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上午,以“历史建筑保护传承和现代建筑创新发展”为主题的2021城市建设与建筑业发展鉴湖峰会在我市举行。
会上,中国建筑学会合作项目——“醉艺江南”2021中国·黄酒小镇雕塑作品征集活动正式启动。活动面向全国征集黄酒主题雕塑作品,旨在于黄酒小镇内打造全国一流的雕塑艺术景观带。
近年来,绍兴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浙江省“四大建设”战略机遇,按照同城、同标、同频、同创的理念,组织推进亚运城市行动计划,持续唱响古城新城联动发展“双城计”,实现了城市能级、品质、风貌的全方位跃升,正在不断成为挑起杭甬“双城记”的“金扁担”。
在城市拓展与蝶变背后,离不开现代建筑业的强大支撑。尤其是近年来,绍兴积极依托古城、新城这两大场景,做深做好历史建筑保护和现代建筑创新应用文章,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擦亮“建筑强市”金名片,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绍兴特色的建筑产业发展之路。
鉴湖峰会已成功举办两届,为行业合作、人才交流、技术创新等提供了重要平台。本届峰会的主旨演讲环节,江欢成、常青、汪孝安、陈桂秋四位行业专家先后以《建筑设计创新与城市更新实践》《历史环境再生:再思、再探》《城市生长印记与持续活力》《转型发展与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为题作了主旨演讲,现撷取其中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核心提示
建筑设计创新与城市更新实践
江欢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绍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更是建筑大市,而我又是绍兴的女婿,能够在绍兴分享我与建筑的故事,更觉得亲切和有意义。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创新是国家战略,在发展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他更强调了人才生态,希望打造尊重创新创造的环境。
当前,我国建筑业和城市建设发展进入了发展新时期,从狂热的大拆大建逐渐转移到精细的城市更新阶段。我们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从文化传承、环境保护、双碳目标,到新材料、新技术,这都要求建筑人有新思维、新视野和新突破。
首先,我们需要让设计作品成为城市地标建筑。
东方明珠塔为何能成为上海的地标建筑?这是科技创新的成功。因为东方明珠塔在设计之初,我们就提出要“与众不同”。世界上第一座混凝土塔是德国的斯图加特塔,中国的第一座混凝土塔是武汉塔,两者外形相似。随后中国的天津塔、北京塔相继诞生,虽然美丽,但都无法作为城市的地标。这是为什么?因为其结构和造型缺乏突破。
东方明珠塔设计与建造是如何突破的?我们先后提交了5个方案。最终选定的方案在结构和造型上都进行了突破,可以用造型优美、结构独特来形容。东方明珠塔是上海经济腾飞的标志,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东方明珠塔造好后,我们又对其进行了多次改造。尤其是360度的观光环廊,非常受大家欢迎。环廊由24片“花瓣”组合而成,可开合。
此外,我还带领团队打造“未来天空之城”的城市建筑规划理念。什么是“天空城镇”?就是全生命周期、高品质的绿色建筑。这个巨大的垂直城市模型,可以解决城市三大问题,一是城市核心区域建设用地紧张;二是高层建筑的弊端;三是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这也是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绿色建筑发展之路的需要。
城市更新也意味着旧区的改造。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新生,也是我非常重视的一块内容。上海思南公馆保护项目,对于绍兴优秀历史建筑的改造,很有启发。在保持内外原貌的前提下,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对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建筑、老旧建筑等进行优化,迎来新生。
历史环境再生:再思、再探
常青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城乡历史环境再生研究中心主任
回眸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当代建筑思潮曲折历程,大约10年为一个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建筑师执着于留存历史记忆和地域特征,寻求由本土传统向现代转化的中国道路。
第二个10年,全球化和城市化促使城市巨变,西方建筑师开始主导各地大型地标等设计,国内建筑师在此方面退居其次,专业话语权缩水。
第三个10年,即新世纪头10年中期以来,中国建筑师在与国外同行的竞争中,逐渐拉近了与后者的认知和操作距离。
这一过程值得反思。建筑有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之分。其中,现代建筑的精神脉络就是现代性。现代性带来了很多好处,求新求变,促成了高度城市化和建筑工业化。但是现代性又导致剥离历史、文化断根,造成了“时代性压倒了地域多样性”。为此,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反思和批判现代性在国际上引发了历史主义和地域主义的建筑思潮。其中,地域主义就是要建筑展示地方感。因此,如今“除旧布新”已被修正为“新旧共存”,“怀古恋旧”也被修正为“传承创新”。
这方面,绍兴人感受应该更为深刻。绍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
当中不可不提就是建筑的保护与再生。虽然我们强调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性,但是也应看到历史建筑所在的城乡历史环境最核心的问题是“再生”。今天保护的概念已经从历史建筑的单体、群体,扩大到了历史街区、地段、区域乃至整座城市,也即可以涵盖历史城市的许许多多生活空间。这种情形下片面地只谈保护怎么行?城乡历史环境从来都是有机的生命体,应当为其找到适应性的活化和进化途径。为此,我们进行了风土建筑谱系的研究与保护,参照语系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和保护。
与大家分享的黄山关麓书院和台州黄岩委羽山公园项目,就是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创新探索。其在普适与地域、传统与现代中找到了很好的平衡,既是对建成遗产的修复保护,也是对建成遗产活化利用的“再生”。例如,黄山关麓书院就是一座追求古韵悠远、新意盎然的徽学书院。
总之,作为前提的建筑遗产保护不是为了阻止合理进化,而是要管控不当的变化;而作为目的历史环境再生,往往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显著的文化推力和张力。
汪孝安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
英国著名城市经济学家K.L.巴顿把城市定义为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是资金、人才、货品、信息交流之地。
中国早期的政治中心也有明确的规划原则,而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则与水域、河流交通有关,比如北宋东京汴梁,《清明上河图》很形象地表达了沿河商业的城市繁华,形成特有的城市肌理。这样的例子在近代中国也有很多案例,比如沿海城市青岛,沿江城市上海、武汉,沿河集镇乌镇,以及沿河城市绍兴。工业化所产生的城市则有明显的产业特征。
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历史,由此留下深深的、我们称之为“城市文脉”的印记。城市街区肌理和空间尺度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更新和新区建设值得遵循的法则和借鉴的依据。
人们对于城市的文化记忆,更大程度是基于这个城市的尺度、空间和环境氛围:过大的街区尺度,往往改变了城市的传统文化特质,同时,其对于人的活动便利性,对于城市的交通组织,对于商业氛围的营造,对于土地的有效利用等等,也均是不利的。
给大家分享的上海虹桥绿谷、广西百色干部学院等案例设计,就是想展现城市街区尺度与建筑、环境融合的设计理念。虹桥绿谷建立了从下沉庭院、裙房与主楼各层面、不同标高的立体绿化体系,并通过完全的人车分流,实现了给使用者以理想的环境体验,而广西百色干部学院的设计,通过一湖两溪规划建筑群落,通过院落空间组合减小建筑体量,实现建筑与环境的高度融合与共生。对于绍兴未来的城市更新,这些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此外,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要从“拆、改、留”变为“留、改、拆”。尽量停止大规模成片旧城改造运动,加大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力度,引入城市“微更新”的理念,使城市更新进入小规模常态化状态。
城市“微更新”也要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共生。上海申都大厦的改建项目就是我们的实践。申都大厦南侧与周边居民楼间距很小,东侧紧邻西藏南路交通要道,景观资源缺乏。设计时,我们结合周边居民意愿,提出“身边的绿色”概念,将大厦打造成景观,通过建筑改造和绿色技术紧密结合,立足于使用者观点,使之成为馈赠于街区的礼物。
城市生长印记与持续活力
陈桂秋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城乡风貌不仅仅是外在的建筑形象,也是自然山水与人文精神共生的综合表现,是历史传承与时代追求的文化交融,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活力与社会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民群众家园所在、精神所系。
今年7月29日,浙江省在桐庐县召开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现场会,提出深入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为什么开展这项工作?因为这是城市化成熟期的必然结果。这项工作也可以理解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通道,创新转型发展的竞争动力。
通常,有风景的城市才有人才集聚,有人才的城市才有创新发展,有创新产业才有城市繁荣,有城市繁荣才有幸福生活。当前,绍兴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绍兴美好的山水环境、产业环境,可以吸引更多人才集聚。
怎样才是好的城乡风貌?例如,德国的海德堡,它背山面水,有着独特的山水城格局。同时,它建筑风貌协调统一,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不同时期的建筑仍保留了整体风格的协调,呈现出中世纪古城典型的城市形态。另外,最重要的是海德堡精细化的风貌管控。在1972年,海德堡将旧城改造内容纳入基本建筑法,明确了法定改造区的标准、改造责任、传统建筑保护、资金渠道等要求,建立了风貌规划管控制度。比如国内的古镇,既保留了江南水乡的传统建筑,又增添了现代元素,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如何做好景观风貌提升工作?首先要提高认识。提升城市景观风貌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美好家园、促进共同富裕、推动转型发展,实现美好生活的战略之举。二是要提升美学素养。城市美学与艺术审美具有内在相通性。对美的认识提升,其实就是认识的全面提升。对城市设计和规划的科学性和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制度的综合展现。风貌样板区除了要有好的风貌,还要有内部功能的提升,百姓需求的满足,生态绿色发展导向的落实,数字化治理能力的体现,土地利用、资源盘整建设模式和拆迁安置模式改革探索等,要体现浙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经验。三是要理念转变。目前,大众对城乡景观风貌相关理念的认知也在持续转变。城市设计是塑造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技术。在城市设计中,对高楼的认知和城市路网结构的认知也都在改变。
全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需要设计行动方案内容框架。从城乡区域风貌评估、风貌特色框架到实施项目清单和年度计划。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利用技术储备和科研基础,积极投身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和未来社区建设工作,坚持技术研发先行,加强培训交流,发挥好空间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道路交通、给水排水、智慧城市和工程总承包的综合协同优势,探索形成一批样本,积累一批技术,走出一条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的科学路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