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上虞区盖北镇丰富村黄家园葡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林尧心情很好,天没亮就到葡萄田里,戴着头灯,熟练地剪下一串串玛瑙般的“夏黑”野藤葡萄。他身后,妻子正小心地将葡萄套上袋、装箱。
黄林尧种了15亩野藤葡萄,平均亩产2000公斤左右。“往年,主要靠贩销大户上门收购,早熟品种‘夏黑’的价格被压得很低,而且收购数量、价格波动很大。”黄林尧说,今年镇政府引来了“明康汇”,帮忙解决了销售难题,售价比贩销户上门收购高了不少。
“这块田里种的是‘夏黑’,面积1.1亩,共有3972串野藤葡萄。”黄林尧竟能报出葡萄串的数据,着实令人惊讶。原来,在镇农业农村办技术员的指导下,今年4月下旬,他雇来云南籍的疏果专业小分队,进行了标准化疏果。“穗形笔直,多漂亮!这个穗形,阳光能照到每一粒葡萄上,品质自然就提高了。”黄林尧坦言,以前,为了追求产量,这个环节往往会被省略掉。
“标准化生产尝到了甜头。”黄林尧说,提高野藤葡萄品质,像生产工业产品一样种植野藤葡萄,使野藤葡萄种植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吸引更多的市民和游客纷至沓来。
在位于盖北镇丰棉村的野藤葡萄研究所,葡萄种植基地安装了球形摄像机和自动卷膜机等数字农业设备。“消费者只要扫描二维码,野藤葡萄的‘前世今生’就能一目了然。”野藤葡萄研究所所长杨永兴介绍,数字农业的应用让他们既节省了人力成本,出产的野藤葡萄品质也更可控了。
去年底,野藤葡萄研究所从果农手里购买玉穗园基地,又拿出147万元,着手打造数字农业样本。当地的数字农业主要涉及设施环境信息实时监测和监控、光温水肥精准调控设备、葡萄绿色病虫害防控、葡萄生产全链条追溯等“四大系统”。“核心在于建立溯源系统和远程控制系统。”提供技术服务的浙江中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孙伟森说,球形摄像机会摄录葡萄生长全过程,供手机端实时查看;根据棚内温度和湿度高低,自动卷膜机可自动升降;水肥一体化系统则将浇水与施肥融为一体,大大节约人力成本。
在种植基地里,从浙江省农科院引种的“天宫系列”长势正旺,从河南省农科院引种的“春光”“宝光”“蜜光”等已挂果……野藤葡萄研究所目前试种了16个葡萄新品种。“试种一旦成功,可以在全镇推广,果农就可以少走弯路,避免损失。”杨永兴说,野藤葡萄研究所还尝试葡萄套种石斛,走立体种植之路。这里已成为展示野藤葡萄的“窗口”,引起越来越多果农和游客的关注。
眼下,位于盖北镇丰棉村的“花梦缘”基地,大片大片的百日花竞相绽放,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可以一边吃葡萄,一边看风光,‘江南吐鲁番’绍兴盖北真是名不虚传。”来自安徽的游客章国荣说,以前穿行在盖北农村,满目都是葡萄大棚,景观单调。
从去年开始,盖北镇打造了百亩“花梦缘”基地,让游客流连忘返。“我们正是看到单调的景观难以持续吸引游客,才花大力气打造美丽花园,使其与果园相映成趣。”陈水军告诉记者,以“旅游+生态休闲农业”为主线,以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创新链的打造为方向,投资915万元建成田园综合体项目,带动丰富村、镇东村、丰棉村等葡萄专业村由第一产业向第一第三产业融合方向发展,实现“三生”有机融合和“三农”统筹发展。
在盖北野藤葡萄公园,游客中心、骑行绿道很醒目,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休闲观光。“我们鼓励村民利用闲置农房发展农家乐、民宿,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全新业态。”丰富村党总支书记沈德和说,此举让更多的果农吃上了“旅游饭”。
“10多亩夏黑葡萄已经卖完,全部卖给了‘明康汇’,每亩效益达1.5万元。”位于盖北镇镇东村的镇东生态园负责人严永三喜滋滋地说。
镇东生态园共有170多亩,野藤葡萄是主打的“仙果”品种。作为尝试双膜栽培技术的领军人物,严永三特别注重技术创新。“‘明康汇’有收购门槛,主要包括穗形整齐、颗粒均匀、色泽鲜艳;重量有严格规定,比如‘甬优1号’每串750克左右;对葡萄糖度也有要求,需达到15以上。”严永三说,这倒逼我们提高种植技术。
在推广双膜栽培技术的基础上,严永三还专门聘请了57岁的“葡萄师傅”顾张四。“往年主要靠贩销大户上门收购,价格低且波动大,而‘明康汇’的收购价很稳定,我们可以从销售中腾出精力,一门心思抓种植环节。”顾张四说,如果没有按标准生产,葡萄被退回来,损失不说,面子也丢不起。因此,今年他特别将大部分精力都花在提高葡萄品质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