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推进数字经济与纺织制造业融合发展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世界纺织看中国,中国纺织看绍兴”,经过40多年的发展,绍兴柯桥已成为在全球有代表性的纺织产业集聚区。当下,传统纺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推动绍兴数字经济与纺织制造业融合创新,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绍兴纺织制造业现阶段的发展问题

一是企业数字化水平不均衡。在数字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数字贸易成为新型国际贸易的代表,大部分企业家已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迫切性。大企业紧跟趋势,大面积普及智能化生产线;而没有雄厚资金背景的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普遍较低,自主创新意识弱,加上受国际形势变化和疫情的影响,依靠加工贸易出口生存的企业常处于不稳定状态,难以有余力花费巨资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升级改造。

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自由平等的互联网环境中,谁能在技术创新中抢占先机,谁就能掌握话语权和领导权。尽管绍兴纺织制造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在全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中走在前列,并且在数字化智能纺织装备和工艺、纺织服务制造及网络协同制造、智能纺织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世界先进国家与地区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在信息技术高速更新的今天,科技资源力量薄弱、纺织智能制造软硬件基础能力弱都是致命的问题。而最制约纺织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因素是转型过程中止步不前的传统技术思维,企业管理者和从业者应跟随时代脚步,鼓励自主创新,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发展。

三是复合型数字人才短缺。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的发展热潮,创造了许多新型岗位和就业机会,对复合型数字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同时要求也逐渐提高。绍兴作为全国著名纺织基地,纺织产业的高度发达使得相关专业人才聚集于此,但长期缺少高级人才。寻找能够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人才,成为绍兴纺织制造业数字化的必要工作。

数字经济与绍兴纺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是坚持绿色生态理念,打造云端数字体系。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不断融合,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广东顺德一家生产金属零件的小厂,通过全面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把产品的生产及库存情况、发货情况等上传到云平台,实现了生产的高效数字化管理,同时实现了与下游企业的云端数据连通,对接上下游5000个供应商采购商,使订单从排产到物料的采购再到最后出货给客户这一条生产价值链实现了效率提升。

绍兴纺织制造业也可以借鉴其经验,把供给端与需求端的信息高度整合,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保持同步,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汇集用户对产品的相关体验数据,然后根据用户需求对产品及服务进行定制生产、定制服务等,降低返单率,提升资源利用率。

二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服装领域,红领集团是第一批数字化创新的工业企业之一。2003年开始,红领集团投入数亿元资金,打造生产过程自动化的流水线,建立以海量版型为基础的数据库,并健全规范管理体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探索,红领集团的定制平台已累积拥有百万顾客个性化定制的数据。通过一系列快速布局,红领集团在产品研发和管理体系、生产设备和整体服务上实现了数字化、科学化、绿色化,推动了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

绍兴纺织制造业可以利用绍兴丰富的人文资源优势,挖掘与纺织相关的珍贵历史素材,例如面料、花色、剪裁、版型等,建立纺织记忆数据资料库,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三维立体展示等技术,为设计师提供素材,助其激发创作灵感,设计出传承和创新相融且符合国际潮流趋势的作品。同时加强与纽约、米兰等时尚之都的合作,促进产品设计与非遗传承、现代艺术、节日赛事、旅游体验等的融合。

三是巩固企业自身实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面对充满着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软实力,时刻保持备战的状态,将制造业与数字化多方位融合,注入新的动力。2020年上半年,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浙江省商务厅共组织全省6587家外贸企业与9743家境外采购商进行23384次精准对接,成交及意向采购金额近9.2亿美元。同时推出“浙货云展”线上平台,贯通网站、App、H5网页等多个网络传播渠道,使展商与采购商可以在线沟通、直播互动、即时翻译、产品3D实景展示、一键名片交换等,帮助企业快速恢复业务。

除了巩固企业自身实力,构建人才培养机制也尤为重要。绍兴已成立全国首家轻纺专业人才市场,在此基础上,要全方位开展轻纺人才的交流、培训等业务,加强与纺织产业相关高校的合作,全力打造轻纺产业人才高地,到2025年实现现代纺织产业链年产值1万亿元的目标。

总之,纺织业作为我市传统支柱型产业,必须接受新技术、学习新技术、钻研新技术,将新技术消化吸收,选择正确的数字化生产链与适用的运营模式并坚持下去,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化转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