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个光荣而不朽的名字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我的伯父伯母周恩来邓颖超》是周恩来侄女周秉德所著,每每捧读此书,我总是感慨万千。周秉德以周总理亲属的独特视角,饱含深情地回忆周恩来、邓颖超工作和生活的诸多细节,以及他们廉洁修身、鞠躬尽瘁的一生。通读全书,让我们对周恩来和邓颖超更多了一份亲近和亲切。也使得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讲的: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

勤俭节约,艰苦朴素

节省再节省是周恩来一生的习惯。周恩来在南开中学求学时,夏天穿一件单布长衫,冬天只穿一件藏青布袍,夏天周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脱下长衫洗净晾干,周一再带回学校去穿。遇到下雨天,衣服难干,就放在炉子上慢慢烘干。

周恩来留给周秉德的遗物中,没有一件新衣服,其中一件是有几十个补丁的毛巾睡衣,这件睡衣已经看不清原来的蓝白条纹了。还有一套周恩来经常穿的西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人胖了,原来的西装穿不下了,但他却不让做新衣服,而是让工作人员去配布料,用新料做西装的前片,用旧料做了后片,这样就又有了一件新西装。

周恩来曾坦率地说,六七亿人口的中国就一个总理,再穷也不缺那几身新衣服,但问题不是缺不缺衣服,我这样做不光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提倡节俭、不要追求享受,提倡大家保持艰苦奋斗的共产党人本色。

对于晚辈,周恩来也是严格要求。1949年8月,周秉德从天津来北京穿的小花衣裙已经显得很单薄了,邓颖超便让成元功带周秉德去做两套秋天穿的衣裤。当周恩来看到周秉德穿第二套衣裤时,皱着眉头说道:“怎么又一套?浪费!”由于这两身衣服是公家出钱做的,所以他不太高兴,他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我们刚进城,国家也十分困难,我们还是要节省。对不?”

周恩来身为一国总理,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克己奉公的优良作风,真正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

家风严格,不搞特殊

周恩来十分重视家风建设,专门召集家庭会议,给他们订立了“十条家规”,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他特别叮嘱晚辈,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

1949年9月,周秉德就要到北京师大女附中读书了,开学前,邓颖超很严厉地和她谈了一次话,其中提到:“你不要想靠伯伯的任何关系,事事要靠自己的努力!现在你就是一名普通学生,将来到社会上就是普通老百姓,要自食其力。”这一年,周秉德12岁,周恩来、邓颖超让她懂得了凡事要靠自己,这也对她以后的人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周秉钧上三年级时,学校放假,他和秉宜收拾好被褥和行李后,就等着家长来接,第一天在焦急等待过程中过去了,第二天仍没有人来接他们,他便给邓颖超写了一封短信:“七妈,学校放假了,请派个车来接,因为有行李。”邓颖超收到信后,便让一位工作人员骑自行车,并在门口雇了两辆三轮车去接秉钧和秉宜。回来后,邓颖超说道:“我可不能给你们派汽车,汽车是国家给你们伯伯工作用的,你们小孩子不该享受,懂不懂?”秉钧点了点头,明白了七妈的教诲。

周恩来是国务院总理,管理着一个“大家”,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员,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做起,决不让亲属之事影响“大家”。尤其是十条家规,不仅是对亲属的严格要求,更是培养干部家风的极好教材。它像一面镜子,告诫我们如何掌好权、用好权,如何过好权力关、亲情关。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周恩来担任政府总理长达26年,他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主要设计者,又是将它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和管理者。他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统战、科技、文化、教育、新闻、卫生、体育等各领域,倾注了大量心血。

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作战方案及整个后勤供应,几乎都由周恩来主管,建立起“一条打不烂、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他经常是一连工作十四五个小时,有时还会连轴转,连续一两天不睡觉,没时间吃饭。在两年多的朝鲜停战谈判中,据不完全统计,周恩来起草和审改指导中朝谈判代表团的电报稿近400件,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1972年,周恩来不幸身患癌症,他知道后更加不分昼夜地工作,照常接见外宾,主持国务活动。1974年,周恩来住进医院,他的卫士高振普曾经做过一个统计:从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在周恩来生命最后的587天,约人谈话220人次,谈话时间最长的达4小时20分;公开会见外宾65次,每次大都在1小时左右,最短的一次15分钟;开会32次,去医院外看人5次。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活动。高振普的这个统计数字可以说明,周恩来是在拼命地争取时间为党工作。

周恩来一生勇担重任,勇挑重担,呕心沥血,任劳任怨。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曾经担任过绍兴周恩来纪念馆馆长8年,基本每年都和秉德阿姨见面,最少一年二三次,最多2018年达到10多次,我陪同她参加活动,陪同她讲课,最长陪了她一周时间,在和她的交往中,我对她书中所写的内容,有了更多感同身受。周恩来的故事听了千遍万遍,但是捧读此书,感动依然在心间沉淀,这是一个伟大灵魂散发的永恒魅力。周总理,您从未离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