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谦卑,从“不摆谱”始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

谦卑,即“谦虚,不自高自大”之义。由此定义出发,谦卑,无疑就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了。具有谦卑美德的人,总是格外受人尊敬,为何?这是因为人是相互尊重的高级动物,你姿态放得越低,对人越尊重,对方就越易于被感动而从心底里敬佩你、接纳你,按中国人的传统说法,这也叫精神上的“礼尚往来”。

然而,在人与人之间的实际交往中,有些人未必能够做到谦卑。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有人怕自己将姿态放低了,会显得低三下四,反而让人不尊重自己、看不起自己。于是乎,总是力图“先声夺人”抑或摆出“不可一世”的架子而从气势上压住对方。其实,这些人恰恰就是那些不懂得谦卑的人,或者说,是那些没有资格可以谦卑的人。

言没有资格可以谦卑的人,说白了就是那些乏德少才之人。俗话说:“一桶水摇不响,半桶水响叮当。”一个真正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往往是不声不响,很谦虚谨慎的,而那些一知半解、自以为是的人才会响呱呱,不沉着,不虚怀若谷。想起在丰收的稻田里,长满沉甸甸谷子的稻穗何以总是弯下腰?这正是因为它懂得谦卑。那些依然挺立的稻穗,虽中看却不免“腹内空空”,让人嫌厌。

“弓太满则折,月太满则缺”,一个人越有才就越应懂得和学会谦卑,因为你越有成就就越让人觉得你可敬,你越是谦和就越让人觉得你可亲。否则,恃才而傲就会因才失德,就会遭人诟病。刘文典是研究庄子的,其确乎才高八斗,有着颇高的学术成就,他自称中国懂庄子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一个是他刘文典,其他研究庄子的人加起来算半个,这曾让当时庄子学界的其他学者颇为尴尬。据传,在西南联大时,有次大家躲避日军飞机袭击纷纷奔逃,沈从文经过刘文典身边时,刘文典大怒,骂道:“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为学生讲《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跟着跑什么跑啊!”如此激烈的言语,怎能不令沈从文心生不快而腹诽不止?

是啊,如果刘文典能够不狂妄自大而谦卑些,或许更能获得庄子学界更多学者出乎内心的敬重!同样,在与沈从文相遇时,若能让一让,并好言相待,或许沈从文会自觉不妥而主动放慢脚步,让刘文典先跑,或与刘文典同行。可好,这恶语一出口,岂不伤人而自毁形象?

其实,一个懂得谦卑的人,定然是一个知己知彼而能够按照内心的准则生活,既不谄媚他人也不目空一切的人。想起我国台湾有位中年高僧,熟读经书,口才流利。可惜他过高估计自己,待人欠谦恭,有时甚至失礼。一次,他从上海到北京,去医院看望正在住院的赵朴初先生。朴老早早地站在门口恭候。他见朴老衣着朴素,病服还少了个纽扣。在交谈中,他深感朴老对佛经的研究比他精深得多。交谈结束后,几位僧人合影。朴老非要让这位比他小三四十岁的台湾高僧坐中间上位不可。这完全出乎台湾高僧和其他僧人所料。听说,台湾高僧回到宾馆后,半天不语。到吃饭时,这位高僧一出来就说:“我佩服赵朴初先生!”回台湾后,高僧一改过去目中无人的缺点。几年后,与高僧同行的其他僧人说:“那位僧人的进步,归功于朴老的无声教育。魅力是教科书,不批评胜于批评。”(见2017年第11期《上海滩》邓伟志文)按理,赵朴初完全可以“摆谱”,理由至少有二:一者,赵朴初比台湾那名高僧年长得多,二者,学问也比他高深得多。然而,赵朴初不能。如果说,“魅力是教科书”的话,那么,赵朴初身上的“魅力”不就是源于其深深的谦卑之德吗?谦卑恰似一本生动教科书,终究让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回台湾后,高僧一改过去目中无人的缺点”,就是明证。

真正的谦卑,并非附庸风雅之辞,并不是口头上说自己不行,心里却觉得自己特别行,而是与人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反躬自问、见贤思齐,出乎内心地表达对于能者贤者的敬重。陈景润在一次研读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中的它利问题时,忽然发现了难以觉察的舛误。于是,他写了论文和信寄给华罗庚。华罗庚读完论文和书信后非常兴奋。1965年,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在北京召开全国性的第一次数学讨论会,华罗庚庄严地宣读了陈景润的论文,并建议接纳他参加数学讨论会,接着又执意推荐他到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无论是年龄还是学术成就,其时华罗庚都要高过陈景润,更何况,陈景润又是在指陈华罗庚名著里的舛误,但华罗庚不仅没有反感而竭力掩饰自己的舛误,而是公之于众,并接纳他参加会议,以至推荐他到研究所工作。这是怎样的谦和态度、谦卑精神、谦逊情怀呀!

笔者固执地认为,谦卑就是要求我们夹着尾巴做人——这不是因为夹着尾巴好受,而是因为被人揪住尾巴更痛。记起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在该校2011年毕业典礼上对学生有这番临别赠言:“我希望你们能过谦卑的生活。我们要有服务他人的谦卑心怀,时刻不忘为社会、国家以至全人类出力。一个谦卑的人并不固执己见,而是会虚怀若谷地聆听他人的言论……假如你拥有高尚的情操、过着俭朴的生活,并且存谦卑的心,那么你的生活必会非常充实……你不会着意于社会能给你们什么,但会十分重视你能为社会出什么力。”我想,这才是对“谦卑”最完整最透彻的诠释,也才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态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