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年《故乡》,“路”在前方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9月24日、25日,由鲁迅文化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绍兴市文广旅游局等主办的2021大师对话——故乡对话大会在绍兴举行。围绕作品《故乡》、东亚文化和鲁迅精神,中日韩三国鲁迅研究专家展开了别开生面的探讨。

记者

王宏超 文/摄

中日韩共话鲁迅与《故乡》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名言用于鲁迅精神的传播,再恰当不过。

故乡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绍兴市副市长胡敏说,在接下来的“东亚文化之都·中国绍兴活动年”中,绍兴将以鲁迅《故乡》作为链接世界文化的符号,开展“中日韩同上一堂课”“赴鲁迅《故乡》美食之约”等系列活动,纪念《故乡》发表100周年。

活动现场,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鲁迅长孙周令飞说,鲁迅作为“文化符号”,不仅是中国的,是亚洲的,更是全世界的,他希望鲁迅作品和鲁迅精神可以成为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紧接着,故乡对话大会现场的大屏幕,链接到了海外,日韩官员、学者通过视频一一发言。

“故乡是指一个地方,更指人的内心世界。在纪念鲁迅同时,也要引导人发现内心,多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日本立宪民主党众议员、日中友好议员联盟干事长近藤昭一的发言围绕“故乡”这个关键词展开。在他看来,当今世界面临诸多挑战,“药方”来自精神层面。或许,以《故乡》为代表的鲁迅作品,能让人有所启发。

韩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金辰坤开门见山地说,鲁迅是韩国人最喜欢的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故乡》收录在韩国的初中教材中,在韩国具有很大影响力。他特别提到,绍兴当选2021年东亚文化之都,今明两年还是“中韩文化交流年”,在这样意义深远的节点举办这样的大会意义非凡。

日韩等国专家在鲁迅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不可小觑。现场,日本著名学者藤井省三通过视频与PPT结合的形式,以流利的中文,讲述了鲁迅作品在日本流传的过程。

当他讲到“《故乡》何时在日本发表”时,PPT上出现了日本小说家武者小路实笃清晰的人物形象。1927年10月,由武者小路实笃主编的《大调和》杂志发表了《故乡》。藤井省三接着说,1953年,《故乡》入选日本教育出版株式会社的中学国语教科书,由日本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者竹内好翻译。

在发言中,藤井省三特别提到位于《故乡》第三自然段的一句话——“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围绕这句话,藤井省三说了个小故事。“《故乡》是小说,虚构本无可厚非,但竹内好在翻译时依然对这个时间点反复考证,结合多方意见才予以确认。”由此可见日本学者的严谨。

韩国著名学者朴宰雨是“鲁迅研究”的代表人物。他的视频发言,聚焦鲁迅精神的传播。他说,韩国学界研究鲁迅的视角有着自身鲜明特色。韩国知识分子特别看重鲁迅身上的反抗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韩国曾被殖民的历史语境。

朴宰雨特别提到了“韩国鲁迅”李泳禧,年轻的李泳禧曾从鲁迅身上汲取精神营养。在韩国社会急剧变革的上世纪80年代,他高举自由民主旗帜,批判独裁政府,深刻影响了这个国家历史行进的轨道。

1995年,李泳禧以《吾师鲁迅》为题撰文,文中写道:“如果我的著作和我的思想、我对人生的态度对当代青年们起到了这样的影响,这个荣誉应该归于现代中国作家、思想家鲁迅……我的文章在思想上与鲁迅相通,当然也在文笔上与鲁迅相通。”

以《故乡》链接世界文化

故乡对话大会既有面向世界的广度,也有学术研究的深度。

从《故乡》创作的背景谈起,《人民中国》杂志总编辑王众一指出,在鲁迅创作《故乡》的1921年,中国和世界都处在巨变前夜。他说:“世界处在两场世界大战之间,朝鲜半岛已经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大正时期的民主运动走向式微,中国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各种思潮激荡……”

这一年年初,鲁迅创作了《故乡》,年底又写出了《阿Q正传》。也是在同一年,严复去世,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鲁迅翻译了芥川龙之介、森鸥外的代表作。在王众一的讲述中,鲁迅创作《故乡》的宏观历史背景变得清晰起来。

“以‘故乡’为话题进行探讨,是一个特别好的学术生长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曹维平认为,《故乡》是中国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保留篇目,所有上过中学的中国人都读过《故乡》,也都有自己的故乡。因而,探讨这一经典篇目,不仅能够加深对鲁迅先生、对《故乡》作品的理解,也能加深对于自身的理解。

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董炳月的发言,则侧重于《故乡》作品本身以及鲁迅对于故乡的情感。“很多读者初读《故乡》时,往往有一种很震撼的感觉。甚至于一贯与鲁迅作对的女作家苏雪林,也承认这是篇杰作。”他首先强调,《故乡》之所以流传广、影响大,原因在于作品本身的价值。

那么,既以故乡为题,总会有人好奇,鲁迅究竟怎样看待故乡?他对这个“没有一点活气”的地方,是爱多一些?还是心怀恨意?“故乡是鲁迅的伤心地。”董炳月不避讳少年鲁迅在绍兴经受过的委屈、伤害,但他话锋一转,谈到了《朝花夕拾》等篇目,一段段文字透着明媚之光,恍如童话,亲切而灵动。由此可见,故乡带给鲁迅的温暖,一直留存在他内心。同时,小说集《呐喊》虽以《狂人日记》《孔乙己》开篇,显示了旧社会时期绍兴的畸人畸态,但到了小说集的最后一篇《社戏》,故乡的美好又显露无遗。

说回《故乡》本身,虽然文章开头带着灰暗色调,但董炳月认为,这样的描述真实而生动,特别到了最后部分,文章着重提到了闰土的儿子水生与自己的侄子宏儿,年轻的后代本就寓意希望。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这句话之后,鲁迅写到了希望与“路”,写到了“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也就是说,只要循序渐进地摸索,黑暗的社会终归会有出路,迎来光明。文章的色调也明亮了起来。

“这是他对故乡、对社会的期待。鲁迅骨子里对故乡充满深沉的爱意。”董炳月认为,文学是媒介,可以链接不同的读者,以不同的角度展示。正因如此,《故乡》能获得不同的感受和领悟。“日本、韩国的读者通过《故乡》了解当时的中国。”

董炳月还认为,鲁迅笔下主人公的所思所想,代表了当时一大批知识分子的状态。“他们希望下一代不要像闰土一样生活在艰苦中。这种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状态,不分国界。因而日韩等国把《故乡》选入教材,是非常有眼光的。”

此外,故乡对话大会也聚集了多种艺术门类,有绘画,有戏剧,还有当下时髦的短视频。家风传承书画院院长周宜严用两年时间创作了作品《十年携手》。这幅作品色彩犹如泛黄照片,用怀旧的基调把鲁迅与亲人、故乡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原本打算用国画来表现,想到鲁迅具有世界级的影响力,于是采取中西结合的画法。”周宜严说。

大会现场,还举行了“故乡使者”证书颁发仪式。2021年5月,北京语言大学鲁迅与世界文化研究院发起了“百国百故乡优秀短视频”征选活动,并在全球评选出5位“故乡使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