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渚镇梅渚村
今年,新昌县104个村的文化礼堂都将举办村晚。接踵而来“农民演、演农民”的乡村大戏纷纷登台,热闹了春节,活跃了文化,凝聚了人心,展示了农民自信,也展示了农民们对家乡新气象的自豪。这里选取了梅渚镇梅渚村、城南乡前进村、羽林街道丁家园村三个村的村晚样本,欣赏传统文化魅力,感受浓浓的乡愁。
锣鼓声声,旗袍秀古韵。歌声阵阵,年味迎新春。
2月3日,狗年“春晚”在新昌县梅渚镇梅渚村如期上演。这个村的村晚已经连续举办了8年,而且一年比一年热闹。一台村晚,把全村人的心聚在了一起。
有人为上不了节目哭了
2月3日,记者在梅渚村看到,村文化礼堂装扮一新,即将登台演出的村民们正讨论得热火朝天。尽管没有空调、没有专业的评委,气温接近零摄氏度,演员们却不敢有一丝懈怠。今年的村晚节目首次由新昌县文化馆的专业老师进行审核筛选,标准提高了,登上舞台对村民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大家格外珍惜。
天还未黑,可容纳1200余人的文化礼堂内座无虚席,过道上也站满了人。前来捧场的除了本村人,还有不少外村人,甚至还有从嵊州市、越城区等地赶来的人。整台晚会共有15个节目,除了由新昌县文化馆选送的节目外,其余全由村民自导自演。有的是每年上台的“老演员”,有的是首登舞台的“新秀”。舞蹈、小品、歌舞、戏曲,样样不缺。表演者从10岁到75岁不等,有小学生也有大学生。不少村民为了演好节目,已经准备好几个月。
晚上7点整,2018年梅渚村晚正式开场。歌舞《不忘初心》拉开序幕,紧接着,“旗袍秀+朗诵”《红庄的故事》展示了农村女性不一样的温婉,背景音乐《小城故事》更是让在场的观众陶醉其中,而新昌籍越剧名家舒锦霞带来的越剧选段更是让在场的观众意犹未尽。《梨园荟萃》、越歌《我爱新昌好风光》等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新昌调腔也是8年来村晚必不可少的经典节目。
对梅渚村民来说,这不仅是一台村晚,更是“家晚”。村支书黄黎明说,村晚让梅渚村全村人多了一个“劲往一处使”的机会,更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梅渚村就有许多喜欢文艺的村民,他们自排自演《红灯记》《沙家浜》。“最近十年来,村民物质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大,当时的那批文艺爱好者的文艺细胞再次被激活,大家开始经常聚集在一起排练文艺节目。”黄黎明说。
村民们对村晚的执着和热情,绝对不是上台演一场那么简单。就在一个月前,当得知自己的节目有可能上不了时,梅渚村排舞队队长张伟利当场就哭了,她说姐妹们每天不管多冷都坚持训练,甚至不少人还请假来训练,有些为了村晚排演还把孙子孙女暂时“还给”儿子儿媳。
借村晚复出的梅渚十番
在梅渚村文化礼堂外,已经连续第四年举办的年味节也同时“热闹”了这个宁静的古村。梅渚村的历史可上溯到宋代,是浙江省首批40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之一,明清古建筑,栩栩如生的门窗雕花,鹅卵石、青石板铺成的古道,述说着厚重历史。村晚当天一早,舞龙舞狮队就从古道上穿村而过,将福送至每个村民家门口。梅渚糟烧早已飘香在整个古村上空,这个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用最传统的风味迎接八方来客。
沿着古村内宅前塘、古街、台门至文化礼堂,一路上都是新昌调腔、古曲十番、南州叠罗汉、东茗布袋木偶、张家店舞龙、三坑秋千船、梅渚剪纸、梅渚舞狮等非遗项目的展示,这是一场古村的“非遗盛宴”。
尤其是在老台门内表演的梅渚十番,由二胡、琵琶、扬琴、箫、管等古典乐器组合而成的演奏堪称是梅渚村的“村宝”。演奏团队的领队石苗林告诉记者,梅渚十番的前身是200多年前清朝宫廷音乐,是村里的老祖宗将这一演奏方式从宫廷引入民间。
到新中国成立前,村内尚有9个班在演奏十番。但后来,由于资金紧缺、人才流失,十番濒临失传,仅石苗林的祖辈们在继承发扬。2007年,经营五金生意的石苗林拿出自己的部分积蓄购买十番乐器,重组了梅渚十番演奏队。这个演奏队的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之后石苗林带着队员们登上村晚,梅渚十番再次精彩亮相。
每年村晚期间,十番演奏队的队员们便会从杭州、上海等地赶回来,有的请假来村里排练。对于演出,他们从来一丝不苟,希望将最动听的宫廷音乐献给当地村民和远方游客。“如果没人听,就是古董;如果没人演奏,就是摆设。我们希望每一次演出,都有人听。有人听了,我们的传承就有意义。”石苗林说。
2016年12月,梅渚十番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梅渚十番借村晚的舞台一次次展示在世人面前,也让更多人了解了这种非遗文化的动人之处。现在石苗林把接力棒传到了徒弟马鸥平手上,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梅渚十番的队伍中来。
“在民间有宫廷音乐的演绎,真的不容易。我们一定要传承好,让它可以在100年、200年后,仍旧被后人听到。”马鸥平说。
村晚的“人气之王”
75岁的王菊香马上要登台表演她自编自导的小品《家乡美》。上台前,她不停地询问旁人,自己的发型如何,好不好看?今年是她连续第8年登上村晚舞台。为了演出,她特意购置了一套“新行头”,甚至还去配了假发。她把村晚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为了村晚,她往往提前一年就搜集素材开始创作。
2008年4月,王菊香被选为梅渚村村委会委员,分管计生文教卫生。第二年,她就组建起了乐队、演唱队、舞蹈队、太极拳队以及一支27人的腰鼓队,定名为“新生喜又乐”俱乐部,掀开了梅渚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新一页。
自那时起,她一直活跃在村里的“文艺圈”内,牵头组织举办了多场文艺演出。而她自编自排自演的舞蹈《今天是个好日子》、小品《十赌九输》、快板《说梅渚》等节目,更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不仅如此,她还学习剪纸艺术,成为非物质遗产梅渚剪纸的重要传承人。
王菊香觉得,一个人的传承并不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到极致,于是她去新昌澄潭中学免费给学生上课,在家里免费指导喜欢剪纸的村民和孩子,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搜集自己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一台晚会下来,王菊香无疑又是“人气之王”。她的剪纸作品更是全场观众呼声最高的奖品。甚至还有来自新昌城区的小朋友跟父母表示想学习剪纸,“要剪得跟王奶奶那么好看。”一年年下来,王菊香的粉丝在不断增多,但她也希望,下一年能吸引更多徒弟陪她一起登台演出,把村晚这个接力棒接好。
梅渚的村晚,在传统中传承,在改革中创新,凝聚中共进。“寻常巷陌历元明风雨,古朴春秋多经世文章。”梅渚村口的这副18字的对联,不仅展示了文化底蕴,也道出了梅渚人心中的文化追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