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党的百年华诞到来之际,诸暨市乡村振兴局为开启新征程踏歌而来。诸暨市农业农村局增挂“乡村振兴局”牌子,标志着诸暨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翻开了新的篇章。
近年来,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诸暨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力保供给、强产业、抓建设、促改革,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秀单位,“三农”工作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诸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7885元增长到42296元,年均递增10.34%;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78:1缩小到1.67:1,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20年全面小康指数居全国县级市第10位。农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升温。
壮大乡村产业
推动农业现代化
诸暨是农业大市,区域性特色农产品美名远扬。近年来,通过调结构、创品牌、搭平台、强科技、育主体,诸暨农业奏响高质量发展强音。
在同山镇高城头村,浙江原锅酒业有限公司占地40亩、投资8000万元的二期扩建工程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该工程的启动,吹响了同山龙头酒企转型发展的号角,更释放出了同山烧产业提档升级的信号。
酒以镇得名,镇因酒出名。在“同山烧”这一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带动下,同山镇已拥有4家规模酒企、45家规范化酒作坊、700余家散户(小作坊),年总产值达5亿元。如今,创新型同山烧企业蓬勃发展,同山烧非遗传承展示馆积极搭建,同山烧“周边”产品不断开发,产业迈上新台阶,有力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立足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诸暨已形成“2+6”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即粮食和畜禽两大基础产业和果蔬、茶叶、水产品、珍珠、香榧、绍鸭六大特色产业。随着特色产业的品牌化发展,枫桥香榧、山下湖珍珠、同山烧、绍兴鸭、诸暨短柄樱桃、石笕茶等一大批农产品品牌逐渐打响。
特色产业的调优,是诸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数据喜人:2020年,诸暨市名优茶产值3.94亿元,同比2015年底增加12%;园林水果产值3.63亿元,增加6.8%,近5000亩葡萄基地发展为“红美人”柑橘、“阳光玫瑰”葡萄等高效优质水果基地;淡水珍珠年交易量占全国的80%,占全世界的73%以上;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0.87万亩、总产量22.6万吨,均列全省第二名……重要农产品区域布局更为合理,保障供给更加有力。
以此为基础,诸暨统筹研发、生产、加工、物流、示范、服务等全链功能,着力打造乡村优势产业集群,搭建了一系列不同能级的产业发展平台。
目前,已创成全省第二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7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和56个绍兴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成诸暨市畜禽产业、珍珠产业2条省级农业全产业链,实施珍珠产业发展示范建设、同山烧产业深度融合集成创新示范建设2个省级重点创新示范项目。这些平台有力促进产业格局由分散向集中、产业链条由单一向复合转变,为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平台赋能之下,站在数字化风口,沃野吹起科技新风。诸暨市持续开展粮食高产高效攻关、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三新”引进推广,大力推进农业数字化改造。如,规模以上养猪场环境控制、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机械化率达100%,清水养殖、工厂化养殖等新模式促进珍珠产业转型升级;成功创建省首批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建成数字农业示范基地10家,利用抖音平台打造“农技跟我学”等“云课堂”农技服务品牌……2020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8%。
转型发展中,诸暨还着力构建以企业为龙头、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成为主力军。蓝美科技、阮仕珍珠、永宁弟兄农产品配送、国伟科技、米果果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挥产业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打造美丽乡村
建设全域大花园
东和乡十里坪村如今是诸暨一大“网红村”,近年来借“春风十里小镇”项目建设东风,该村年接待游客达30多万人次。游客多了,不免会产生寻厕难的尴尬。随着乡村游热度攀升,类似十里坪村的尴尬在诸暨农村常有发生,为了让“方便之事”更方便,诸暨市开发运用“智慧公厕云平台”,把该市近2000座农村公厕“搬上网”。游客搜索“诸暨农村公厕”微信小程序,就可一键导航就近公厕。
“数字化”大大提升了诸暨农村人居环境幸福感。除“智慧公厕云平台”外,诸暨还首创农村可回收垃圾“线上预约+线下回收”模式、农村垃圾分类“亮灯+亮分”全链条智慧模式,110个村已纳入生活垃圾分类监管平台。
“小事情”连着“大民生”。诸暨市以“五星3A”为抓手,提升环境美,推动全域美,挖掘美丽经济,持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近年来,诸暨聚焦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三线”序化、裸露地面整治等民生小事,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生活污水治理、公共场所无害化卫生公厕覆盖率均达100%,多年获评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优胜县市、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先进县市。
为了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诸暨市还以美丽乡村示范县、镇、村、户“四级联创”为统领,深入推进美丽乡村迭代升级。诸暨市成功创建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成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211个、五星达标村402个、3A示范村37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10个、绍兴市级美丽乡村示范镇20个、省级特色精品村27个、绍兴市级特色精品村53个、美丽庭院99732户,诸暨全市25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率达100%。
美丽资源催生美丽经济。如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诸暨市大力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按照“一户一景、一村一画、一带一韵”的目标,串珠成线,打造“榧香古镇”“七彩五泄”“东白古宅”“珠乡湿地”“古越风情”等多条景观带。同时,加快农文旅融合,培育农事体验、田园观光、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打造出一批“流量乡村”,带动特色小吃、农家乐、民宿等产业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诸暨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38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23.56亿元。
随着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开启,诸暨市因时因势探索美丽乡村片区化、组团式、集成化建设模式。培育“乡村振兴先行村”,五泄镇十四都村、枫桥镇杜黄新村、山下湖镇“枫江-新桔城”区块蓬勃发展;发展共同富裕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五泄-马剑“十亩之间”串点成链。诸暨乡村翻开资源共享、短板互补的新篇章。
深化集成改革
促进城乡大融合
在浬浦镇马郦村,一排排现代化装配式建筑的“降临”,让村民心中如蜜甜。作为全省农村住宅产业化试点,马郦村的2000余亩土地按照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的目标进行改造,实现了“空心村”的蝶变。
农村宅基地改革关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何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要素,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诸暨市以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为牵引,系统推进省级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激发土地、人才、资金、房屋等资源要素活力,促进城乡融合、共同富裕。
“十三五”期间,诸暨市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规范化建设,诸暨全市产权交易金额达5.55亿元。积极稳妥推进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建设,启动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等基础性工作,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推出“产权+信用”贷款、农户小额普惠贷款,给10039户农户发放“产权+信用”贷款,贷款余额15.34亿元,农户小额普惠贷款授信签约数25.3万户,授信覆盖率达100%。
在盘活土地资源的同时,全社会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同时被激活。通过引育三乡人才,深入实施“两进两回”行动,截至目前诸暨市示范应用新技术有126项,引进23个乡贤回归项目,引导乡贤参与1300余个项目建设。广泛开展农技人员素质培训、职业农民素质培训、农创客培育,已重点培育120余名农创客成为现代农业“领头雁”。
如今,闲置农房成为诸暨农村招商引资的“香饽饽”。去年3月,岭北镇率先试点运行闲置农房储备平台,对可利用的闲置农房预收预储,由镇村统筹引进投资,综合开发利用。对分布零散的闲置房,引进小而精的特色项目;对自然环境优越、民俗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村落,则引导社会资本整体开发利用。
紧扣“全域激活”,近年来,诸暨创新“农房+”“+农房”等多种激活模式,深入推进闲置农房激活工作。截至2020年底,累计激活闲置农房2438幢,建筑面积79.14万平方米,吸纳社会资本14.1亿元,增加农户收入11429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6634万元,五泄镇、岭北镇被确定为“绍兴市全域激活试点乡镇”。
农村改革由点上突破向综合集成转变的同时,持续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消薄攻坚行动。诸暨市每年安排土地指标、专项资金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因村制宜,探索出产业发展、土地入股、乡贤反哺等集体经济增收“十把金钥匙”。2020年,诸暨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11.29亿元,同比增长8.6%,参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的村有377个,占总村数的82%,397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30万元以上,其中135个村超50万元。
诸暨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诸暨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建设美丽花园乡村”这条主线,全面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诸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范例贡献“三农”力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