加快推进“诗画剡溪”等重大水利项目。
剡溪是嵊州的母亲河,因为长久挖砂,这条曾经被诗词盛赞的悠悠江水一度蒙尘,而“诗画剡溪”工程的启动,又让诗人笔下的美丽剡溪得以重现。
2015年9月,“诗画剡溪”项目正式开建。遵循“线上靓丽,点上出彩”的思路,整体优化设计,以文化景观为主,将李白、杜甫等诗人在剡溪留下的经典古诗词和历史典故融入其中,在路线各个节点设置标识标牌,讲述文人韵事。
目前全长约18.7公里、投资2.87亿元的曹娥江(剡溪段)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已接近尾声,剡溪的秀美面貌逐渐恢复,浙东“唐诗之路”魅力开始显现。
文旅并进
释放无限魅力
“百年越剧诞生地,千年剡溪唐诗路,万年文化小黄山。”嵊州,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这些年来,嵊州市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并积极尝试文化旅游,凸显嵊州的魅力。
越剧是嵊州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元素,它虽已走过百年历史,但并未因此显得老态龙钟,相反因为政府和越剧人的努力,使之青春焕发。全国性的戏迷大赛、民间越剧节以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的举行,为“让戏曲活起来传下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如果说举办各种越剧赛事和纪念活动,是发展和传承越剧的具体举措,那么正在建造的越剧小镇,将承载起越剧朝圣地的重任。
2016年12月12日,一个规划面积3.68平方公里、以女子越剧诞生地施家岙村为核心的越剧小镇正式奠基。通过3~5年的努力,越剧小镇将打造成为集戏剧演艺、文创基地、休闲农业、运动健身、乡村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特色小镇。
嵊州市相关负责人认为,越剧小镇是文化和旅游的完美结合。“文化和旅游是相辅相成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则是文化的最佳载体。”
据悉,五年间,嵊州市旅游部门完成了职责调整,旅游政策相继出台,产业招商全面展开,嵊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已重新上路。
与此同时,五年来嵊州市文化旅游的景区景点建设也如火如荼,崇仁古镇、绍兴温泉城、花海石林等重大旅游项目相继建成或正在建设中……伴随着一系列的突破,荣誉也是接踵而至——中国最佳休闲小城、浙江十大欢乐健康旅游城市、中国最佳养生度假旅游名城、最美人文休闲旅游目的地等。
展望
奋斗目标
聚力“三区”建设,决胜全面小康,打造“三个嵊州”。“三区”:特色产业集聚区、山水生活体验区、幸福和谐示范区;“三个嵊州”:实力嵊州、品质嵊州、魅力嵊州。
重点任务
一是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打造实力嵊州。力争年均新增1家上市企业、净增80家规上企业,从而形成以6家以上上市企业引领、百家以上科技型企业带动、千家以上规上企业集聚、万家以上工业企业蓬勃发展的嵊州工业板块,打造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二是建设山水生活体验区,打造品质嵊州。基本完成城中村拆迁改造,大力度推进以城南新区为核心的城市建设,现代化新城基本建成,城镇化率达到62%以上;建成杭绍台铁路、甬金铁路以及杭绍台高速,构建内外畅通便捷的大交通网络;建设一批旅游业龙头,打响山水旅游品牌,基本建成全域景区化格局。
三是建设幸福和谐示范区,打造魅力嵊州。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大力推进越乡文化繁荣发展,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一系列创建,使嵊州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魅力之地。
重点举措
一是致力创新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二是致力城乡统筹,建设高品质特色城镇;
三是致力大交通建设,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四是致力绿色发展,打造美丽生态环境;
五是致力文化繁荣,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六是致力改革开放,注入发展强大动力;
七是致力民生实事,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