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三先三创”要求
加快实现“四个率先”
记者
徐晶锦
近日,记者从越城区科技局获悉,今年1~3月,全区规上工业研发费用为9.05亿元,同比增长97.9%,增速位列全市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45.3亿元,同比增长31.5%,增速位列全市第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增速为28.7%。
科技创新水平持续稳步提升,创新力量源头供给日益壮大,越城区正全力推进科技与产业创新双联动,为争当“四个率先”先行区、打造全市首位度中心城区提供重要支撑。
抢抓机遇
企业创新热情高涨
创新越早动,发展越主动。在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越城区民营企业投入研发热情日益高涨。
“我们共投入了近2亿元,研发团队超50人,努力了6年,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功。”浙江上方电子装备有限公司近日研发成功用于制备显示器件的薄膜晶体管,是生产半导体显示屏幕的核心技术装备,已获得国内首台(套)装备认定。公司技术部经理王俊说,设备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最大意义在于打破了该领域的国际垄断。
“企业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体和具体执行者,只有充分调动起企业的科技创新积极性,使其具有自主‘科技造血’功能,才能加快越城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越城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更大力度激发辖区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城区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创新政策扶持体系,构建了覆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培育、认定、壮大全过程关键节点的政策扶持体系,形成了注重研发、创新发展的浓郁氛围,“政府补贴鼓励、企业自主投资、市场买单反哺,已经成为越城企业研发投入的基本模型”。
平台集聚
锻造创新策源之地
穿行越城,可见这里处处涌动着蓬勃的创新能量。
越城医疗器械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已引进科技型企业近40家,涉及领域包括体外诊断试剂、医疗器械、高值耗材、生物医用材料、智慧医疗等,总投资近5亿元。该综合体已引进院士工作站2家,有国家引才计划人才、330人才等人才项目7个,培育省中小科技型企业5家,取得专利、注册证等知识产权成果80余项。
经过1年多的运营,迪荡湖畔的绍兴水木湾区科学园已集聚企业100余家,在此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已有400余名。复旦科技园绍兴创新中心也将于今年投入使用,迪荡湖科技CBD的集聚效应初显。
上海大学绍兴研究院设有效能增强医工创新研究院、先进材料研究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等六大分支机构。在这些崭新的空间里,若干科学装置和科研项目陆续启动。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企业科创平台群、新型实验室体系……眼下,越城区的高能级科创平台逐渐呈现集群态势,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型区域创新生态正在形成。
今年4月,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长三角研发中心)在越城区成立,该中心由浙江工业大学牵头,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绍兴研究院负责运行工作。“我们将聚焦碳中和领域温室气体监测技术开发、监测体系研究、源汇清查及评估,推进碳中和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示范,为区域碳中和实施成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精准服务越城产业发展。”浙江工业大学绍兴研究院执行院长钱佩忠说。
做强增量
集结一流科研梯队
在近日省科技厅下发的2020年浙江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名单中,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赫然上榜。
“这次成功入选,是公司几十年来对科技创新、对研发投入长期坚持的结果。”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兼研究院院长吴国锋说,企业一直十分注重科技人才培养,采用外引和内培相结合的方法集聚人才,培养建立起了一支有实践经验的创新药物研发团队,并引进多名海外人才,实现多项行业技术突破,处于领先地位。
做增量,这是越城区集聚创新人才的一个鲜明特点。越城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对高层次创新人才,越城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眼下,绍兴滨海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已全面启动建设,正在以大力度的人才体制改革举措,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人才之水“流”起来、“活”起来,借助“最强大脑”突破产业发展难题,不断提升越城创新能级。
“双聘制”引才、“免评审”落户……一系列富有活力的创新体制机制,让“飞行博士”“候鸟教授”纷至沓来。今年34岁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遗传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张颂婧,主要从事抗乳腺癌天然药物研究。作为绍兴市滨海新区第一批“免评审”落户认定人才,她即将加入江南大学(绍兴)产业技术研究院从事人类生命健康相关研究,助力越城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新突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