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座天姥山、一条唐诗路,让儒岙镇的绿水青山、民俗文化自带诗路雅韵。
儒岙镇是全国重点镇,也是我省首批省级中心镇,更是一个底蕴深厚的文化名镇。近年来,儒岙镇依托独有的自然禀赋和地域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美丽城镇、文明城镇建设,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积极打造诗路小镇,力争成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今年以来,儒岙镇利用境内丰富多元的红色资源,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并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五大会战’做贡献”专题实践活动,切实推动解决一批群众、基层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挖掘红色基因
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重温党的光辉历程,感悟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初心力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5月5日,儒岙镇领导班子成员、天姥义工协会成员、新昌县人民医院门急诊支部党员和工作人员等一行赴儒岙镇东山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追寻红色印记,接受红色洗礼,传承红色基因,力促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进一步提升工作实效。
东山村位于天姥山之东,是革命老区村。1940年至1942年,根据抗日形势,新昌党组织实行“隐蔽精干”方针,以农村为中心,以学校教师为掩护,在东山发展党员和游击队员,扩大抗日力量,部署抗日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东山村、石磁村先后建立农会、民兵队、姐妹会等组织。1948年12月,中共浙东临委在东山村召开会议,商议攻打大市聚联乡队的方案。在向大市聚进发途中,发现数倍于我的敌军,浙东临委又率部折回东山村,商议把敌人引向山高路险的马坑村等地,最后打了一个大胜仗,为回山会师奠定了基础。
如今,在东山村还留有浙东游击队主要领导部署马坑等战役会议遗址(上三户台门)、三五支队游击队员藏枪处(银杏树洞)和地下党员秘密联络处(村口隐蔽山洞)等。活动当天,党员干部们一一走访了这些革命遗迹。“以‘浸润式’党史情境学习鼓舞党员及群众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坚持正确方向。”儒岙镇党委书记王豪东表示。
之后,王豪东还为党员干部们上了一堂党课,生动讲述了东山村马坑等战役、万年山清剿土匪等革命故事,带领大家一同感受红色年代爱国、奋斗、奉献等精神内涵和伟大的革命精神,同时号召所有党员干部向中共新南区委支部委员徐善秋、地下党员陈志、革命青年徐如朝等为儒岙埋下红色种子的革命先烈们学习,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敢为人先,勤勉奉献,矢志奋斗,坚定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儒岙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除了东山、石磁等革命老区之外,横板桥村、南山村、万年山等地都留下了红色印记。
这些红色基因也成为展示儒岙的一个窗口。4月6日,新昌县摄影家协会成员来到东山村,开展“行走乡村
文化润乡”活动,与当地村民积极互动,拍摄了大量具有红色记忆的摄影作品,再现了当年东山革命老区辉煌的革命历史。之后,摄影家们又走进南山等地进行创作,大量的摄影作品不但再现了儒岙革命历史,也展现了儒岙如今的发展成果。
凝聚各方力量
提升党员干部“解题”能力
为民服务是新昌党史学习教育的切入点、落脚点。儒岙镇深化“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将“党员在身边、温暖千万家”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作为全年工作的重要内容,着眼解决当下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激励和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守好红色根脉,践行初心使命,发起了“我为群众办实事之微心愿”活动。
“我们通过入户走访、实地调研、电话排查等方式,摸清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重点关注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病残低保等弱势群体的需求,5月底前征集汇总一批亟待解决的民生实事问题和群众现实需求。”儒岙镇县委组织员潘静介绍,经过梳理、核查、分析、汇总后,总共确定249个待办“微心愿”。
点亮“微心愿”,实干暖民心。很快,儒岙镇开始凝聚各方力量。儒岙镇鱼将村村民老梁家旁边有一幢危房,每到台风季或者梅雨季,老梁总担心危房倒塌影响自家房子。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乐仁很快认领了老梁的微心愿,带领党员加固了危房。
“儒治”理发室则成为儒岙镇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一个缩影。
在儒岙镇上里村,有一间“儒治”理发室,村民们在这里不仅能享受到免费的理发服务,还能享受到管道疏通、更换灯泡、代灌煤气等“点单式”服务,电子医保申领、新冠疫苗接种建档、医疗保险参保等“融入式”代办。
“以群众需求、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儒治’理发室为导入口,充分凝聚‘情系儒岙
道同治合’的各方力量,从群众身边亟待解决的小事入手,以定点组团服务、乡贤合伙模式、积分兑换机制等手段,不断推动基层治理‘脱虚向实’,从而摸索出一条易操作、可持续、能复制的基层治理好路子。”儒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魁浩表示。
同时,分布在青山绿水间的红色印记成为儒岙镇高质量发展路上不竭的动力源泉。近年来,随着“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的持续推进,儒岙镇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同时,利用红色资源积极赋能诗路小镇建设。
东山村、上里村、石磁村、会墅岭村等村庄沿着天姥山分布,浙东唐诗之路·天姥山越野挑战赛将几个村子串点成线,奔跑在山水间,选手们不仅领略了诗路之美,也见证了儒岙镇美丽乡村的建设成就;同时,横板桥、旧宅、皇渡桥、关岭等村子沿着浙东唐诗之路分布,又通过古驿道串联,几个村子目前正在充分挖掘天姥山、唐诗之路等文化元素,积极打造特色旅游村。
促进成果转化
“五大会战”数字见证成绩
空间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如果没有承载的空间和平台,再好的项目也无法落地,再大的投资都只是空谈。去年,新昌发起了包括土地保障大会战在内的“五大会战”,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大力推进土地开发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要素配置,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今年以来,“我为‘五大会战’做贡献”成为新昌县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的主要抓手之一。作为新昌县中心乡镇,儒岙镇积极打好土地保障大会战,为该镇乃至新昌全县打开发展空间。
7月15日,蓝天白云之下,儒岙镇里外岙村风头山上,通过“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原来的旱地已经变成了一块块水田。水田里,水稻秧苗长势不错。“这是今年刚种下水稻,我们想在这里做一次丰产试验。”绍兴青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程晓林说。
里外岙村风头山的“旱地改水田”项目成为儒岙镇大力推进土地开发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一个缩影。据该镇村建办主任俞晓龙介绍,今年以来,儒岙镇集全镇之力打好土地保障大会战,截至目前,已经验收土地开发项目2个共113.7亩,在建工程7个共291.24亩;已验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个共47.85亩。“在全县‘五大会战’土地保障大会战月度排名中,儒岙镇有两个月排名第一。”俞晓龙说,数字见证成绩,亦见证了儒岙镇党史学习教育转化成果。
在儒岙镇硠下村的山坡上,一块块土地沿着山脊线整齐排列,地里绿意盎然,西瓜、玉米、大豆等应季蔬菜水果在阳光下长势喜人。3年前,这里曾是绍兴市最大的地质灾害点,在风雨的侵蚀下,山坡每年都会朝着山下的峡谷慢慢移动。后来,儒岙镇启动了除险安居三年行动,在村里设置了两个安置点,共搬迁避让193户,其中86户搬迁至安置点。如今,搬迁的村民已在安置点开始了新生活。儒岙镇又在原地块启动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先行复垦项目,新增耕地40余亩。今年初,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集镇村的土地整治工程则为儒岙镇美丽城镇创建留足了空间。2018年,儒一村的上坪岗上,陆续上马了4个土地整治项目,原先狭窄的山间小路开始慢慢变宽。2020年,儒岙镇启动美丽城镇创建,投资3000万元开展集镇配套提升项目,包括山地休闲绿道及沿线景观点项目、集镇河道综合治理项目等。上坪岗上,原来为土地开发项目而建的道路摇身一变成了一条全长2.7公里的休闲绿道,建成后很快成为儒岙镇居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
7月15日,沿着绿道来到上坪岗上,这里空气清新,抬头便能看到天姥山,让人顿生天地辽阔、人生可歌的豪迈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