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先正读书诀》中选录了朱子的一段话,曰:“十事格得九事通透,一事未通透不妨;一事只格得九分,一分不透最不可。”意谓“宁可十件事只搞明白九件,千万不能一件事只知晓九分”。
读书,为什么强调“宁可十件事只搞明白九件,千万不能一件事只知晓九分”?作出这般选择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搞明白九件”,充其量只是留下“一件不明白”的遗憾,但假若“一件事只知晓九分”,那么,就很有可能因为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而导致歪曲这一件事的事理,最终对这件事处于不明不白的尴尬境地。
事实上,这样的事是经常发生的。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写过一篇《瓮与缸》的文章:“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自宋朝以后妇孺皆知,说明司马光天赋异禀,处理危机的能力过人。可后来读《宋史·司马光传》,关于‘砸缸’,文字如下:‘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文字洗练清晰,说‘瓮’未说‘缸’。中国文字严谨,缸与瓮区别明显。收口为瓮,敞口为缸。战国至西汉时期已有陶制大瓮,千万别小看器口的一收一敞,敞口深腹大缸完全烧造成功是明末之事,比收口大陶瓮要晚上两千年。”为此,他得出结论:“由‘司马光破瓮’到‘司马光砸缸’,从证据学角度看有许多待商榷之处。细节决定成败,学者信誓旦旦告诉你的故事可能只是个影子,捕风捉影不是学术态度。”因为一字之差,而将读书治学“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负面影响说到这个份上,进一步印证了读书贵在“通透”的意义。
读书为什么要“通透”?这是因为我们读书就是为了要从书本中学知识、学文化、学技能。如果没有认真读书,只是浮光掠影、隔靴搔痒,那就达不到增长知识、扩大见识、提升本领的目的。
读书要做到“通透”,则务必要在下笨功夫上发力。读书真的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地读,聚精会神地读,持之以恒地读,方能有所领会,有所积累,有所长进。朱光潜先生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口诵心惟,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尤其对于一些朗朗上口的唐诗宋词,以及经典著作中的经典章节、经典片段、经典之句,我们不妨花点功夫将其背诵下来,以求达到孔子所倡导的“默而知之”的境界。据说,当年西南联大的温德教授,能够背诵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且能用不同的声音和语调表现剧中每个人物。由此可见,他是下过一番笨功夫的,自然,从中他也一定得益匪浅。而借此授课,学生接受知识则更是一种享受了。
值得一提的是,倡导下笨功夫并不是不要讲究方法和效率。事实上,下笨功夫若能和讲究方法和效率结合起来,那么,读书的效果当是事半功倍的。比如,南宋学者李侗提出,“凡遇一事,即当且就此事反复推寻,以究其理”。是的,初读找不到“理”那是最正常不过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勇于质疑,善于思考,“反复推寻,以究其理”。比如,古书里有一种特殊的计数方法,就是将一小一大两个数字组成一个复合数字时,通常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几十,而是几到十。为此,作家韩石山提出,“战国时秦国坑杀赵降卒四十万,很有可能是四至十万”,这样的质疑,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余秋雨先生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更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再比如,对同一内容的阅读,我们不妨选读与之有关的不同作者的书籍,以便透过多种视角,全面辩证地掌握其本质所在;又比如,读某一个作者的书籍,你既要读他当下出版的,也不妨去读一读他先前的书籍,并期待读他下一部书籍,以此来全过程全方位地去了解这一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脉搏、创作规律,或许能够真正读懂读透其人其书。
“通透”读书,我们还得在越界而读、坚持杂读上下功夫。当然,这里所说的杂读,理应是在相对专的基础上的杂读、博览,从而求得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效果。读报看到,联合国总部大楼里展示的马赛克画《黄金定律》上有一句英语,常被国人理解为是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幅画是1985年联合国成立40周年之际,美国时任总统里根的夫人南希代表美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的。画作的中下部有三行英语金字,连起来是一句话,即“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也要怎样待别人”。尽管这句英语与孔子的名言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并不能说这句英语就是孔子名言。因为画中英语的直接出处,应该是圣经。圣经新约《路加福音》的第6章第31节的原文是“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人”,这句话的英文版与画中英语在句式上是高度一致的。我们不能因为其内容本质上的一致性,而片面强调这是孔子的名言。这样做,不仅是读书不明就里的表现,而且也会因为本身违反孔子的教诲而贻笑大方。其实,只要我们的阅读面够宽,至少对圣经有所涉猎,那么,类似的笑话就可以避免的了。
“通透”读书,最忌借口“一目十行”而一味求速冒进。这种方法从表面上看,似乎“攻城略地,长驱直入”,获取信息很快,效率很高,实则“其进锐者,其退速”,因为读得稀里糊涂、如坠雾中,没有质量又哪有真正的速度可言?诚如清朝《先正读书诀》所解释的那样,“盖进锐不是真心求进,只是个浮气,这个浮气最不可耐久”,“这一件理会未透,又理会第二件,第二件又理会未得,又理会第三件,恁地终身,不得长进”。读书人必须懂得这样一个常识:读书求快,务须实事求是,能快则快,不能快就慢慢来,因为有时慢也是快,慢中孕育着快的概率,这就是读书的辩证法。历史上,或许有过一目十行、过目能诵的才子,但大多数人肯定不是,也肯定不行,既然我们不是读书的“超神”,那就得按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要求去诵读,去领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