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直拍手的人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徐扬生是个睿智而有真性情的人。他首先是个科学家,然后又是个教育家、书法家、实干家。看了《摆渡人》这本书,发现他还是位散文家。一个人,为什么能够做成这样?在这之前,我真觉得这是个谜。但是看了本书,我似乎明白了一些。

他的散文,一是亲切,没有玄学腔。书中所有的散文,不管长短,给人的感觉都是两个字:亲切。这种亲切首先来源于作者真挚的感情。他写的事情,可能都是我们日常能够看到或遇到的。看似普通,却道出了平凡背后深刻的道理。在读这本书时,我好像感觉到他这位老朋友就坐在我对面,侃侃而谈,我甚至能感觉到他说话时的样子。

二是处处洋溢着真善美。书中,他都是从一件件特别具体的小事说起,说着说着就自然地引申到对人生的体悟上来了。

比如《飞机上的蚊子》,他从一直跟着他上飞机的蚊子,想到这只蚊子将和他飞到美国,又飞回来。在飞机上的蚊子,看起来好像经历很丰富,但实际上它什么也没经历。然后由此得出什么结论?他说,“体验真切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一种奢侈”。

与本书同名的文章《摆渡人》也一样,他回忆S叔这个摆渡人当时对他的帮助,然后得出体会,“人生很像摆渡,我们的一生中要经过很多次的摆渡”,父母、老师等接我们上船,把我们送到称之为“社会”的岸边。“每个人一生中会遇到无数的摆渡人,同时也会为其他无数个人摆渡。”

《神奇的饺子》里,他提到一个精力非常充沛的朋友。文章里说,他的这个朋友,总在同一个时间里做着许多不同的事情,他很纳闷这个人哪里来这么旺盛的精力。朋友太太说,他是北方人,一辈子喜欢吃饺子。徐扬生就联想到饺子是用面皮将肉、菜等各种材料包在一起,既营养好,也容易消化。由此,他联想到办学也应该是兼容并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还有《浪里白条》,写的他在美国读书时的一个博士朋友。这个朋友只用一种泳姿游泳,但游得特别好。由此,他得出结论,人生一定要专注,只有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才有可能成功。

三是大部分文章有明确的指向性。他所写的主要是人生的一些话题,里面不少文章都是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诲或谈心,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的力量。那些刚上大学或准备毕业走入社会的学生,看了一定会受益匪浅。他在序言里也说,这本小书是为忙碌的都市人写的,翻翻这本小书,就像在高楼间徜徉的一池绿水,能够给群楼以灵气。

四是文章很有温度。他在书中写了许多与他感情深厚的人,包括他父亲。其中,给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祖母。《祖母的雨伞》这篇文章,写的是他祖母小时候怎么给他讲故事,以及一边给他扇扇子、一边看他读书。为了让他练毛笔字,祖母专门找了一块青砖。因为没有那么多纸,就让他在青砖上用清水写字。离开故乡时,祖母送他,一边走一边很平淡地说:“我大概是看不到你回来了。”眼看他要转弯,老人家突然向他招手:“你停下来,我还有一样东西给你。”祖母给了他一把雨伞。其实他心里知道,老人家不是为了送这把雨伞,而是要跟她这个孙子再多待一会。就像他在前言里写的,“想到我那苦命的祖母,我在家读书时,她总是在我身旁打扇,每晚睡前都会给我讲古代读书人的故事;我在楼上读书,她总是在楼下的楼梯口望着我,一遍遍地叫我早点休息……想到这一切,我不禁潸然,两颗大大的泪珠不由地落在纸上。”这些文字里面,渗透着他那至诚至性至孝之情。

最后,我还想说说这本书的最后一篇文章《拍手》。这个文章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毕业典礼时,每一位毕业生上台,在台上就座的学校领导都要拍手鼓掌以示祝贺。一开始,大家都拍得很热烈,可是到第500名以后,掌声稀稀拉拉起来,没那么热烈了。但是徐扬生作为校长,要鼓励学生,坚持继续拍手,同时他偷偷看了看别人,他发现所有那些一直拍手的人,大都红光满面,神采飞扬,至少看起来身体很强健。他就联想到拍手和养生之间的关系,“当我们努力拍手为人家的成功喝彩的时候,自己也会倍有裨益”,然后联想到“仁者寿”,最后结尾说,“如果我们经常为别人拍手,离别人为我们拍手的日子就不远了。”

这与本书开篇《先生的礼物》,其实是首尾呼应的。从为人厚道的周先生开始,又以厚道的拍手作结尾。书里提到,世上有两种人很难得:一种是聪明而厚道的人,一种是高贵而平和的人。其实,这两种人都是在后面一直拍手的人。所以,现在,就让我们为写《摆渡人》而自己也是摆渡人的徐扬生真诚地拍手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