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激荡奋进的力量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记者

徐晶锦

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奋进的力量在激荡。

1月5日起,本报在头版推出“改革创新好故事”系列重大主题报道。12篇报道浓缩了近年来绍兴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示了我市广大党员干部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改革魄力和担当作为的精神风貌。报道刊出后,在全市广大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

理念的升华

“从第一篇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关注、学习这组报道。”市政府办公室信息处处长张益军说,这组报道中,一个个场景直观印证着改革创新让绍兴人民生活面貌一新:嵊州澄潭江(苍岩段)防洪能力提升应急工程建设,使当地600多户村民彻底告别洪水之患;烂尾16年的“龙禧中心”重生,使近2000户租赁债权人获得补偿;还有代表着高品质未来城市生活的棒垒球未来社区、绍兴城际线……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绍兴持续深化改革的初心,也是绍兴改革创新的“制胜密码”。

“始终把人民摆在第一位,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反复品读这组报道,嵊州市水利局局长马鸣很有感触,“澄潭江(苍岩段)沿岸每年都会受到洪水侵害,老百姓苦不堪言,防洪能力提升应急工程能带来多重效应,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定。”

这也是柯桥区委政法委书记李兴成的心声。“‘龙禧中心’的困局表面上看是一个维护社会稳定、处置城市烂尾楼的‘面子工程’,但其实是一个民生工程。只有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才能从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才能调动最大的力量,才能最大可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李兴成说。

“为了让未来社区场景更加贴近群众需求,我们开门规划、问卷调查,充分了解民意。这些居民的需求也将在后续开发建设中得到体现。”棒垒球未来社区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铭峰说。

共识来自认同。“这组报道充分体现了‘人民始终是改革的主体’的执政理念、‘用群众获得感丈量政府改革成效’的价值追求、‘起于顶层设计,达于广袤乡野’的坚定决心,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已经在全市广大干部中逐渐提升并深入人心,最终化为推动改革创新的积极行动。”绍兴市委党校教授罗新阳说。

方法的创新

纵观这组报道,牢牢抓住“创新”这一关键是一大共同点。一个个案例生动展示了我市各区(市、县)和相关部门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用一批行得通、立得住、叫得响、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探寻绍兴改革破题之方。

1月27日,绍兴市黄酒行业协会召开了第一次会长务虚会,主题就是如何顺应改革大势,紧抓创新机遇,在求变中获得发展的力量。会长徐明光说,绍兴黄酒要振兴、要改革,时不我待,团结创新是第一要务。“从眼下黄酒行业的创新态势来看,活力正在迸发,求变正在成为行业的共识,相信‘酒头脑’们会激荡起越来越密集的头脑风暴,为千亿梦奠基筑城!也希望媒体更多关注改革成果,传播创新力量!”

边界区域开发、赛事场馆持续利用与收支平衡、国企跨界经营,一直是很多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关键要通过变革打通道路,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市交投集团副总经理周勇说,在棒垒球未来社区项目中,我们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积极探索“龙头项目+未来社区”融合开发新路子,提高项目建设的专业化和高效性,以市场化手段破解场馆运营难题,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

印染化工产业跨域整合,是绍兴念好“两业经”的创新之举。“这是一个无先例可循、困难重重的系统工程,我们用了11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三圆石化跨域搬迁。”这组报道勾起了市经信局副局长金毅的回忆,“在化工产业跨域整合中,绍兴一反工作常态,先难后易,为三圆石化量身定制方案进行规划重构,创造性地打通能耗指标跨区转换通道,打破区域壁垒,确保了这个绍兴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项目高效顺利落地。”

“‘大东南’十年上市之路是传奇,从退市边缘到凤凰涅槃更是传奇。”看完系列报道中的《一张薄膜的涅槃重生》,市金融办副主任戚力壮认为,在“大东南”成功保壳过程中,政府“纠偏”、国资出手、金融输血、法治护航……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有力、有效、有为。“‘大东南’能迅速走出困境,在短时间内浴火重生,这样的案例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他说。

新的改革思维、新的改革策略、新的改革办法,在一次次难题破解中,一大批改革创新成果不断形成和涌现。

“12个改革创新实践故事无一不科学谋划、讲究方法,呈现出多点化突破、创造性落实、全市域推进的改革态势,是我市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的生动写照。”市委改革办副主任丁焕盈说,绍兴要依靠改革创新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制高点、赢得新优势,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市域发展之路。

能力的锤炼

如今,绍兴改革步入“深水区”,各种利益相互纠葛,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新旧任务交织叠加,改革难度越来越大。“12个改革创新故事啃的都是硬骨头,蹚的是激流险滩,走的是荆棘之路,干部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攻坚克难的能力,让改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读完这组报道,不少干部都有同样的感受。

“没有过硬的作风,没有一股子劲头,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干不出新的事业。”绍兴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沈雅君说,改革的“战场”是考验干部工作作风、能力、水平的“考场”,面对优质的招商引资目标——深圳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一开始有落户其他城市的打算时,滨海新区招商团队穷追不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20多次赶赴深圳,又把深圳方请进来考察四五次,甚至在疫情期间一切都搁置时,还通过每周一两次的视频会议保持沟通。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最终打动了对方”。

在一条货运线上开出跨区域客运线——绍兴城际线,这是全国首创,难度可想而知。“对外,我们反复与铁路部门联系、沟通、磨合,与杭宁两地沟通衔接,对建设、管理、运营方面可能产生的诸多问题一一提出解决方案,把合作可能带来的双赢效应解释得非常透彻,最终几方达成共识;对内,三个月时间完成运营筹备工作,在快速联甬后不到一年时间内成功融杭,绍兴真正成为杭甬之间的‘金扁担’。”市轨道交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袁笑文说。

“财政理财破题,让我们多了突破意识和创新思维,在严守法律红线基础上敢于大胆探索。”市财政局预算执行局局长张磊说,在绍兴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申报过程中,工作专班不畏难、不消极,花大量时间研究方案,相互启发,形成了整套制度创举,成功开大了绍兴城市建设规范融资的“前门”。

好干部不会凭空产生,都是经过磨练,最终一步步成长成熟。“这几年,我们的干部大胆投身基层去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以滴水穿石、绳锯木断的韧劲,提升了解决突出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在改革事业中创造实绩、收获成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周树森表示,绍兴要发出“重用改革型干部”的最强音,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挑重担、担当作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