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记者
徐霞鸿
文
何雯
摄
22年教龄的小学老师
热心推广公益经典诵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越城区塔山脚下,水沟营社区里,每逢周六上午,都会准时地传来一阵阵读书声。发起这场经典诵读会的人叫茅青云。已经快两年了,他们这一群人,完全出于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就是为了诵读经典诗文,体味中华传统之美。
《论语》诵读百遍
茅青云是越城区北海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她的经典诵读故事是从3年前开始的。
“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了王财贵教授的那个讲座《一场演讲,百年震撼》。我记得很清楚,那一天,我是下班后一个人静静地在办公室里看完的。走出校门,已是月上柳梢头,整个校园寂静无声,天上的星星那么明亮,但我却泪眼模糊,什么也看不清。泪水像是沉积了多年的泉水找到了出口,无法遏制地滚涌而出。”茅青云告诉记者,这个讲座,让她生平第一次遭遇了强烈的灵魂冲击。“我内心深感羞愧,作为一名教母语的老师,连自己国家最经典的著作都没有读过,真是枉为人师,让人汗颜!那个晚上,我第一次打开了《论语》。”
接下来,就有了那场被她自己称为“朝圣之旅”的北京之行。
“这是一个名叫‘论语一百’的冬令营。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必能提升为学的能力,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并且这读一百遍经典必将影响其一生。”茅青云说,差不多有一个月的时间,她就在北京郊区的那个叫白羊沟的地方,进行封闭式的经典诵读训练,每天7小时的诵读。“在日复一日的诵读中,我感受到的是无比的快乐,我也开始相信声音是有力量的。诵读仿佛就是与圣人对话,听取夫子的谆谆教导,不断数省自我。《论语》中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
生动有趣的对话,如同一粒粒火苗,虽片言只语,不求甚解,足已让人受益不尽。”
经典诗文会在心里生根
“那一阶段,我真正领会了‘脱胎换骨’的意义。”茅青云告诉记者,从北京回来后,她觉得自己从内到外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和每个同事都友好地打招呼,主动放下从前的清高和偏见;遇到生活中的困惑和遭遇,第一时间反省自己,主动检讨;随时从包里取出袖珍版《论语》,争分夺秒地读……
在自己切身体验之后觉得好的东西,她自然想带给学生们。“那时,我们利用早读,仅用了半个学期的时间,孩子们就轻松背下了1000多字的《大学》,整体用时不超过5分钟。家长们在听了孩子的背诵后,感叹地说:‘我都来不及看明白,他们就行云流水般地背下来了!茅老师你是怎么做到的?’”
“说来也奇怪,从那以后,我的语文课变得轻松起来,考试变得很简单,除了必要的听默写和背诵外,我几乎不增加其他的复习材料,但孩子们的成绩却出乎意料得好。更喜人的是孩子们的表现。班级中孩子们总是为许多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遇事总是第一时间为自己找借口。自从读了《大学》,每个孩子都明白了‘慎独’,都知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班里的矛盾少了,自觉性也提高了,整个班级风貌焕然一新。还有一次课堂听写‘绅士’一词,我问孩子们中国人怎么称呼绅士?有个很少主动举手的小个子男孩举起手说:‘我们中国叫君子。’他的回答赢来一片赞叹的目光。我继续追问:‘绅士和君子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有点难,沉默片刻后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绅士是指外表,穿着得体,举止大方的人。’‘君子也许外表不那么光鲜,但是他的品性高洁,向内求修身的才叫君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诵读经典的孩子,谁说他们不懂呢?”茅青云说,这群孩子现在已经上初二了,从他们反馈的情况来看,这段一年多时间的课堂诵读经典经历,至少让很多孩子不怕古文了。
在校园内推行经典诵读取得不错的效果后,茅青云开始有了走出校园的想法。于是,就有了这场每周一次的诵读会。“竹林尽头,长亭深处,上至八九十岁耄耋老翁,下至两三岁黄口小儿,大家济济一堂,朗朗书声穿林入云,那场面想起来就让人心醉。”茅青云说,第一次活动就吸引了近百人来参加。而在近两年,他们曾几易其地,人员也进出频繁,但值得欣慰的是,这个诵读会一直都在。而她所希望的,就是能通过这样的活动,打开一扇窗,让更多的人走进来。“中国经典诗文的好处,就是言简意丰。许多东西记下来,开始不求甚解,但它会在心里生根,日后触景生情,总会懂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