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痕处处
■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我雇舟前往嵊州剡溪进行了一次游历。这里是著名的唐诗之路中的重要一站。剡溪,古代早有“九曲”胜景之称。很早,她就定格在我的心目之中,也是我神往的地方!
剡溪是嵊州的母亲河,由南来的澄潭江和西来的长乐江汇流而成。
澄潭江俗称南江,因江底坡度较大,水势湍急,也称“雄江”;长乐江又叫西江,江底较平,水流缓和,称为“雌江”。洪水来时,两江泄合之后,中间夹有一条细长的银色带状水流,把雌雄两水隔开,南面浑浊而浪涌,北面清亮而波平,形成了一江两流、中嵌银带、直到远处才融成一片的蔚为奇观。剡溪折转向北,至三界,与上虞曹娥江相接。两岸青山绿树,繁花似锦,溪水逶迤,终年不断,沿溪古迹迭续,名胜众多。
自古以来,有多少骚人墨客、文人雅士在这里优游、隐居、聚会、唱和、揽胜,风流倜傥;历代诗人学士多有诗文吟咏,留下了不少咏剡名篇和趣闻逸事,韵文佳话,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唐诗之路。
夏商时期,这曾经是大禹治水的祭神之处和大禹治水毕功之地。
距今1600多年前的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从河南太康南进的谢氏家属,随皇室一起南迁,被这里的风景所深深吸引,安居在这里。谢安随祖谢衡一行,览东山之胜,遂择此隐居。咸康七年(341),年仅21岁的谢安不满朝廷的昏庸,拒受尚书郎等职而隐居东山。23年后,当强敌压境之时,他临危受命,运筹帷幄,派谢玄、谢石带兵8万,大败苻坚80万大军,终获淝水之战大捷;又乘机北伐,一举收复洛阳等地,创立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这给东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从此就有了“东山再起”之成语。
谢安后裔谢玄,筑庐于“九曲”溪口,初建“始宁墅”,谢灵运凿山浚湖扩建“始宁庄园”。
“始宁墅”还是谢灵运山水诗发韧的地方。他用“赋”这种接近诗歌的艺术形式写下了大量篇章,《山居赋》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杰作。在这篇近4000字的韵文中,他对会稽山地和四明山地一带的自然环境作了综合性的描述,除了对山川地形和季节变化等写得十分细致外,这个地区的动植物经他调查而入文内的,就有野兽16种,鸟类10种,鱼类16种,树木14种,果木14种,蔬菜10余种,水草16种等等。陈桥驿先生称之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
同时期,有王羲之与支遁、许询隐居金庭,诗文唱和;戴逵、戴颙父子筑庐隐居,终老剡山;还有王子猷雪夜访戴,早已成为历史上之美谈:
一个冬夜,大雪纷飞,喝酒至酣的王子猷,四望天色皎然,四野茫茫,便乘着酒兴,咏起了左思的《招隐》诗。吟着吟着,忽然想起了隐居剡溪的名士戴逵,于是连夜乘乌篷小船造访,可是,到了戴家门前,他竟不进而返。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却笑笑说:“吾本乘兴而去,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到了唐代,名人雅士游历剡溪高潮迭起。诗仙李白高唱“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他三到剡中,及至晚年,尚有终老剡中之意。诗圣杜甫对剡溪的秀丽风光总不能忘怀:“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在剡溪游历忘归达四年之久,直到晚年流寓西南,仍追怀不忘。孟浩然、王维、张籍、温庭筠、崔颢、孟郊、陆羽、卢照邻、骆宾王、贺知章、宋之问、朱庆馀、元稹、刘长卿、李绅等等诗人,他们纷至沓来,流连忘返于剡溪两岸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许多吟咏剡溪的名篇佳作及趣事逸闻,从而使浙东形成了一条名闻遐迩的唐诗之路。
宋代,有释仲皎、潘问阆、王铚、韩元吉、许棐、释元肇、刘一止、王安石、王十朋、朱熹等学士诗人走来,笑傲剡山,更给剡溪增添了诗韵和文采。
近代,有蔡元培任职的剡山,马寅初的故居,中国女子越剧的诞生地等等。
难怪古今中外名流硕彦前来踏访、考察、续胜。
剡溪两岸风情万端,“舞台姐妹”还在继续演下去。说来凑巧,你听:那边彩旗猎猎,锣鼓铿锵,戏声缠绵;你看:这边是浪花飞溅,竹排徐徐,那是嵊州越剧艺校的小百花越剧团撑着竹排下乡去农村演出。
据统计,在《全唐诗》收载的2200余位诗人中,有312位诗人到过剡中,游历过这条风景线,占总数的14﹪;在《唐才子传》收载的278位才子中,有174位才子到过剡中,游览过这条风景线,占总数的63%。
剡溪,自古是一条古道旅游热线,她可与绍兴的山阴道媲美,可谓孪生姐妹。剡溪,她以奇山异水驰名海内外,又以人文遗迹享誉世间。人们说,山阴道上行,使人应接不暇;我说:剡溪江上游,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