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发展保护两相宜生态效益双提升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在“重要窗口”建设中展示绍兴亮丽“自然风景”

今年6月25日是第31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近年来,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对标对表“重要窗口”建设新目标,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省“四大建设”、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和数字化改革等重大机遇,坚持党建引领,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提升自然资源整体智治水平。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自然资源科学管理的“绍兴实践”,只为在“重要窗口”建设中展示我市亮丽的“自然风景”。

描绘“一张蓝图”

打造高品质空间

优化空间布局。全面落实国家、省、市重大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科学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高质量开展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线的“三线”划定工作。积极争取市区空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指标,未来15年内市区新增建设用地规模6.1万亩,城乡建设用地规模84.4万亩。大力推进全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保护建设工作,23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基本完成。

推进城乡统筹。聚焦城市能级和功能品质提升,充分发挥规划先导管控作用。牵头完成镜湖袍江区域融合发展等重大规划研究,协助开展中兴大道景观提升、大运河绍兴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等规划编制。我市在全省11个设区市率先出台村庄规划建设的地方性法规——《绍兴市村庄规划建设条例》,启动“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启动编制121个。

坚持绿色低碳。在省内率先实现永农保护“田长制”全市域覆盖,扎实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耕地“非农化”等专项整治,2020年度全市违法占用耕地比例降至0.37%,为历史新低。全面启动“林长制”工作,加快会稽山名山公园建设,严格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绍兴市国家森林城市通过复评,并成为全省首个实现县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备案批复全覆盖的地级市,森林覆盖率达55.16%。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柯桥区漓渚镇、上虞区上浦镇、嵊州市崇仁镇3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获批列入自然资源部试点名单。

优化要素保障

助推高质量发展

加大要素保障。积极推进“要素跟着项目走”,精准保障重点项目、重点区域用地。今年上半年共争取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7590亩(耕地6234亩)。对43个市级投资项目建立局领导挂联督办销号工作机制,已有8个项目成功销号。全力做好104国道东湖至蒿坝段改建工程、柯桥至诸暨高速公路工程项目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相关工作。会同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协同推进上虞化工产业集聚企业省重大产业项目申报工作。

深化节约集约。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的供地思路和“亩均论英雄”的理念,严格项目准入,实施绩效管理,从源头上促进土地节约集约。以“四未一低”土地消化利用为载体,加大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力度。2020年,省下达的四项节约集约指标我市均超额完成,排名居全省前列,其中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7810亩,任务完成率198%;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2749亩,任务完成率266%;全年通过盘活存量获得奖励新增建设用地指标8460亩。指导嵊州市成功创建省级节约集约用地模范县(市、区),嵊州市评比指标值位于全省各县(市、区)第四,获用地指标奖励300亩,并列入省督查激励项目,获用地指标奖励100亩,为全省唯一一个因该项工作获得两项用地指标奖励的县(市、区)。

加快审批服务。通过积极向上沟通、加强指导督促,截至目前,全市2020年上报的各类农转用征收批次已全部获得批准,批准面积3.26万亩。绍兴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等10个单独选址项目用地已获批,批准面积0.7万亩。在实现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基础上,探索实施规划核实与土地复核合并办理事项,为全面实施“多验合一”打好基础。

围绕数字赋能

提升“整体智治”水平

构建数据支撑体系。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全覆盖,摸清全市自然资源底数,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奠定数据基础。搭建完成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累计归集数据服务632项,形成涵盖全市域自然、经济、社会等138类数据的空间治理一张图,基本实现数据由多元管理向统筹治理转变,为市域空间治理提供有力支撑。开展地下空间和管线普查、都市三维实景数据建设,建立全方位、立体的地理信息资源体系,用精准的数据助力政府数字化改革。

谋划多跨场景应用。围绕核心业务,梳理改革需求,全力支持和参与应用场景“揭榜挂帅”,打造不动产全生命周期“一码管地(空间)”和提升不动产登记服务应用纳入市数字化改革工作方案。全面推广上虞区“一码管地”平台,用不动产单元代码串联起“调、规、批、供、用、补、查、测、登、建、验”等全域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国土空间治理新模式,可一键查询地块的“前世今生”。立足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云平台,迭代升级二手房过户不动产登记与水电气联办、不动产登记与纳税、金融信贷+抵押登记、司法处置+不动产登记等多个“一件事”联办场景。今年4月,在越城区灵芝街道万科天际府小区交房现场,完成全市首例“交房即发证”。

提升灾害智治水平。积极推进地质灾害“整体智治”,在新昌县探索开展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部级基地为基点、全域监测为抓手、应急处置为核心的县域地质灾害“整体智治”,相关做法得到省领导批示肯定并在全省推广。6月10日诸暨西部强降雨引发多起灾情后,省、市、县三级联动应急测绘助力现场救援、风险排查和灾后评估。强化森林防火数字赋能,市本级、柯桥区被国家林草局确定为全国森林防火无人机市级和县级示范单位,森林防火无人机应用示范普及率全国领先。在各国有林场和国有森林经营单位主要出入口设置“防火码”,通过扫码登记,实现火因可追溯、人员可查询,有效预防森林火情火灾。

坚持党建引领

践行“资源为民”初心

强化理论学习。深化党组织会议“第一议题”制度,通过领导领学、研学等方式“第一时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上级会议精神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将必读书籍发放至全体党员,采用局党员领导上专题党课、机关干部到基层单位专题宣讲、邀请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和退休老党员作主题宣讲、《一图一解一传承》系列短视频录制等多种形式,抓实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

注重调研实践。结合深化“三服务”活动,建立“领导干部挂联支部、支部挂联区、县(市)局(分局)、党员干部挂联重大项目”三挂联工作机制。今年初以来,班子成员下基层领衔破解群众难题13个,党员干部“一对一”对接五大服务对象和“两代表一委员”34人次,疏通自然资源政务服务堵点16个。

确保工作实绩。擦亮“心系自然

资源为民”党建服务品牌,推进党建和业务高度融合,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落在实处,在“我为群众办实事”上用情用力。全力为220千伏九里变至渡东变全电缆线路确定最优路径,千方百计支持重大基础设施落地建设。积极探索农村住房保障机制,在诸暨市姚江镇试点优化公寓房保障模式,启动建设公寓房140套,其中100套已投入使用。加快化解不动产登记领域历史遗留问题,梳理归纳因历史资料不全、原始开发单位已解散等7大类20多方面办证难题,制定出台系列措施并加快化解,合力保障群众重大财产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